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楊俐 尹俊輝 雷新
(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科,四川內江641000)
《消毒技術規范》對可重復使用消毒診療物品要求經浸泡消毒后干燥無菌保存,對具體保存方法和保存時限未做明確規定。筆者為了得到有效可靠的依據,明確保存方法的期限,保證臨床使用安全,降低重復消毒的成本,將全院可重復使用的消毒診療物品納入供應室集中消毒管理,對改進的包裝方法和保存條件進行對比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材料 A組包裝材料采用普通食品袋,經低溫等離子滅菌后,用來包裝可重復使用的消毒診療物品。B組包裝材料選用治療盤外鋪治療巾。
1.2 方法
1.2.1 清洗消毒方法 (1)回收:各科使用后的濕化瓶、面罩、呼吸機螺紋管、吸氮器連接管等可重復使用的診療物品不作處理(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物品放于黃色塑料袋內,并做好標識),集中放于供應室回收箱內,由供應室工作人員每天集中收回;(2)清洗:將統一回收的診療物品放于1∶100多酶洗液中浸泡15min,浸泡時注意將管腔內注滿水以達到充分的浸泡;(3)消毒:將清洗干凈的診療物品放入500mg/L的含氯消毒劑中浸泡30min;(4)沖洗:消毒后的診療物品和管道用無菌蒸餾水反復沖洗,清除殘余消毒液;(5)干燥:沖洗后的診療物品用專用方盤送包裝間,放入低溫干燥箱內烘干。
1.2.2 包裝與保存方法 (1)A組:工作人員清洗消毒雙手后,戴無菌手套,用預先經低溫等離子滅菌好的食品包裝袋按診療物品使用需求進行包裝,包裝后隨機編號,每個包外注明消毒日期。B組:將干燥后的診療物品放在鋪好的治療盤內,盤外注明消毒日期,存放在供應室無菌物品存放間內。保存時間為7d;(2)將A組包裝后的診療物品隨機分為A1、A2組。A1組存放在臨床科室治療室內,A2組存放在供應室無菌室內。保存時限為14d。
1.3 判定標準 參照衛生部《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1995中接觸黏膜的醫療用品規定,菌落數≤20cfu/ml,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為合格。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間資料比較統計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消毒診療物品不同保存方法的細菌污染率

表2 消毒診療物品存放在不同地點的細菌污染率
3.1 本研究顯示:消毒后的器具貯存在臨床科室與供應室污染程度存在較大差異,與周小萍等[1]的研究結果相同。備用存放在供應室的消毒物品從第12天開始污染,污染率為5%,保存在臨床科室的消毒物品在第8天污染3件,污染率為10.53%。其原因是供應室無菌存放條件較好,而臨床科室治療室進出人員多,存放條件次于供應室,醫務人員觸摸物品頻率高。其次,由于食品包裝袋屬于塑料制品,較薄,容易破損,造成直接暴露的機會較多,導致細菌繁殖。因此建議,在包裝完好的條件下備用存放在供應室的消毒物品保存有效期為10d,備用存放在臨床科室的消毒物品保存有效期為7d。
3.2 本研究細菌譜分析結果顯示:造成器具污染的細菌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惡臭假單胞菌、凝固酶葡萄球菌,這些細菌均為條件致病菌,也是醫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2]。氧氣濕化瓶、呼吸機螺紋管、面罩、吸痰器連接管均為臨床患者診療必不可少的器具,尤其是呼吸機螺紋管屬中度危險物品,要求達到中高水平消毒[2]。呼吸機大多用于重癥患者,患者抵抗力低下,一旦被污染,不僅容易導致醫院感染,還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因此,在臨床工中應重視重復使用消毒物品的管理。
[1] 周小萍,張琳,林紅.氧氣濕化瓶與呼吸螺紋管保存方法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9):1270-1271.
[2] 何多多,陳明銳,楊燕,等.呼吸機的消毒與使用管理調查及改進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1):2897-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