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奇
(海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由中國人民大學李文海教授主編的 《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二編)》一書,已于2009年12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書是2007年出版的十卷本《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的延續,該叢編共12卷25冊。本文著重對《華僑卷》進行評介。
民國處在一個傳統與現代碰撞、交流和融合的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社會調查作為中國社會運動的一部分,是在知識分子的呼吁下進行得如火如荼,研究者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多個角度進行調查研究,取得的成果在社會學發展進程中起關鍵作用,是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的里程碑,而《民國時期調查叢編》就是彼時社會調查的碩果集成。近代以來,社會史研究相關的資料浩如煙海,缺乏系統的整理匯編,使研究者難以下手,長期以來成為近代中國社會學研究的瓶頸。該《叢編》的出版為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提供了一批基礎性的資料,調查的范圍廣闊而有深度,著眼于社會各個階層,“達官顯貴、社會賢達、三教九流、販夫走卒”,可謂包羅萬象,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真實、全面地展示了民國時期的社會生活。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調查統計,其史料價值高,為社會學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二編》是繼《一編》之后更大規模的一批民國社會調查史料的匯集,編者對“散藏于全國各主要圖書館的民國調查文獻進行了一番較大規模的文獻調查,更重要的是從各類報刊中 ‘披沙揀金’,搜集到比較重要的調查有1400多種,從中挑出500多種作為續編內容”,[1]選擇的大都是“發表在報刊之中或新中國成立后大陸沒有出版單行本的調查資料,收錄的絕大多數是學術界找起來不是很容易的史料”。[2]《二編》中有7卷專題分類仍與原來相同:“宗教民俗卷”、“社會組織卷”、“人口卷”、“鄉村社會卷”、“城市勞工卷”、“少數民族卷”和“文教事業卷”,刪去了“婚姻家庭”和“底邊社會”兩個專題。除此之外,又增加了4卷新的專題:“鄉村經濟卷”、“近代工業卷”、“法政卷”和“華僑卷”。其中的《華僑卷》值得華人華僑研究者引起重視。
1.內容全面,結構合理。
《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二編)——華僑卷》(以下稱《華僑卷》)共分為10篇文章,每篇文章自成一體,皆為時人所著。第一篇是《南洋實地調查錄》,林有壬編纂,林庭槐校訂。介紹了南洋地區西里伯斯島及其屬轄、婆羅洲島、小巽他列島、爪哇馬渡拉并其附屬管區和蘇門答臘島等的風土人情、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附錄了當時的一些條例,如《中荷在荷蘭領地殖民地領事條約》、《中華全國商會聯合會招待所章程》和《教育部修正捐資興學褒獎條例》等。第二篇《南洋華僑》,黃競初著。內容共分十章,分別介紹華僑之分布區域、史略、古跡、風俗習慣、社會、教育、商業、勞工,以及居留待遇等項。第三篇是《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作者陳達。此文介紹了華僑社區傳統生活方式及其變遷,指出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元素是移民的影響。接著介紹了南洋華僑的生計、衣食住、家庭婚姻、教育、信仰和娛樂衛生等。第四篇《夏威夷之華僑》,作者H.L.Shapiro。此部分主要統計了當時夏威夷華僑的人口,分析了生于中國之華僑與生于夏威夷之華僑身體各部的異同和變遷,以及變遷程度,等等。第五篇《加拿大華僑的過去史略及其近狀》,甄一怒著。此文介紹了華僑幾次到加拿大的概況、排華時期的華僑概況,以及當時華僑團體、刊物和教育的情況。第六篇是《南洋華僑學校之調查與統計》,作者錢鶴。調查了南洋各屬華僑學校的概況,又對南洋各屬華僑學校做了統計。第七篇《南洋華僑教育調查研究》,作者林之光、朱化雨。此篇文章在前論中介紹了南洋華僑教育的史實,本論對南洋的華僑教育做了調查統計。在后論中對南洋華僑教育的改進、應負的義務原則等做出了論證。第八篇是《大阪神戶華僑貿易調查》,實業部工商訪問局編輯。此部分介紹了我國貿易商人的概況、華商團體、交易現況、金融現況、運輸現況、保險現況等。附錄了一些華商團體的規章。第九、第十部分是鄭寬林所著的《福建匯款》和姚曾蔭所著的《廣東省的華僑匯款》,這兩篇文章都介紹了華僑匯款的數額和手續、機構等。
華人華僑廣泛分布在世界上各個國家,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人數占到了總數的80%以上,從該書上述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收錄的除加拿大、夏威夷和大阪神戶的華僑情況外,大部分都是南洋地區的實地調查,而這些實地調查中主要側重的是地理、經濟、華僑社會和華文教育的概況。從編纂體例上看,編者把《南洋實地調查錄》作為第一篇文章,接著是《南洋華僑》,然后到華僑學校,再到華文教育的概況,從大到小、從宏觀到細節,還原給研究者一個全面的、真實的南洋華僑社會,可以說,此書可作為研究者了解南洋華人華僑的一面鏡子。
2.分類詳細,檢索方便。
綜觀許多資料匯編,在體裁、內容、結構上常常混雜不清,標準不一,使研究者無從下手,給研究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如2008年國家圖書館出版了一套《民國期刊資料分類匯編——南洋史料》,連同續編共24冊,此書影印了民國時期的一些期刊《南洋研究》《南洋情報》等,是研究民國時期南洋問題的重要史料。[3]但美玉總有瑕疵,稍感缺憾的是,在每一冊的卷首只有期刊的目錄,而沒有文章的總目錄,如查找文章須先找到期刊,然后在期刊中查找,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因為影印的原因,有些資料不大清晰,給研究者帶來許多不便。而《華僑卷》卻沒有這些因素,文章目錄和文章所述部分的目錄分類簡單明了,并且重新排版,從文章的內容上由大到小、由宏觀到微觀、由全面到細節,查找資料和翻看都相當便捷。比如,需要華文教育相關的文獻資料,可以在卷首的目錄中找到《南洋華僑教育調查研究》,該文章的篇首又有目錄,從這些目錄中可以看出其研究范圍及對象,如:南洋僑教的史實、發展、實況、調查及改進等,研究者一目了然,檢索事半功倍。
3.資料翔實,論據充分。
用史料說話是歷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而資料翔實就是此書最大的特色。編者遵循這一原則,收錄的文章論據充分、資料扎實、內容全面。如該書的第六篇文章《南洋華僑學校之調查與統計》的第一部分——調查之部,基本匯集了當時南洋所有華僑學校的概況。這些華僑學校的調查表是由許多不同的機構統計的,并不是單獨一個機構匯集完成,如國立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部的《南洋華僑學校調查概覽》,中央僑務委員會的《南洋華僑學校概況》,華僑努力周報社的《緬甸華僑學校調查錄》,等等,這些統計數據因許多原因會有些出入,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同,研究者才可以進行相互比較,從而得出準確的判斷。這篇文章從大到小分為許多部分,比如《南洋華僑學校調查概覽》和《龍目島華僑學校》,由南洋地區華校的總體概況介紹到某一地區華僑學校的詳細情況,使研究者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對該地區華校情況有了比較客觀的了解。
該書除資料翔實外,還有一個特點是各種數據詳盡,清晰明了。如上篇《南洋華僑學校之調查與統計》中南洋各華校的微觀數據,又如國立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部的《南洋華僑學校調查概覽》中囊括了108所華校,第一個是棉蘭華商學校,調查表對該學校的創立經過、所在地址、董事總理、教職員數、學生數、學校編制、校產基金、經費狀況、校舍、設備、教科用書和學生籍貫等都作了詳細記載,可謂是應有盡有,蔚為大觀。再如,該文的第二部分——統計之部,除了一些統計數字外,更有了一些總結:1928年華校學生與英校僑生之比較、各地教育界的變動、各地廣告件數及其類別等,這些都是研究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珍貴史料。
我國學界多年以來對華人華僑的研究從未停止,但資料的缺乏和實地考察的不便一直以來不能使此學科突飛猛進。目前國內保存的珍貴史料主要保存在廈門大學和暨南大學,其余各高校及研究機構相對較少,由于許多研究者只能使用二手資料或三手資料,因此原始文獻資料始終是國內學者研究東南亞華人華僑問題的障礙。
《華僑卷》收集的資料重要而典型,材料涉及面廣,適用范圍寬,所有調查統計的數據皆為當時南洋問題的研究工作者進行的實地調查,因此這些豐富的歷史資料具有權威性,可彌補國內史料不足的情況,對我們深入研究東南亞華人華僑問題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如《南洋華僑教育調查研究》,該文的第一部分詳細介紹了僑教的背景及發展,其中包括南洋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華僑的移殖史、南洋各屬的殖民教育概況、我國歷代政府與僑民教育的關系、各屬殖民政府摧殘僑教的實況等,末尾附錄了殖民政府頒布的一些限制華校發展的 “學校注冊法令”。第二部分是南洋僑教的調查,介紹了歷代調查的整理統計、解釋,以及調查的經過。此部分的重點是對僑校學生、教職員、教學、建筑及設備和經費等的調查統計,如建筑及設備的調查包括校舍來源及形式、校舍面積、教具及儀器、圖書雜志、圖書館等方面,并且這些統計數據的末尾附有調查者的分析及結論。此文概括了南洋華文教育的背景、發展及變遷,用數據解讀了僑教的各個方面。以上可以看出,無論“學校注冊法令”還是各類統計數字,都對20世紀上半葉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二編)——華僑卷》一書結構合理、內容全面,分類詳細、檢索方便,資料翔實、論據充分,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了解和研究民國時期南洋華人華僑社會生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參考資料,總體來說是一部珍貴的史料匯編。此書的出版必然會給民國時期南洋地區華人華僑問題研究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1]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二編)——華僑卷[G].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9.
[2]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二編)——華僑卷[G].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0.
[3]民國期刊資料分類匯編——南洋史料[G].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