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昭
(云南警官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3)
艾滋病的蔓延傳播已經超過疾病本身而成為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艾滋病防治工作涉及對賣淫嫖娼人員、吸毒人員和流動人口等高危人群的管理,預防和打擊因吸毒、賣淫嫖娼等行為引發的艾滋病病毒傳播。因此,公安機關作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治安行政管理和刑事司法機構,在預防控制艾滋病問題上責無旁貸。
從艾滋病傳播的途徑來看,由于艾滋病傳播與人的行為有關,特別是與靜脈注射吸毒和賣淫嫖娼行為有關,這些行為不僅是高危行為,也是違法行為,對這些行為進行執法,是公安機關的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的范圍。因此,公安機關應加強對社會治安的管理工作,并與衛生等部門加強合作,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對于預防、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及傳播十分重要。
云南地處邊境、毗鄰“金三角”毒源地,處于當今世界艾滋病急劇流行蔓延、疫情較為嚴重的湄公河次區域,由于特殊的地理區位和其他因素,使云南不僅成為中國深受毒品危害的重災區,同時也是艾滋病傳播的高發區。根據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數據:云南省的129縣(市、區)都有當地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報告,在16個州(市)中有5個州(市)已進入艾滋病的高度流行區,其它11個全部進入中度流行區;吸毒人員和HIV感染者及患者超過了8.5萬人,據2010年11月27日云南信息報報道:吸毒人員中80%的人有共用針具史,在個別強制戒毒所的戒毒人員中感染HIV的人高達 76.4%。能否有效地控制一個國家和地區吸毒人群中的HIV感染流行,關鍵在于是否能夠阻斷吸毒人員之間由于共用注射器造成的血液傳播。
公安機關是各級政府領導的以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為全部活動依據的行政職能部門,是國家行政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賦予公安機關各種強制手段,使公安機關成為國家其他行政管理活動的堅強后盾。
公安機關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主要職責是: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對流動人口、賣淫嫖娼人員、靜脈注射吸毒人員等高危人群的管理,嚴厲打擊吸毒販毒、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活動,保護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公安民警艾滋病預防教育,建立公安機關防治艾滋病應急處置機制。
隨著艾滋病的蔓延傳播,公安機關及其廣大民警要提高認識,認真履行國家法律賦予的職責,切實發揮職能作用。要組織民警認真學習和掌握國家有關預防控制艾滋病的法律、政策,充分認識預防控制艾滋病工作的艱巨性和緊迫性,增強工作責任心和主動性,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要依法嚴厲查處賣淫嫖娼、販毒和吸食毒品等違法犯罪行為,努力阻斷艾滋病的傳播渠道;要加強對吸毒人員、賣淫嫖娼人員和流動人員等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宣傳教育和管理工作;要嚴厲打擊利用艾滋病進行違法犯罪的活動,切實維護社會治安秩序;要廣泛宣傳,增強群眾預防艾滋病的意識。
公安機關和衛生部門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雖然職責分工不同,但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公安機關應在防治艾滋病多部門合作中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
堅持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是我國防治艾滋病的重要策略。在當前形勢下,尤其是針對艾滋病病毒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傳播的這一情況,公安機關應更新觀念,改變態度,樹立大局意識和全局意識,實現公安工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從專政工具向平等的參與力量轉變,從職權實體向服務主體的轉變,從靜態向動態發展轉變,切實加強艾滋病防治中的多部門合作,共同遏制艾滋病的蔓延。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多部門合作是在職責明確基礎上的合作,“掃黃打非”和禁毒是公安機關的法定職責,是阻斷艾滋病蔓延擴散的重要環節,公安機關要在履行法定職責的前提下對衛生部門的工作提供支持。在國外,如美國、英國等國家的警察機構與衛生部門在防治艾滋病問題上也存在沖突[1],雙方合作的最佳方式是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建立默契,保障艾滋病防治干預措施的實施。因此,應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公安機關與衛生等部門的合作模式。
司法實踐證明,在吸毒人員中有不少是HIV感染者,他們為籌集毒資,通常實施盜搶、販毒、賣淫等違法犯罪活動。據有關方面統計,在盜竊等刑事案件中 40%左右是吸毒人員所為,他們大多是流竄作案,有些甚至已成累犯、慣犯,長期危害社會治安。因此,針對HIV感染者違法犯罪日益增多的情況,公安機關對違法犯罪應標本兼治,打防結合,并加強對HIV感染者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管理工作中,公安機關應會同衛生部門加強對被羈押或被監管的人員進行艾滋病預防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工作。
民警在工作中要有正確的態度和認識,對具有違法者、受害者和病人三重身份的HIV感染者,進行管理的原則是:作為違法者,公安機關要對其進行嚴格管理、加強教育,在追究其法律責任的同時,應堅持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注意維護違法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對于受害者,公安機關要進行正面引導,鼓勵幫助,并通過民警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體現在他們的身上;對于病人,公安機關應給予關愛,配合衛生部門加強治療,體現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要注意落實國家“四免一關懷”等政策,注重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不歧視、不侮辱、不打罵,使每一位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都能得到基本保障、醫療救助和社會的寬容,幫助他們擺脫沮喪、絕望和報復心理,改變態度,在不歧視的環境中,讓他們能夠主動接受治療,這也是對全社會的一種保護,使艾滋病在傳播速度上得到有效的控制。
艾滋病問題既是醫學問題,也是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對艾滋病的預防控制關系到民族興衰、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較強的法律性、政策性和專業性,為促進公安機關對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管理,充分發揮公安機關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職能作用,應加強對民警的艾滋病防治知識教育及培訓工作。
目前,基層民警對艾滋病的認識呈兩種狀態:一是思想上麻痹大意,缺乏防范意識;二是談“艾”色變,開展工作十分被動。艾滋病預防知識的缺乏,直接影響民警對工作的正確處理,導致職業暴露的風險增大。因此,對民警開展預防艾滋病的教育和培訓,有利于提高民警的綜合素質,促進對高危人群的管理工作,改變對HIV感染者的態度和行為,進一步發揮公安機關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職能作用。
靜脈注射毒品是艾滋病感染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由于吸毒人員共用注射器,加快了艾滋病的傳播速度。另外,他們的性行為也比較混亂,普遍存在多個性伴侶,導致傳播途徑從以血液傳播向性途徑傳播轉變,吸毒人群的雙重傳播途徑是我國艾滋病流行和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公安機關應加強對吸毒人員的管理。
我國的HIV感染者和病人累計74萬[1]。其中經性途徑感染傳播的比例相當高,歷年報告病例中異性傳播所占比例從2008年的40.3%上升到2009年的47.1%; 男性同性性傳播所占比例從 2008年的 5.9%上升到 2009年的8.6%。由此可以看出,性途徑感染傳播已經成為我國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賣淫嫖娼是HIV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的橋梁。因此,應切實加強娛樂場所管理,嚴厲打擊毒品犯罪和賣淫嫖娼活動。
中國每年流動人口的總量為8千萬至1.2億[2]。人口流動既是社會經濟進步的標志之一,同時也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流動人口具有與常住人口不同的特征,在遷移過程中,他們不僅成為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同時也成為艾滋病擴散的重要媒介。
目前,我國艾滋病患者中,有 40%在農村,80%為流動人口。流動人群中艾滋病患者的特點是流動性強、收入少、年齡小、文化程度低。在深圳已發現的 78 例艾滋病患者中,農民、無業人員、三陪女及市場業務人員占了總數的 95%以上[1],其中有不少是文盲。深圳發現的最小的艾滋病患者只有 9歲,這位來自新疆的小孩也屬于流動人口。有關人士指出,流動人口正日益成為我國艾滋病流行的高危人群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難點。因此,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是預防控制艾滋病的重要環節。
我國目前艾滋病傳播蔓延的危險因素仍然廣泛存在,高危人群中的吸毒、賣淫嫖娼等丑惡行為在短期內難以根除。同時,由于城鄉流動人口的增多,也給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為了遏制艾滋病不斷上升的趨勢,公安機關與有關部門必須進一步加大合作的力度。首先,要加強宣傳和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和其它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對高危人群進行經常性宣傳,使艾滋病防治知識在高危人群中及其他人群中不斷得到普及;其次,艾滋病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公共衛生問題,它已經完全超越出了醫學的領域,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對高危人群的管理,公安機關與衛生等多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協調與合作,根據艾滋病病毒不同的傳播途徑,對高危人群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遏制HIV的傳播。
[1]高運弘.公安民警預防控制艾滋病教程[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2]衛生部.6.8萬余人死于艾滋病—云南等6省區疫情嚴重[N].春城晚報,2010-11-30(A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