徐 穎,劉憲亮,孫 勇,焦玉偉,孫麗麗
(濰坊醫學院,山東 濰坊 261042)
在經濟、文化日趨多元化的今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大學生自殺和殺人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讓人痛心。因此,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其形成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已刻不容緩。
科技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引發了全球生態環境惡化、恐怖主義泛濫、地區沖突升級等問題,加重了人們的生存危機感;工業文明在解決貧困與愚昧的同時,也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的疏離;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的快速推進帶來了人類生存壓力的不斷增加,導致人們對生活意義感逐漸下降。以上種種,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面臨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以及學業、就業等外在壓力時,出現了迷茫與困惑,感到無所適從,無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義。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是時代變化的呼喚。
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市場經濟成長的一代,而市場經濟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負面影響,“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樂之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個人主義,“神馬都是浮云”的網絡虛無主義,“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新型戀愛方式等等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大學生的判斷能力與生命價值觀。當大學生無法從“傳統文化”中找到行為的方向和準則時,不少大學生彷徨、消沉,覺得“活得沒意思”,陷入空前的迷茫。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期望。
筆者曾經做過大學生生命觀的調查分析,其中涉及到了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的需求問題,當受調查大學生被問及“你認為大學里是否有必要進行生命教育?”及“有必要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嗎?”這個問題時,有 77.9%認為有必要;15.6%表示無所謂;僅有6.5%認為不需要[1]。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的渴求,但國內高校現在對學生進行專門的生命教育的力度還很不夠,存在著生命教育與學生需求相脫節的狀況。因此,我們應當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把生命教育問題作為大學生教育的重要一環,加強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滿足大學生的主觀需求。
新時代大學生智商越來越高,但很多年輕人卻不懂得珍愛生命, 缺乏對生命應有的尊重與珍惜。近年來,全國高校大學生自殺的現象越來越頻繁,大學校園暴力事件也屢屢發生,這些都反映了大學生漠視生命的不良傾向,他們或輕視自己的生命,或輕視他人的生命,遇到一點挫折或打擊,就選擇結束生命作為解決方式,除了表明其心理脆弱外,也表明高校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缺乏。面對這些年輕生命如此輕易逝去,國內一些高校紛紛呼吁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幫助大學生學會尊重和愛惜生命。
現代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與生命脫節的教育,現代教育過分地追求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展和學業的成功,缺少對人的生活、生命和心靈的關注,使教育偏離了引領人的幸福的使命,導致人們學到了知識卻不懂生活,獲得了成功卻感受不到幸福。有專家指出,如果一種教育讓學生學會很多,卻沒學會如何幸福生活,那么這種教育至少是殘缺的,甚至可能是反生命、反教育的。可見,生命是教育的本質所在,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 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近年來,國內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生命教育,紛紛將生命教育課列入課程計劃,并將生命教育引入大學德育建設,使生命教育不斷加強。但與美國及我國臺灣地區相比,我們的大學生生命教育仍然相對滯后且存在著許多問題。具體歸結為以下方面:
大學生生命教育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目前,許多高校生命教育被當作是思想政治課老師和輔導員的事,沒有意識到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員參與、齊抓共管。認為只要思想政治課老師課上講講、輔導員課下抓抓就萬事大吉了。這種只給學生講講做人的準則,說說珍愛生命、遠離毒品,教育學生不要打架斗毆的生命教育過于局限、狹隘和膚淺,它忽視了生命教育的素材是散落于各門學科中,存在于學校每個角落的。因此,從校長到門衛都可從自己的工作中發現或明顯或潛在的教育素材,并結合自己的工作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只有全員參與才可營造濃郁的教育氛圍,只有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才能使大學生準確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內涵。
目前,高校生命教育基本上采用以課堂為中心的理論教育模式,而缺少讓學生用自己的眼、耳、手、腦去感受和體會的社會實踐環節,這就影響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國外的生命教育,一般都讓學生到社會的大課堂中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生命價值感,達到理論教育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進行生命教育,理論固不可少,但實踐更為重要。如到敬老院做義工,讓學生真切感受人生命暮年的衰弱孤獨,從而激發他們發自內心的尊老愛老意識;關注流浪動物的生存狀況,引導他們思考地球上的生命該如何和諧共處。總之,生命教育應該走出校園,以社會為課堂,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才能收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我們傳統的教育往往是以權威的姿態,扮演著“品行工程師”、“個性矯正師”的角色,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感受。當代大學生年輕、熱情、接受能力快,對世界有一套自己價值判斷標準,傳統的刻板說教已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反而容易被學生當成是強加于自己的異己力量,感到不快樂、不幸福,甚至可能產生抵觸情緒,影響了教育的效果。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遞生命的氣息。”因此,高校在進行生命教育時,應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創設具體化的情景,來引導學生積極討論[2]。可以讓學生針對一些哲學家、思想家對生命的探討展開討論,或者圍繞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展開辯論,使大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也可以通過開展死亡游戲以及臨終關懷等滲透形式,讓學生領悟生命、珍惜生命。
當代教師承受著巨大壓力,面對著日益多元、復雜多變的世界,不少教師陷入困惑,產生很多的感慨和糾結。雖然在課堂上大聲宣講要珍愛生命,但課下卻迷茫于生命存在的意義;講臺上開導學生要寬容待人,回到辦公室卻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等等,這種重言傳輕身教的言行不一的情況,勢必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從而使正面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人呼吁高校的生命教育應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展開。一個身心健康、樂觀開朗、寬容大度、勤奮上進的教師對學生的引領作用不言而喻。教師作為生命教育的實踐者,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覺提升生命的質量,成為樂觀向上、充滿活力的生命主體,才能達到教育學生潤物無聲的效果。
我國在校大學生課程較多,課時較滿,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不可能占太多課時。同時,生命教育內容廣泛,單靠獨立課程很難完成教育任務。所以,高校應該將生命教育滲透到德育教育、社會實踐中,積極挖掘隱性資源,發揮教師的身先示范作用和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作用,共同加強大學生的生命教育。
生命化德育就是把道德融于學生生命,并以每個學生的人生幸福為價值取向,使他們明白道德不是束縛人,而是實現人的幸福的,因此,生命化德育應當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發揮引領作用。高校的生命教育應該和德育工作緊密融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除了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外,還應該將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中,通過增設有關生命教育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學會正確對待生存和死亡、痛苦和磨難,學會珍愛一切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同時,也要將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引導學生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去認識和提升生命價值,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全面發展。
所謂隱性資源主要“是指這樣的一些教育實踐和結果,它們在學校政策、課程計劃上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然而又是學校經驗中常規有效的一部分”[3]。高校除了設立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外,還應該挖掘相應的隱性資源,其中校園文化就是最好的隱性教育資源。高校應該遵循大學生身心成長規律,把生命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范疇,用內涵豐富的古詩句和富有指導性的文明警句等來創設學校生命教育的環境[4]。使生命教育成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引導學生讀馬克·吐溫的《熱愛生命》、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有關生命教育的優秀圖書,使他們親近這些永不屈服的靈魂,感受到生命的無限魅力,學會堅強,學會發現生活的真諦,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生命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體驗活動,生命的說教有時我們都明白,但為何大學生自殺和他殺事件時有發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生命的情感和真諦。因為,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是無法通過說教強加于學生的。因此,生命教育要重視大學生生命實踐活動的開展,要鼓勵大學生到實踐活動中去體驗生命的存在與意義,培養生命情感。要通過開展思想性、知識性、專業性、趣味性等形式多樣的社團及課外活動,實施生命教育,使學生在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動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教育[5]。另外,可以開展生存拓展訓練,利用野外自然環境,通過精心設計活動,創造一定的困境、逆境,磨煉大學生的意志,使他們認識到痛苦磨難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從而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和生命意識。
生命教育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僅通過語言,更重要的是通過行為舉動表現出來,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響人的成長和發展。因此,在生命教育中,每一位老師,不僅要時時關注學生的心理,教育學生認識到“生命是至高無尚”的,培養學生對自然、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關愛情懷,提高學生“珍惜生命”的意識。同時,教師更要在反思自己職業行為的基礎上,努力成為生活充實、積極向上的典范[6]。因為,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優秀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示作用是無形和巨大的。只有教師自身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愛,才會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各類活動和平日的師生交往中,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學生,教會學生懂得珍惜生命。
學校應該加強與家庭和社會的聯系,發揮三者的合力作用,共同進行大學生生命教育。這一點許多專家學者已達成共識,黃滄海教授認為政府教育部門應成為生命教育的發動者、引領者,將生命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目標中,并制訂相應政策加以推動;學校要成為生命教育的響應者,不僅要開設生命教育課,還要把生命教育的理念滲透到各學科中去,推行隱性生命教育;家長是生命教育的參與者,應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導、教育孩子,使其形成樂觀、向上的健全人格。大學生雖已是成年人,但他們的心智尚不成熟,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因此,高校在積極進行生命教育的同時,要保持和家庭的聯系,發現異常的學生及時和家長溝通,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生命教育也是社會的責任,政府部門應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大學生生命教育,營造起生命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培養品德高尚、身心健全、本領過硬的全面人才做出積極貢獻。
[1]徐 穎,劉明瑛,劉憲亮,等.大學生生命觀調查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6,(10):476-477.
[2]孟麗珠,朱永利.大學生生命教育現狀及對策探析[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6,(4):19.
[3]江山野.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4]王 瑤.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幾點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12):130-131.
[5]劉憲亮,李恩昌,尚 進.論醫學生職業人格培養的內容及途徑[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2):10-13.
[6]崔婷婷.從5.12大地震思考對醫學生生命教育[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