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剛,王潤平,秦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中德兩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比較研究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中國;德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
德國足球職業化始于1990年,比我國職業聯賽早了百余年。德國總人口為8 000萬,注冊球員就達600多萬,女足注冊球員也達80萬,足球塔基建設無疑是令人稱道的。德國青少年足球培養工作很成功,在2009年歐洲U17、U19、U21歐青賽上,德國隊包攬了全部冠軍;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勒夫帶領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德國隊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而我國1994年才開始走足球職業化道路,經過十余年的努力,足球職業化不僅沒有得到發展,反而使足協注冊球員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在一個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大國,注冊球員僅5萬余人,“90后”注冊球員更是少之又少。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足球人口少、缺少優秀青少年足球教練員、培養理念落后、訓練方法和手段落后、管理體制不健全等是我國足球事業發展滯后的深層原因。
本文通過分析、比較中德兩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工作特點和差異,尋找影響我國足球職業化發展的原因,并借鑒德國實踐經驗,這對于我國足球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德國現有足球俱樂部122 345個,青少年足球隊伍70 000支,為加大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德國為發展青少年足球事業的投資比任何國家都要多[1]。為促進11~17歲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德國足協建立了遍及全國的440余個足球訓練基地,覆蓋當地所有足球俱樂部。足球訓練基地作為教練員服務機構的中心,與地方足協緊密配合,是各項訓練改革的出發點,并以最便捷的途徑使俱樂部訓練工作得到改善[2]。德國政府高度重視足球基礎設施建設,隨處可見供群眾使用的標準足球場地。
根據我國足協統計,我國現有足球俱樂部代表隊不足100支,青少年足球隊伍50支;我國現有足球訓練基地僅供俱樂部及其梯隊訓練和比賽使用;全國70%的中小學沒有標準足球場,60%以上城市專門為群眾開放的標準足球場不足5個,免費開放的足球場更是少之又少。以北京為例,各區僅向群眾開放數十個標準足球場,條件稍好的草地和塑膠球場收費較高(每人每小時少則五六元,多則數十元),即使這樣仍是人滿為患,滿足不了群眾的需求。西部一些經濟欠發達城市在足球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更少,這些城市既沒有足球俱樂部,也沒有專門向群眾開放的標準足球場,僅有部分高校配有標準足球場,但基本不對外開放。
德國足協推動地方足協、俱樂部和學校加強合作,這種模式能滿足青少年學習和足球訓練2方面要求。大力推進學校、俱樂部和地方足協合作,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需要學校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運動時間,激發其體育運動興趣,為其養成終身運動習慣打好基礎;體育課教學也應重視足球運動,學校、地方足協和俱樂部所有促進人才發展的計劃均建立在此基礎上;學校要制定足球人才選拔制度,在學生達到基本學習要求的基礎上,對其技、戰術水平和身體素質進行評定,因材施教。
德國足協促進青少年足球人才發展計劃的最終目標是吸引更多青少年參與足球運動,擴大足球人口,培養足夠數量的優秀足球運動員。具體做法有:(1)建立健全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讓喜愛足球運動的青少年接受科學、專業化的訓練。(2)根據具體情況在各地區建立足夠數量的足球訓練基地,并將當地俱樂部納入其中。(3)每年組織多種形式的青少年足球比賽,挑選優秀球員,并將其選入足球基地,由具有高級執教資格的教練進行專業指導,使之成為俱樂部的補給力量。(4)經常對各地俱樂部青少年足球教練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最科學的培養方法。(5)開辟訓練在線網站。德國足協資深教練通過網站為基層教練出謀劃策。網站中所有訓練計劃都針對不同年齡組進行分類整理,教學方法新穎,可以直接在俱樂部訓練中運用。(6)地方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在每個社區修建供群眾使用的標準足球場,全面推廣足球運動。
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目前主要采用俱樂部三線隊(原地方體校)、足球學校—俱樂部—國家隊的梯隊式培養體系。全國41家職業俱樂部中有21家(占總數51.2%)俱樂部構建了相對完善的足球后備人才梯隊體系,選材、培養任務由俱樂部三線隊和足球學校承擔。三線隊和足校學校主要培養10~18歲的足球運動員,采取的是半天上課半天訓練的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使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過早職業化,文化課教育不系統,不利于青少年全面發展。因此,絕大多數家長不愿把孩子送進足球俱樂部或足校學校。另外,足球學校收費一般為每年1.5~2萬,以一個8歲學生為例,從進入足校學校到18歲進入職業隊,僅學費就要20萬左右,大多數家庭無力負擔[1]。而普通學校重視學生文化課教育,由于學習任務大、壓力重,學生沒有過多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絕大多數學校沒有足球隊,校際間不開展足球比賽活動,這就使很多有足球天賦的青少年失去了接受專業足球訓練的最佳時機[3]。
目前國內還有為數不多的社會力量興辦的短期青少年足球培訓學校,利用假期對青少年進行足球專業培訓。該類學校管理和教學相對系統、科學,受到部分家長的歡迎。但它們大多以盈利為目的,一期10~15天,收費在2 000元左右,且進入這類學校學習僅需繳納報名費,無需參加選拔賽。由于學習目的、人才條件不統一,導致培養質量得不到保證,加之時間較短,訓練不能長期堅持,達不到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的目的。
我國青少年要想在學好文化課的基礎上系統練習足球,具有一定困難。(1)多數喜歡足球運動的青少年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才能在不耽誤文化課學習的情況下科學、系統地練習足球;(2)國內足球聯賽、俱樂部、球員等負面新聞不斷,使家長更愿意讓孩子上一般學校完成學業,導致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人數急劇下降,足球人口急劇萎縮。“人才荒”使足球俱樂部后備力量不足,經常出現俱樂部在全省百余名運動員中選拔人才的尷尬局面。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的不足極大制約了我國足球職業聯賽的發展,成為限制我國足球事業發展的首要因素。
德國足協認為,青少年球員的身份首先是學生,其次才是足球運動員。足球運動既是一項游戲,也是一種職業。既然是一種職業,就應遵循職業人才成長的普遍規律。青少年球員第一任務是在學校學習,其次才是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足球訓練。德國青少年足球訓練絕大部分是在放學后或節假日進行,比賽則利用周末時間。只有在制度上保證青少年球員在校學習時間,才能使他們真正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處理好學習、訓練與比賽的關系。
培養青少年球員的指導思想主要是在人才選拔上做到公平、公正。在德國,每名喜歡足球運動的青少年會定期接受地方足協教練員的考察。被認為具有足球天賦的青少年將會得到長期、穩定的系統培訓。已入選州一級或國家青年隊的球員,必須在比賽中不斷證明他們的實力,否則將會被淘汰。淘汰的球員可以繼續學習,繼續踢球,如果有所發展,還會受到關注。德國足協的目標是促進每一個有天賦、有抱負的青年球員成長;不過早地將頂尖球員的選拔與培養集中在一個小范圍內,而忽視其他人才。這種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環境與意識,對青少年球員理解足球比賽,樹立職業球員意識以及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一個國家的足球潛力[2]。
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國家教育部相關部門、中國足協等多家單位共同提出了“草根計劃”,打算在未來12年時間內投資2.3億人民幣,到2018年世界杯足球賽之時,讓中國足球水平和人才儲備均能出現質的飛躍。
4年過去了,縱觀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仍帶有強烈的職業化和功利化色彩。由于培養體系不完善,90%以上的青少年沒有接受系統訓練的機會,很多有天賦的青少年足球人才不能被及時發現。某些培訓學校利用家長想讓孩子成為球星,名利雙收的心理,提高培養費用。從一名青少年球員培養成俱樂部職業球員,家長要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人力,致使一些青少年球員因為經濟原因無法接受專業足球訓練[3]。我國沒有相對持續、完善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后備力量儲備不足,何談質的飛躍。
值得欣慰的是,我國體育總局現已提出每年撥款4 000萬支持校園足球發展,這一專款使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邁出了走進校園的第一步,也意味著會有更多喜愛足球運動且有天賦的青少年能夠有機會接受專業訓練。目前,我國已有3 000所學校參與到校園足球計劃中,覆蓋44個城市,這必將推動我國足球事業的發展。
(1)在每個城市至少建立1個足球訓練基地,由當地足協管理,將當地足球俱樂部納入其中,依托足球訓練基地的場地和專業人才優勢加強對優秀青少年球員的培養工作,保證俱樂部后備人才儲備。
(2)加強與教育部門的合作,形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通道,使青少年球員在保障文化課學習的基礎上提高足球專業技能。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對校內考核優秀、在校級以上比賽中表現突出的青少年球員給予獎勵,并在升學考試中給予一定加分。
(3)廣泛開展中小學校際間足球比賽,從中選拔優秀青少年球員;以足球訓練基地為依托,利用假期或課余時間對優秀青少年球員進行系統的專業化培養。足球訓練基地要以培養優秀青少年球員為主要目地,堅持低收費或不收費。
(4)加強管理社會力量興辦的足球培訓學校,并對其進行技術指導,支持社會力量辦學。
(5)以高等體育院校為突破口,開展高水平足球教練員、裁判員培養,傳播先進的足球培養理念和訓練方法,并完善相應的考級制度。
[1]鄭瀟.中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與各級學校接軌的可行性分析[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7.
[2]中國足球協會.后備力量培養——德國加強對后備人才培養的措施[R].北京:中國足球協會,2002.
[3]陳強,董青.我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山西體育科技,2006,(5):40~42.
G813/817
A
1671-1246(2011)05-0034-02
注:本文為2010年度甘肅省高校研究生導師項目(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