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廣峰
(青島華夏職教中心,山東 青島 266032)
在語文教學中,古典詩歌教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典詩歌以其音韻的優美、語言的凝練、情感的真摯而流傳千年不衰,學生借此可以走近燦爛的古典文化,感受千百年來中國人心中共有的細膩情感,得到精神的熏陶和提升。我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致。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文學?!笨梢姡姼杞虒W能夠為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以及欣賞其他類別的文學形式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是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許多學生對于這些文質兼美、意蘊豐富的古典詩歌毫無興趣、味同嚼蠟,絲毫感受不到詩歌動人的藝術魅力。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把一首首優美清新的詩歌肢解成字、詞、句、篇的語言知識的堆積,然后進行剖析,卻沒有積極引導學生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創造美。因此,改變古詩教學理念和方法至關重要。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古典詩歌教學應該強調四個“側重”。
西漢學者毛亨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知詩歌藝術感染力之強,古人在吟誦詩歌時情不自禁手舞足蹈,這是多么動人的場景。如果我們在詩歌教學中僅僅抱著正音解詞的目的來讀詩,自然感受不到它的妙處,也激發不出學生學習詩歌的熱忱。詩歌大多講究押韻,富有節奏,讀來朗朗上口、余味無窮,具有韻律和諧的音樂美。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律、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婉轉。只有讓學生走進詩歌的天地,沉浸其中,自我陶醉,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作者對于琵琶女演奏的描述多么準確生動優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段詩句運用比喻形象貼切,擬聲詞的使用既恰切又有音韻的美感,堪稱描寫音樂的經典之作,多加誦讀,自然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但如果一字一句地解析,就會大煞風景,詩歌的美感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皶x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會自發地與這些優秀的詩歌做一次“親密接觸”,體會那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字字推敲的詩句背后的韻味與妙處。
詩歌的語言準確、生動,凝練、含蓄,具有表現力。詩人往往為了一字一句而殫精竭慮,正所謂“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這充分說明了詩歌語言需要千錘百煉,用最準確、最生動的詞語表現盡可能豐富的內容。所以,學習詩歌須認真精讀、細細品味、反復推敲,才能體會到作者煉字遣詞之匠心,才能品味到詩歌語言之精華。
在詩歌教學中,我們應該放棄對整首詩泛泛的翻譯和解析,而著重于對富有表現力的字眼的點撥和感悟,從而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詩歌語言的凝練和豐富意蘊。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边@兩句看似平白如話,但“直”和“圓”兩字有著耐人咀嚼的妙處。一個“直”字,寫出了荒涼大漠中一縷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作者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正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說出的評價:“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痹诮虒W實踐中,如果教師引導點撥,讓學生感悟到這兩字所傳達出的豐富而恰切的意蘊,學生怎么會不為詩歌動人的魅力所打動?
古詩中許多描寫山水風景的詩歌融合了繪畫的特點,達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只有細心默讀,借助豐富的想象來補充或描繪畫面的內容或色彩,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才能受到美的感染,獲得美的熏陶。“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靜謐恬淡,“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冷寂凄涼,“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大氣磅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散淡……如果不借助于豐富的想象,學生何從感受詩人幽深的情懷?何從體會詩人所創造的意境美?
詩歌中常見的意境有孤獨凄涼、豪放曠達、閑適淡泊、清新飄逸、沉郁頓挫等,詩人大多不會直接表達情感與意境,而將這潛藏于看似平淡的景、物描寫中。如果教師只做詩歌表面意義的解釋,就會讓學生感到味同嚼蠟;如果能鼓勵引導學生根據詩歌展開想象,學生往往就能將自己投身于具體情境之中,獲得藝術的美感和心靈的感知。
哲理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包括人生的真諦、萬物的奧秘、自然的規律等。很多古詩蘊含哲理美,無論是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還是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抑或是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來都不禁令人怦然心動,若有所感。詩人信手拈來,將自己的所見所感提煉升華,以至簡的語言道出至深的哲理。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慢慢品讀,善于聯想思索,善于反思自身,認真體會,才能感悟到詩歌的哲理美。
學生之所以對古詩漠不關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認為這些詩歌距離自己的生活太過遙遠,缺乏實際意義。如果教師能引領學生從古詩中反照生活,汲取對自己有益的養分,他們自然會感受到詩歌傳誦千年的魅力。例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詩人于中秋之夜遙想親人,倍感孤寂,但豁達的詩人卻吟誦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痹娙藢⒐侨怆x情升華為“全”與“缺”的思索,世間萬物因其易缺難全而令人傷悲,但這并非只是一個人、一件事的偶然遭遇,人生莫不如此,想到此,每一個曾為此煩憂的人不禁釋然。詩人最后道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奔词瓜喔魞傻兀灰羞@輪共同照耀我們的月亮,只要我們心靈相通,就一定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相信,這樣一首包涵人生哲理的詩作一定會給學生一個反思自身、反思生活的契機,從而為他們的精神建構平添一塊堅實的基石。
總之,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要少一些支離破碎的分析,多一些整體感知,讓學生在誦讀、感悟、想象、反思中體會到詩歌的藝術魅力,從而提高文學鑒賞、理解與運用能力。應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尊重學生的感受與思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創造潛力,才能讓古典詩歌的課堂綻放勃勃生機。
[1]朱光潛.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
[2]毛亨.詩經大序.
[3]於德甫.古典詩歌教學的重要性及方式淺探[J].語文月刊(學術綜合版),2010,(01).
[4]張慧杰.淺談鑒賞古典詩詞的人物形象[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02).
[5]曾大興.“還原”與“發揮”.領略古典詩詞的魅力[J].師道,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