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紅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中山市中醫院, 廣東 中山 528400)
糖尿病是一種多病因代謝疾病,其特點是慢性高血糖,伴隨因胰島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1]。糖尿病臨床典型癥狀為多飲、多食、多排及體重減輕,即三多一少。主要特點是高血糖及高尿糖[2]。
糖尿病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美國糖尿病患者超過1800萬,糖尿病是美國人中最常見的成人致盲、非創傷性截肢、終末期腎臟疾病的病因,是排名第六的常見致亡原因。一旦患病,負擔十分沉重[3]。我國糖尿病發病率也相當嚴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老化和工作方式,生活節奏的改變,使得居民飲食結構大幅度改變,攝入的糖、脂肪類食物與日俱增,同時,活動量、勞動強度減少,使糖尿病的發生率大幅度上升,糖尿病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居世界第二,其病因未明,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有關,是多因子疾病[4]。臨床護士是糖尿病患者護理的主力軍,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工作,對糖尿病的預防治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是糖尿病患者,但因糖尿病具有遺傳性,故教育的對象還須包括患者及其家屬,使他們了解糖尿病相關知識,建立治療信心,以配合護理措施的實施,更好地做好自我管理,穩定、控制病情[5]。教育的主要內容有:(1)糖尿病的基本知識。糖尿病的分型、癥狀、并發癥和誘發因素等,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6]。(2)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和一些并發癥的可能性和風險性。(3)正確用藥及藥物的作用、副作用。特別是胰島素已成為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手段,應向患者詳細介紹胰島素使用的目的、必要性、種類、作用及副作用,教會患者胰島素抽吸法,包括普通注射器和胰島素筆抽吸法,注射量和時間的掌握,注射部位的選擇及注射技巧等。(4)教育病人和家屬監測的重要性,有條件者自備血糖儀。(5)加強糖尿病生活指導,指導患者嚴格實行飲食調理,控制體重,加強體格監測,戒煙、限酒、加強運動治療,保持平穩樂觀心態[7]。
由于糖尿病為慢性終身性疾病,隨著病情的發展易出現多臟器功能受損及各種并發癥,給患者及家屬帶來很大的經濟及心理壓力。過于悲傷、恐懼、發怒,會使體內交感神經興奮,釋放腎上腺素及糖皮質激素,引起血糖升高,甚至誘發酮癥酸中毒,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正確的心理疏導可使患者對治療疾病和重返社會的決心普遍提高[8]。護理人員可針對糖尿病患者的不同年齡、病情情況有的放矢、耐心細致地開展精神心理教育,密切護患關系,增進感情交流,溝通護患心理,爭取患者的信任,給患者以說服、勸告、鼓勵和支持,穩定情緒,并加強對患者的教育指導。同時,還必須得到家屬的理解與支持,建立適合康復的家庭環境。家屬在患者面前流露出的情緒,將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積極與家屬溝通,消除其緊張、恐懼的心理。取得家屬的信任與配合,不僅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復,而且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身體健康具有積極的意義。
飲食調理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措施,目的是減少胰島素細胞的負擔,降低血糖,同時控制肥胖者體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無論病情輕重,有無并發癥,是否用藥,均需長期控制飲食。因而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身高,體重及每天的活動強度,計算出每天所需食物的總熱量。結合患者的宗教信仰、經濟狀況、飲食習慣等,同患者一起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飲食計劃,培養患者在限定每天總熱量攝入的前提下,使各種營養元素攝入適當,做到最佳配比。飲食調理的注意事項:為減輕胰島的負擔,使之合理分泌胰島素,患者一日至少需進食三餐,且要定時定量,不可隨意增減食物[9]。同時,應限制煙酒、少食多餐,多進低脂、低糖、高纖維素食品。當病人因飲食控制而出現易饑感覺時,可增加蔬菜及豆制品等副食。
運動能促進糖代謝及提高胰島素在周圍組織中的敏感性。適當的運動可以減輕體重,改善心血管功能,增進適應性和勞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感,降低胰島素抵抗,改善血脂水平。但是,在胰島素相對不足時進行運動,易使肝葡萄糖輸出增多,血糖升高,游離脂肪酸和酮體生成增加,對代謝狀況產生不利影響;在胰島素相對過多時,運動會使肌肉攝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加,肝葡萄糖生成降低,血糖降低,甚至可誘發低血糖反應。因此,我們應指導患者飯后一小時運動,使運動時間和藥物作用保持一改,根據不同年齡、性別、體力、病情及有無并發癥等不同條件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和強度[10]。如:平路快步行走、太極拳、下樓梯、輕微家務勞動等低強度運動,適用于老年糖尿病及妊娠患者;慢跑,上樓梯,擦地板等中等強度的運動,適合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高強度運動,僅適合于輕度糖尿病且無并發癥的患者[11]。每次的活動量都以出微汗、運動后感覺不累為宜,以不發生低血糖為指標,如:出現呼吸費力、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時,應及時停止運動。在活動時應注意周圍環境是否安全,并攜帶甜點,及寫有姓名、家庭地址、親人電話號碼和病情的卡片以防萬一。
糖尿病為慢性終身性疾病,患病周期長,可引起身體多系統的損害。易出現泌尿系統、皮膚、足部、肺部感染等各種并發癥,因此,做好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工作及相關并發癥的護理十分重要[12]。常見并發癥主要有:(1)糖尿病足。患者要注意選擇合適的鞋襪和保持足部衛生。(2)胃輕癱。糖尿病胃輕癱患者應進行針對性特殊飲食護理,主要包括進餐時間和食物成分的調整。(3)酮癥酸中毒。患者要多臥床休息,按醫囑及時補充體液等;(4)低血糖昏迷。嚴格按醫囑用藥,及時按血糖情況調整劑量,用藥后按計劃進食,適當控制活動量。(5)行動不便。可做肢體按摩以舒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神經營養供給,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減少痛苦。
糖尿病病因和發病機制復雜,至今未完全明確。糖尿病患者護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護理人員仔細耐心的持續照顧。
首先,護理人員要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指導和干預,使患者不僅能控制好血糖代謝指標,更要通過知識的獲取和信念行為的改變,保持情緒穩定和心理平衡,在疾病的狀態下滿足治療性自理需要,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13]。然而,我國的糖尿病專科護理工作起步較晚,盡管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畢竟時間還不長,而且我國經濟欠發達,對健康教育的投入還很不足[14]。因此,應加強護理人員糖尿病護理工作的訓練和知識的更新,以盡快適應臨床實踐的需要。另一方面,糖尿病的發生與患者長期不良的生活行為有很大關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它屬于行為病。為了使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改變患者的生活行為是糖尿病工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15]。但目前許多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工作主要由家人進行,缺乏專業的生活指導,因此,深入開展家庭護理是糖尿病護理的發展趨勢之一,而且要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因人而異,因病而異,隨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患者護理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不同類型患者的不同需求。
[1] 錢榮立.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5-6.
[2] 黃春蘭.糖尿病病人的護理[J].新余高專學報, 2009,14(2):93-94.
[3] Williamson D., Vinicor F., Bowman B.. A Primary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life-style intervention:[J].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olicy.Ann Intern Med,2004,140(11):951-957.
[4] 黃志英,陶建青.系統性心理行為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6,21(7):7-9.
[5] 程連心.糖尿病的護理[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8):2071-2072.
[6] 王玲香.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09,28(19):46-47.
[7] 陳黎麗.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護理中的作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0,6,8(11):150-151.
[8] 尹玲玲.國外糖尿病社區護理新策略[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3):1164-1166.
[9] 舒艷萍,鄧 娟.淺談對糖尿病病人的護理[J].中外醫療,2010,29(15):161-162.
[10] 潘傳紅,時間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0,29(4):172-173.
[11] 鐘 俊.糖尿病護理幾點體會[J].中外醫療,2010,29(5):149-150.
[12] 鐘滿意.糖尿病常見并發癥及護理[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23(7):220-221.
[13] 李艷紅,單 巖,李景麗.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現狀[J].護理管理雜志,2009,9(9):29-31.
[14] 穆 艷,李 紅.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現狀與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07,4(6):254-256.
[15] 文國英.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研究現狀[J].全科護理,2009,7(27):2529-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