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美霖 李宜 楊素平 李世英 王永梅
(貴州省人民醫院心內科,貴州貴陽550002)
動脈導管未閉(PDA)是臨床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畸形,占先天性心臟病總數的15%。傳統治療為開胸手術結扎,但其創傷大,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且會遺留明顯的切口疤痕。而介入治療具有安全、有效、創傷小、康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目前動脈導管未閉介入治療已是動脈導管未閉的首選治療方法,為該類疾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途徑。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院采用不同的介入方法治療PDA 117例,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17例,其中單純PDA 114例(其中1例為PDA手術后再通),動脈導管未閉加房間隔缺損(PDA加ASD)復合畸形3例。男33例,女69例;年齡8個月~46歲。術前經臨床心電圖、X線胸片及經胸超聲心動圖等檢查明確診斷。術中經主動脈弓降部側位造影測得PDA最窄處直徑為3~15.2(6.65±3.86)mm。心房、心室呈不同程度增大,胸片顯示肺血不同程度增多。
1.2 治療方法[1-2]87例應用常規方法封堵,13例應用動靜脈軌道法,2例應用單靜脈入路法。PDA封堵選用材料為國產PDA封堵器(上海記憶合金)及其輸送系統。在局麻或基礎麻醉下穿刺右股動、靜脈,進行常規心導管檢查,在主動脈弓降部左側位造影,以觀察PDA的位置、形態及大小。將6F端孔導管穿過PDA入降主動脈,經該導管送入交換導絲,再將輸送鞘管經交換導絲達降主動脈,根據主動脈造影結果測量PDA的大小,選擇較PDA直徑大于2~4mm的封堵器,通過輸送鞘管送至降主動脈,待封堵器固定盤完全張開后再次進行主動脈弓部造影,以觀察封堵器的效果,無或僅有少量殘余分流時釋放封堵器,重復右心導管檢查后撤出導管、壓迫止血。3例PDA加ASD患者按常規方法先行動脈導管未閉的封堵,完成后再行房間隔缺損的封堵。
1.3 結果 本組102例患者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封堵術均獲成功。術中重復造影及超聲監測均達到成功封堵標準[1-2],封堵后聽診胸部左緣2~3肋間連續性雜音消失,多數病例一次封堵成功,僅4例需要更換較大型號封堵器。3例復合畸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本組病例未發生殘余分流,心包填塞、肺動脈夾層、瓣膜返流,封堵術后所有病例肺動脈壓教術前均有所下降,聽診胸骨左緣2~3肋間連續性消失,經6個月~1.5年臨床超聲心動圖、X胸片及心電圖等隨訪觀察,封堵器形態位置良好,無一例殘余分流,左房、左室不同程度回縮,心功能恢復正常或顯著改善,未見遠期心律失常發生。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評估 評估內容包括: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足背動脈搏動及下肢循環情況,為術后護理觀察對比提供依據。
2.1.2 術前指導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指導,根據患者及家屬的文化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介紹封堵術的治療方法、療效及術中可能出現的反應,讓已經接受封堵治療的患者與術前患者交流,消除患者疑慮,減輕對手術的恐懼和擔心,指導患者及家屬了解手術各階段的配合要點,增強對介入治療的信心。
2.1.3 術前準備 詳細詢問有無藥物過敏史,抗生素過敏試驗,術前排大小便,需作基礎麻醉的患兒術前禁食6h。備好術中用藥及各種手術器材、監護儀、除顫器等。檢查手術協議書簽署情況。
2.2 術中配合 (1)接患者到導管室,認真查對姓名、性別、年齡、診斷、手術名稱及各項檢查結果;(2)協助患者平臥手術臺,建立靜脈通道,吸氧;(3)消毒鋪單,準備手術導管、器械,密切配合術者共同完成手術;(4)執行術中用藥并記錄,術中巡視傾聽未行基礎麻醉患者的主訴,及時發現并發癥;(5)搶救物品、器械、藥品處于備用狀態;(6)術中嚴密進行心電監護,觀察心律、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及呼吸的變化,行基礎麻醉者更應密切觀察。由于心導管對心內膜的機械刺激,常發生偶發室性早搏,部分可發生短陣室速,有室早者經調整導管位置仍未恢復者,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室早多可消失,可繼續完成手術;(7)術畢協助醫生進行拔管,拔管過程中觀察患者面色、血壓及心電圖的變化,如有異常,即停止拔管,以免引起拔管綜合征。
2.3 術后護理
2.3.1 全麻術后的護理 患兒回病房后,去枕平臥,肩部墊高,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遵醫囑吸氧至患兒清醒。
2.3.2 生命體征的觀察 心電監護,嚴密觀察心律、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體溫及呼吸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觀察患者有無胸痛或憋氣等不適。
2.3.3 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出血是ASD介入封堵術最常見的并發癥,術后拔除鞘管,局部加壓包扎,臥床24h,壓迫4~6h,制動12h,觀察雙下肢皮膚溫度、顏色、足背動脈搏動及鞘管留置部位有無出血、血腫等情況;另外注意心律失常、封堵器移位脫落、殘存分流所致溶血及血紅蛋白尿等各種可能并發癥的發生[3],注意觀察尿量及尿液顏色。
2.3.4 水化療法的護理 術后鼓勵并監督患者大量飲水,以增加尿量,促進造影劑排出,這一點極為重要。24h飲水量>1 500ml,每次飲水量以不出現腹脹為宜。
2.3.5 飲食與休息 飲食上指導患者低鹽、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油炸及易產生脹氣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引起動脈壓、腹壓增高的各種因素,如用力排便、大笑等,做好生活護理,限制探視,避免交叉感染。
介入治療PDA具有操作簡便、不用開胸、創傷小、療效肯定、不用輸血、住院時間短、并發癥低、安全性高等優點,在臨床上應用日益廣泛。精湛的手術與優質的護理配合是手術成功及術后康復順利的關鍵。
[1]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先天性心臟病經導管介入治療指南[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3):234-239.
[2] Sidney C,Smith Jr SC,Jacobs AK,Adams CD,et al.ACC/AHA 2008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Executive Summar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Writing Committee to Develop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Circultion,2008,118(23):2395-2451.
[3] 秦永文,陳金明,趙仙先,等.實用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