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林
(婁底市衛生學校,湖南 婁底 417000)
模擬情境實訓法在護理實驗教學中的運用
段 林
(婁底市衛生學校,湖南 婁底 417000)
模擬情境實訓法;護理實驗教學;教學效果
隨著社會發展、醫學護理模式的轉變以及責任制護理的逐步實施,對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
我校是以培養高職護理和中職護理人才為主的醫學職業學校,重視培養護生的實踐能力,而護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首要任務是改革護理基礎實驗教學方法,使其符合現階段護生學習實際,使培養的護理人才滿足各大醫院需求。近年來,我校采用模擬情境實訓法對在校護生進行護理基礎實驗實訓,取得了一定成果。
模擬情境實訓法是近年來引入我國醫學院校護理實驗教學中的一種全新教學方法。它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采用模擬手段、方式、場景,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對病人出現的問題,可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協作進行有效處理。
(1)模擬情境實驗項目一般為綜合性的能反映現階段醫院實際情況的實驗項目,如出入院病人護理、生命體征測量、靜脈輸液和危重病人急救等。
(2)護生分組,每組5人,各組小組長負責成員分工,小組成員團結協作,共同完成實驗任務。
(3)根據實驗大綱確定實驗目標,并圍繞目標收集、整理信息和資料。
(4)依據實驗要求和目標,編制護理病歷。
(5)查找資料。要求護生圍繞護理病歷設置的問題,通過網絡等多種渠道查找資料,然后整理、分析資料,解決問題。
(6)設計實驗方案。根據所選病歷,認真設計實驗方案。要求小組成員依據各自方案進行比較、討論、分析和修改,最后制訂一份最佳方案。方案要求緊扣教材內容,并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1]。
(1)課前進行模擬訓練。護生可自由選擇模擬對象,如醫生、護士、病人、家屬等,并根據不同分工,設置護理情境,準備設備儀器,反復練習,使護生在實訓中學會思考、體驗感受、訓練技能。
(2)實訓演練。護生在模擬訓練的基礎上,正式進行實訓演練。
由理論教師、實訓教師等組成教師考評小組,對小組實訓過程進行考評,考評內容包括場景布置、操作程序等。針對護生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作詳細分析、講解和評比,并提出正確方案。同時,成立由組長組成的護生考評小組,小組評分占總評分的40%。最后由實訓教師撰寫實訓總結報告。
以本校60名護生為教學對象,均為女生,年齡16~19歲,平均年齡17.65歲。將60名護生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2組護生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傳統“示范+講解+實驗”教學方法,在普通護理實驗室進行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實驗組采用模擬情境實訓法進行實驗教學,在普通護理實驗室的基礎上設置護士站、治療室、病案討論室(演示教室)、病房(普通模擬病房和重癥模擬病房),配置多功能高級模擬人、呼叫系統、心電監護系統、模擬CPR模型、12導聯心電圖機、呼吸機等儀器設備。課程結束后,發放調查表,了解實驗組護生對模擬情境實訓法的評價,并安排考試。
3.3.1 成績比較 實驗組護生護理成績為(85.40±6.17)分,對照組護生為(70.80±5.40)分,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3.3.2 實驗組護生對模擬情境實訓法的評價(見表1)

表1 實驗組護生對模擬情境實訓法的評價
(1)護生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發揮,學習氣氛濃厚。在實驗教學中,護生角色不斷變化,使其以特定角色考慮問題,理解各角色行為,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發揮。通過角色扮演,使護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轉化為學習動力,學習氣氛濃厚。
(2)團隊式訓練與綜合素質培養得以完美結合。護生在模擬訓練中表現出的臨床思維、指揮能力、協調能力、配合能力及信息傳遞、交流等非技術能力是護理的關鍵。通過訓練,不僅使護生樹立團隊協作意識,更培養了其各方面的協調和處理能力。
(3)讓學生提前感受醫院環境。通過實訓,可以加深護生對知識的理解,促使護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豐富了學習方法。實訓將實驗操作和醫院環境相結合,讓護生提前感受醫院氛圍,體驗護理工作,從而確定學習目標,有助于護生更快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2]。
(4)在培養護生的同時,建設了一支優秀的護理實驗教學隊伍。綜合實驗的模擬情境實訓,使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實訓案例,不斷更新知識,并逐步轉變教學理念,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綜上所述,模擬情境實訓法在實驗教學方案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效果等方面都優于傳統實驗教學方法。但該教學方法對護生和教師均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利用大量時間設計實驗項目、組織模擬實訓、進行考評分析等;需要護生預習、復習相關內容,并積極參與到實驗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中。
[1]張詠梅,鐘建華.角色扮演法在手術體位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2005,40(6):458~459.
[2]郭克莉.《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情境對比教學的嘗試與思考[J].家庭護士,2006,38(4):56~57.
G424.1
B
1671-1246(2011)05-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