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娟
(工作于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中山中醫院心身門診,廣東 廣州 528400;現就讀于贛南師范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系,江西 贛州 341000)
在當今網絡日益普及的時代,網絡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在帶來很多益處的同時,也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網絡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它具有高科技性、自由性、時尚性、超越時空性、虛擬性、交互性等特點,網絡成癮就像“海洛因”一樣。青少年網絡成癮者過度地依賴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影響身體心理健康成長、影響學業成績、迷失自我和情感冷淡、逃避現實和人際交往差、道德感弱化等。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創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和人格發展,強調把自我實現、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他將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馬斯洛認為如果人們的這個基本核心遭到否定,或者受到壓抑,那么他就會得病,有時以明顯的方式,有時以微妙的方式,有時馬上出現,有時以后出現。人的這種內部需求本能,不象動物的本能那樣,是強的、占壓倒優勢和清楚明白的,它是柔弱的、嬌嫩的、微妙的,而且容易被習慣、文化壓力和對它的錯誤態度制服[1]。羅杰斯將自我劃分為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認為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當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接近時,人格便處于和諧狀態;而當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拉大時,人格便處于沖突狀態,人就有可能產生怨恨、苦悶等問題。由于人不僅僅是生活在現實當中,而且還生活在象征的現實世界中,即自我構建的想象世界,因而同樣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象征的自我達成。因此當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發生沖突時,在網絡中構建的自我想象世界則迎合了這種心理需求。
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是指人對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網絡中充滿了多媒體聲光刺激, 包括網上的色情音樂圖片和影像等,都對青少年產生了新穎無盡的刺激和魅力無窮的誘惑,俘獲了青少年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成為許多青少年尋求性刺激的媒介之一,諸如色情網站、成人聊天室都是誘發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重要原因。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于性這個話題一直忌諱交流,青少年正處在青春發育期,伴隨性生理的成熟,性心理也開始萌動和發展,他們對“性”充滿了好奇和疑問,處于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就很容易到網絡空間來尋找性知識,但互聯網上的黃色網站各種誘惑性的宣傳讓青少年誤入歧途,網上的色情音樂、色情圖片、色情影視、色情笑話以及色情文學作品虛擬性愛,此類成癮者沉迷于下載觀看和交換色情作品,以獲得生理需要的滿足。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為他們在網絡空間的探索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安全需要主要表現為人們要求穩定、受到保護、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現實環境中的挫折或失敗往往會加強青少年對虛擬網絡的依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成功的體驗,更多體驗到的是失敗,如有些學生為了逃避學業壓力、人際交往上的失敗或者情感上的挫折帶來的緊張和不安,在虛擬的網絡中可以得到保護,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們由于無力應付現實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威脅。在網絡上,青少年可以在匿名的狀態下,自由選擇交流的對象,無所顧忌地吐露心聲,彼此傾訴成長中所遭遇的煩惱、困惑、孤獨和痛苦,找到共鳴和理解。
歸屬和愛的需要是希望自己歸屬于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如家庭、團體、朋友等,從中獲得幫助、信任、溫暖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獲得安全感。愛與歸屬的需要包括:①社交欲,希望和他人保持友誼與忠誠的伙伴關系,希望得到互愛等;②歸屬感,希望有所歸屬,成為團體的一員,在個人有困難時能互相幫助。愛與歸屬中的“愛”不單是指兩性間的愛,而是廣義的愛,體現在互相信任、深刻理解和相互給予上,包括給予和接受愛。如今很多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人際交往的范圍。而網絡里存在的具有高度社交互動性的服務項目(如論壇、群聊等)對青少年強大的吸引力也就不難理解了。網上聊天讓他們很容易找到傾訴的對象,結交到志同道合者,即時滿足交流的需要,加上青少年特殊的身心發展需要,上述情況導致他們紛紛轉向虛擬世界。
尊重包括自尊和受到別人的尊重。渴望實力、成就、適應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獨立與自由;渴望名譽與聲望,來自別人的尊重、受人賞識、注意或欣賞。滿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導致自信、價值、力量及適應性增強等多方面的感覺,而阻撓這些需要將產生自卑感、虛弱感和無能感。自尊需要的滿足會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價值,使其在生活中更有能力和創造力。網絡游戲具有的仿真性能夠滿足游戲者擁有的權利和地位,從而獲得別人的稱贊與肯定,即獲得尊重。家長和老師喜歡給孩子亂貼壞孩子的標簽,結果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擊,也會到虛擬的游戲世界去尋找自信和自尊。
馬斯洛認為人們具有追求實現自己的能力或潛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求,即自我實現需求。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在網絡世界里,人們能夠塑造一個“理想”的自我,從而激發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對人格的重構,對潛能的開發,對虛擬世界中“理想”的實現。網絡給青少年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網絡的匿名彌補了他們在語言、外貌等的不足,他們在網絡上可以滔滔不絕、幽默機智,表現得很優秀,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快感, 網絡游戲里的高手頭銜及游戲過程中的每一次升級和虛擬獎勵,都能讓他們體會到愉悅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網上社交的游刃有余與現實中的不斷遭遇挫折的強烈的心理對比,無形中強化了他們的網絡行為,這些也使得網絡成癮者難以自拔。現實生活中要獲得一項成就,滿足自我實現的愿望不僅需要自身智力、能力,而且還需要各種機遇及長時間不懈的努力。而網絡中他們只要花費足夠的時間,通過敲擊鍵盤簡單的操作就可以設定一切、挑戰一切,把網絡空間當作滿足自身需求的舞臺。
馬斯洛認為:“從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類總是不斷地尋求一個更加充實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實現。從自然科學意義上說,這與一粒橡樹粒種子迫切地希望長成橡樹是相同的[2]。”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強調以當事者為中心,啟發當事者的潛能,促使其向健康方向發展。把每一個人都看成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患者,給予無條件的關懷和積極尊重,相信人具有內在的建設性傾向和自我指導能力,在真誠和諧的關系中,使當事者真正地認識自己,戰勝自己,促進個體自身內在的健康成長,達到人性的完美境界。
將咨訪關系視為改變和成長的最重要的治療因素,治療師認為當事者是一個具有無條件自我價值的人:即不論他的處境、他的行為或他的情感如何都是具有價值的人。由于網絡成癮者很少自己主動前來求治,多數情況是被父母或老師等強制建議來咨詢室治療,當事人往往有很強的抵觸情緒。所以,首先應解除當事人“被迫進行思想和行為改造”的顧慮。創造一種有利于來訪者自發成長的氣氛,使其能有最大的自由變成他自己。無條件地接納他們,尊重他們,相信他具有成長的潛力以及自我向導的能力,理解他們的體驗與經驗,真誠地關注他們,以使他們發展獨特的自我。
治療者必須以友好的、誠懇的和接受對方的態度,耐心傾聽當事者進行的自我探索,不隨意打斷對方的話,促進對方對自己情感體驗作自由表達。“內在的學習”,而不是外在的灌輸,強調“要傾聽內在沖動的呼喚”,“讓自我顯現出來[3]”。使自己的潛能顯現出來。當事者開始所表達的大多是消極的或含糊的情感,如敵意、焦慮、愧疚與疑慮等,治療者要有掌握會談的經驗,有效地促進對方表述。幫助當事者找到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既不要壓抑自己,也不要放縱自己,對生活中出現的困惑,要積極主動地與外部溝通,尋求父母、教師、朋友等的支持,及時疏通。社會成員尤其是父母和老師應更多地關心成癮者,理解他們,幫助他們,為他們戒斷網癮營造一個自由表達情感的舒適、安全的人際環境,讓他們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人際溫暖,滿足他們人際交往和情感溝通的心理需求,從而改變在網絡中尋求心理需求的滿足方式。
這是很困難同時也是很微妙的一步。治療者接受了當事者的信息必須有所反應。但反應不應是對表面內容的反應,而應深入來訪者的內心深處,注意發現對方影射或暗含的情感,如矛盾、敵意或不適應的情感。不論對方所講的內容是如何荒誕無稽或滑稽可笑,治療者都應以接受對方的態度加以處理,努力創造出一種氣氛,使對方認識到這些消極的情感也是自身的一部分。幫助當事者分析網絡成癮產生的原因,使其明白當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拉大時,人格便處于沖突狀態,當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發生沖突時,就會在網絡中構建自我想象世界迎合這種心理需求。治療者也需對這些內心沖突的情感加以澄清,目的是使來訪者自己對此有更清楚的認識。當網癮發作時,“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沖突讓內心的道德感、責任感與罪惡感、失敗感斗爭,從感情上戰勝自己,痛下戒除網癮之決心,增強自己的戒網動機。
當事者充分暴露出其消極的情感之后,模糊的、試探性的、積極的情感不斷萌生出來,成長由此開始。當出現上網的念頭時反復進行自我暗示,如“不行,現在應該學習,等周末再說”、“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戒除”,每當抵制住了誘惑,認真學習,度過了充實的一天后,就進行自我鼓勵,如 “今天我又贏得了一次勝利,繼續堅持,加油”。這樣不斷強化,加強自己的意志,使上網的欲望得到抑制。
對當事者言行的閃光點,光明面、長處和潛力予以選擇性的關注。利用他自身的積極因素促使他發生積極變化,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馬斯洛說:“假如你所有的唯一工具是錘子,那就會誘使你把每一件東西都作為釘子來對待[4]。”鼓勵當事者在治療中的好表現,如:“你的態度很誠懇,我很高興”,“謝謝你信任……” ;肯定鼓勵來訪者自己沒發現,沒重視,沒肯定的某些優點,如:“你有許多地方比別人強,比如……” ;鼓勵當事者發現以往的能力表現和潛力,“你以前那么困難都過來了,說明你是很有潛力的。” 促使當事者自然達到領悟與自我了解的境地。
“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會給人們帶來積極的影響,它可以促使人們不斷的提升自我的能力、水平,但它帶來的消極結果也是很明顯的, 當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拉大時,由于社會評價的作用,一般人做出任何反應會有所保留,也使得人們具有一個不正確的自我概念,因此常常會否認、歪曲若干情感和經驗,或者在網絡中構建的自我想象世界,這與人的真實的自我是有很大距離的。而在治療中,當事者因處于能被無條件理解與接受的氣氛之中,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心境,能夠有機會重新考察自己,對自己的情況達到一種領悟,進而達到了接受真實自我的境地。來訪者這種對自我的理解和接受,為其進一步在新的水平上達到心理的整合奠定了基礎。當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接近時,人格便處于和諧狀態。樹立自信、樂觀的態度。對“現實自我”的不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來自不自信,每個人都要有選擇自己的人生的自信,并且,要把生活看作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領域,而不是逃避壓力的場所。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傾向,當給來訪者充分的自由,引導他誠實對待自己的心的時候,改變就會發生。盡量拋棄“理想自我”的概念,從現實出發,改變就有可能出現。
在領悟的過程之中,必然涉及新的決定及要采取的行動。“做出成長的選擇而不是畏懼的選擇就是趨向自我實現的運動[3]。”此時治療者要協助來訪者澄清其可能做出的選擇。另外,對于當事者此時常常會有的恐懼與缺乏勇氣和不敢做出決定的表現應有足夠的認識,這是一個需要勇氣、忍受痛苦、艱難和付出精力的過程。如果一個人不能建設性的采取意志行動,這不僅表明他從根本上喪失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而且會喪失了生活的目標,喪失了存在感。當有某種積極的、嘗試性的行動,此時療效就產生了。由于是來訪者自己達到了領悟,自己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并且自己付諸于行動的,這種效果即使只是瞬間的事情,仍然很有意義。有效行動給需要帶來滿足,如友好關系的體驗、成就感等。啟發、鼓勵和支持當事者采取新的有效行動,當求助者全身心地投入新的有效行動中后,他上網的欲望就會得到抑制。
幫助當事者認識到自己的進步,鞏固已有進步,將獲得的經驗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逐步穩定、內化為來訪者的觀念、行為方式和能力,使之能獨立有效地適應環境。當當事者能有所領悟,并開始進行一些積極的嘗試后,治療工作就轉向幫助當事者發展其領悟以求達到較深的層次,并注意擴展其領悟的范圍。如果當事者對自己能達到一種更完全、更正確的自我了解,就會有更大的勇氣面對自己的經驗、體驗并考察自己的行動。通過其潛能的不斷發展和現實化,他在此過程中不斷獲得價值和尊嚴,是真正在現實生活中自我實現的過程,一個不斷地向更具有挑戰性、更豐富的體驗挺進的過程。
馬斯洛說:“當我們談及人的需要時,其實我們是在談人性的本質[5]。”人性正是通過人的需要而表現出來的,在人的需要之中蘊藏著人的全部發展潛能。以當事者為中心,最充分地發揮當事者的潛在能力,激發其對人生的思考,對人格的重構,改變自然就會發生。人天生具有追求自我向善與自我實現的潛能,只有當事者真正認識自己,戰勝自己和自身徹悟,認識到人性的完美境界,并看到自己完善人格的差距,最終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真正的自我實現。
[1]薩 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2][美]馬斯洛.人性能達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8.
[3][美]馬斯洛.人的潛能和價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259-263.
[4]馬斯洛.科學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出版社,1985:13.
[5][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