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雯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合作747000)
從目的論看中醫術語英譯
曲雯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合作747000)
目的論;中醫術語;英譯
功能派翻譯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出現于德國,該理論提出任何翻譯都具有目的性,而譯文是否忠實于原文往往取決于翻譯的目的。此外,還要考慮譯語與原語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差異,也就是說,傳統翻譯理論中居首要位置的信、忠實或對等都要服從于翻譯目的或功能。由此可見,功能派翻譯理論是以目的論為核心的理論。
目的論由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家漢斯·費米爾(Hans Vermeer)提出。該理論的中心思想是:行動皆有目的,行動者參照實際環境選擇一種他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以求達到預期目標。即翻譯是一種行動,所以譯者會在翻譯目的的指引下,考慮一切與之有關的因素,從而選擇最合適的行動方式。Nord又根據目的論確定了翻譯應遵循的3條法則: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1]。其中目的法則是首要法則,指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目的法則把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概括為3種:譯者的目的(如賺錢)、譯文的交際目的(如傳遞信息)以及某種翻法或策略所要達到的目的。
功能派創造性地提出了目的理論,突破了對等理論的限制,要求翻譯活動必須依據翻譯目的,以文本目的為翻譯過程的第一準則。同時,提出的翻譯標準多元化(poly-criteria)觀點使翻譯更貼近實際,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譯者所遇到的翻譯工作是多種多樣的,單一的翻譯標準并不能囊括一切[2]。
盡管譯者有了翻譯某篇中醫文獻的意圖,但如果譯者不清楚翻譯目的及其翻譯將起的作用的話,他的翻譯就不會準確。翻譯中醫文獻的譯者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無論是否有委托人或顧客,是否因翻譯而賺錢,其翻譯最終都會具有交際功能,任何懂目標語言的人都有可能通過譯文了解中醫。從這方面來講,翻譯行為服務于目的,而目的不僅成了翻譯的標準,也成了翻譯行為的動力。
目的論還肯定了翻譯的忠實性原則。對于中醫翻譯,忠實于原文很重要。我國傳統醫學流傳、發展了幾千年,已經構建了完整而獨特的診療體系。該體系從理論到實際操作都與西醫不同。如中醫在醫療上強調整體觀念,講究天人合一,用藥上重視藥物的性味歸經;而西醫卻從局部入手,用藥往往是以消滅局部有害因子為主。再如,中醫中的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和陰陽學說在西醫中根本沒有對應的概念。這些中醫特色是中醫翻譯困難的因素之一。一個責任心不強的譯者在處理這些信息時很容易偏離原意,或干脆省略與西醫相異的部分,這就影響了文本的交際功能。忠實于原文,是譯者翻譯中醫文獻時必須遵循的準則。就文化對等而言,能夠最忠實傳遞原文化意蘊的翻譯方法就是音譯。如陰、陽、氣、臟、腑分別譯成ying、yang、qi、zang、fu。允許的情況下,也可采用直譯法。例如:“熱結旁流”可譯為fecal impaction due to heat with watery discharge,“風寒束肺”可譯為wind-cold tightening the lung,“熱勝則腫”可譯為excessive heat bringing about swelling。
但需要注意的是,忠于內容比忠于形式更重要。中醫文獻的古文風格和極具文學性的特點在中醫不斷發展、社會語言不斷變革的今天,卻被保留了。所以,有人主張翻譯中醫文獻時要盡量保持其古典風格以體現中醫源遠流長的特色和魅力。但是,如果譯者不能輕易讀懂古文醫書,將其翻譯為另一種文字更是難上加難。此外,目標語讀者是和我們同時代的或未來的人,如果我們過于堅持古典文學風格,文本的交際功能就會被削弱。那忠實性法則和交際功能能否統一呢?目的論提出的翻譯標準多元化在這個問題上給了我們啟發。以心、肝、脾、肺、腎這5個器官為例。在中醫里,這5個器官不但是解剖概念,也是功能概念。如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肺司呼吸,通調水道;腎主精。而在西醫里,心只是循環系統器官,無思考功能;肝是消化器官,與情志無關;脾是淋巴器官,不能消化食物;肺是呼吸系統器官,與水無關;腎是泌尿系統器官,與生殖無關。照此看來,把這5個器官譯為heart、live、spleen、lung、kidney就無法體現中醫特色了。有學者提出用漢語拼音表達。但中、西醫學都有這個器官的基本概念,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概念也不與國際慣用概念接軌,又如何在西方國家推廣中醫。針對這種情況,譯者可以目的論的翻譯標準多元化為指導,既以文本交際功能目的為標準,又以忠實性原則為標準,將心、肝、脾、肺、腎譯為heart、live、spleen、lung、kidney,以滿足交際目的,再加注釋以正確表達原文意思,體現中醫特色。
中醫文獻專業性強、文學性強,與西醫差異較大,單一的翻譯標準使譯者無所適從,而多元化的翻譯標準為其提供了靈活翻譯的理論依據,使功能目的更貼近實際。
目的論的創立者威密爾等在翻譯行為論的基礎上建立了目的論,拓展了譯者的眼界和思維,為翻譯理論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論是實用性很強的理論,其目的性原則和忠實性法則很適合于指導難度較大的中醫翻譯實踐,避免了翻譯的盲目性[3]。目的論在中醫翻譯中的應用為中醫翻譯提供了理論依據,突破了中醫翻譯界長期以來偏向于采用異化策略的束縛,是對奈達的“等值”觀的重大突破,為中醫翻譯開辟了新視角。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曹山鷹.中醫文化的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2,(5):1.
H059
B
1671-1246(2011)05-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