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雨菲 束霞平
(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一)聾兒美術創新教育發展背景。
創新性美術教育,是通過新穎的美術創作方式,從視覺、動手操作、運動感覺等方面來幫助平衡那些以視覺、動手操作、運動感覺為學習方式的特殊群體。教育家鮑勃·斯蒂爾說過,“藝術凈化可以通過把憤怒、憂郁、問題,和各種情節帶進意識里,把他們表達出來,然后將它們減緩”[1],而聾兒創作的藝術作品也經常可以反映他們的內心、情感,通過美術教育的方式加深老師對學生的了解。
在這個全力推動和諧社會的時代,我們生活的每一處都應該體現著人文關懷。在和諧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互助、信任尊重的,特殊兒童也應該得到平等發展、表達自我的機會。在美術創新教育的推動下,人們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關注程度會大大加深,并打破對特殊兒童古板陳舊的教育方式。對于特殊兒童的藝術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幫助他們不僅能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而且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有意義。
(二)聾兒美術創新教育的特點。
首先,美術創新教育是建立在對聾兒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的,旨在有效促進聾兒的身心發展。在聾兒接受美術教育實踐的過程中,美術實踐活動將促使他們表達自己的情感,有助于老師們了解其心理情況和信息的傳達,改善其心理狀況和思想情感健康狀況。
其次,美術創新教育是根據教學的學科特點和聾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及對形、色、構圖的理解與運用的特點,有效提高聾兒美術操作的基本能力。聾兒在美術實踐過程中通過接觸不同的工具材料,掌握不同的美術操作方法,逐步形成與其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技能,并為表現美服務。
創新美術教育利用互動、游戲和新型材料創作等方式進行教學。例如改變目前大多數特殊教育學校一成不變的應試模式美術教育(以色彩素描為主),將美術課從內容、形式及授課方式方面進行創新。要通過研究聾生的心理特點、身體特質,結合新型的美術觀念,激發聾兒的美感,并涉及聾兒興趣、態度、情感、意志、智能、知識及身體發育諸多的方面。還要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促進聾兒智力、創造力及人格的發展。
(一)常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能力影響。
在學習能力方面的影響。聾兒不能像健聽兒童那樣通過聽覺模仿學會語言,接觸新的知識,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眼睛,這種視覺感知間接培養了聾兒的直觀形象思維,使他們較難理解邏輯性較強的知識。大部分傳統聾校的美術教學都忽視了這一點,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老師做示范(用筆,用色),學生一邊用眼睛看,一邊模仿老師的樣子進行美術活動,沒有在圖畫中添加自己的主觀意識。而學習的最好效果也只是會畫一些簡單的靜物、人頭像等真實存在的東西。學生缺乏對事物進行創新的思維能力,而老師們也似認為他們的學生缺乏或者完全沒有能力進行美術創作。聾兒在這樣的學習氛圍,進行著被動的模仿學習,是因老師傳統教育的思想、教學方法所致,忽視了學生這一認知主體對客體的選擇與加工,忽視了學生在認識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沒有借助聾兒的直觀形象思維優勢,以及根據他們自身的特點,來培養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在交往能力方面的影響。聾兒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聽力障礙影響了語言的發展,很難與健聽人進行正常溝通,如果不進行專門的教育與訓練,則將永遠會被束縛在聾人的世界中。一個孩子如果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即使再聰明,也只是一個是“孤家寡人式”的神童。[2]所以學生情感、意志、品質等心理方面的培養,其實要比知識技能的傳授、智力的開發更為重要。通過實踐研究,我們發現在常規的美術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較少,他們在與聾兒交流方式上也是將其視為一個特殊群體,不像對待健聽兒童一樣自然地與他們交流。而聾兒們的交流對象也僅限于同學、老師及家長。這種環境嚴重制約了聾兒在步入社會后人際交往方面的發展。例如:他們無法理解現代日常生活中所運用到的簡語(暈、囧、雷等),也經常會因為聽不到對方的語氣而產生誤會,例如大家常用的夸張的詞匯(氣死我了、嚇死我了等)。
(二)傳統課程安排對學生的能力影響。
在接觸新事物能力方面的影響。聾兒在教育初期階段受到聽覺方面的局限,表達能力和詞匯量都有著極大的缺失,這使得他們在進行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的困難。而目前的聾校美術教育一般是參照同學歷層次健聽學生的課程設置,選用的教材一般也是直接沿用,忽略了聾兒接受知識的規律特點。學習內容也僅限于素描、水粉畫圖,而學生們每天看到的只是老師的水粉或者素描作品,導致聾兒們接觸新事物能力退化,或者無法融入現代快節奏的生活。
在美術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的影響。通過研究發現,聾兒通常要用3—4倍的時間來學習和消化健聽學生的知識。對于聾兒來說,適用于健聽學生的教材內容多且深,難度大,這樣的教材對于理解力和記憶力都較差的聾兒來說顯然不甚合適,[3]教材內容多而雜并且課程的安排也并沒有針對聾兒的生理特點去擬定。這樣不僅會影響聾兒學習的效果,而且會混淆他們的知識結構。我通過與聾生交流,得知他們對自己的專業美術已經感到厭煩。由于每天重復學習同樣的事物,并且無法理解為何要那樣去畫,因而他們對美術學習失去興趣,美術操作能力止步于此,無法得到有效提高。
(一)改革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習與交往的能力。
首先,傳統美術特殊教育沒有借助聾兒的直觀形象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特別是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所以創新美術教育就需要在傳統的美術教育的基礎上,采用讓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模式。在創新美術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利用作畫形式多樣的畫種(版畫)為美術創作的基本形式,以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教學,從最簡單吹塑紙版畫入手,逐步加大作畫難度進行木刻版畫。在聾兒學習享受版畫拓印的過程的同時,還引導學生進行美術主題創作。這種學習模式使學生由興味索然的被動學習心態轉變為趣味盎然的主動學習心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通過主動參與、集體合作、研究探索等方式獲得真正值得學習的內容;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索知識規律、歸納學習方法、激發創新能力的學習活動中去。
其次,大多數聾兒性格孤僻、內心封閉,不愿與人合作交往,易暴、易怒、固執、偏激,缺乏上進心,加上家庭對他們溺愛、驕縱和社會的歧視,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烙印,這對他們的知、情、行、意的發展都有制約性。[4]所以在進行版畫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聾兒某方面的特長,鼓勵學生建立起社交的信心。教師還要將課堂由室內擴展到室外,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外出欣賞畫展的時候,鼓勵學生與外界進行交流互動。走下講臺和學生以朋友聊天的方式進行授課,在拓印版畫的時候,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完成作品。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聾兒之間的相互啟發,提高聾兒的主動合作交流能力。
(二)調整美術課程的結構:尊重藝術教育,提高接觸新事物與實踐的能力。
首先,因為聾兒對于圖像、形體等敏感,所以在創新美術教育實踐中,將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工具進行形象性教學,改善美術欣賞課程課堂沉悶的氣氛;因為美術課堂教育是聾兒美育的重要途徑,所以在授課方法上,每次課堂活動都要求學生對自己的作品或者其他同學的作品進行公開點評,指出優、缺點,作畫中及時引導其修改構圖和調整色調,教會學生如何觀察和分析物體的局部和整體的關系,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并在感受的過程中,培養其正確的觀察方法;因為聾啞人活動范圍較小,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比常人更強烈,所以在教學內容上,美術創新式教育將在延續傳統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入新元素,使用他們以前未用過的吹塑紙、砂紙、木板、銅板、刻刀等新型作畫材料,利用這些不同材質帶給他們學習新事物的興趣;結合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選擇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作畫主題,并融入他們沒接觸過的美術風格(例如畢加索的藍色主義風格,達利的超現實主義風格,歐洲古典主義風格等),這樣聾兒們在做自己的感興趣的美術作品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其次,美術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學科。[5]在美術課堂上無論是寫書法、畫圖畫還是搞創作、做欣賞都離不開學生動手操作的美術實踐能力。所以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思想的引導的同時,還要輔導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反映到美術作品上來。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選擇動手操作能力較強的版畫來鍛煉學生的美術實踐技能,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使學生更容易地掌握版畫的操作技能。以可以喚起學生童年回憶的吹塑紙版畫作為版畫教學的一個踏板,從而利用吹塑紙版畫和專業性較強的版畫(如:木刻版畫,石版畫,銅版畫)操作手法的共性將學生帶進版畫藝術的殿堂。然后,再進行技法難度較大木刻版畫,通過運用不同的刀法而產生的多種多樣的線條紋理豐富在聾兒眼中單一的美術畫面,不僅能激發聾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而且能鍛煉聾生的動手能力。教師通過遵循這種教學規律,發揮聾啞兒童學習特長,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讓師生共同融入一個快樂的“教與學”的環境中并使學生的美術技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創新美術教育課堂教學的實驗證明,要培養聾生的綜合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特有的功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利用獨特的教學模式,讓他們感受形、色、材料等美術基本元素和造型規律相融合所表現出的視覺盛宴。在課堂教學中還應將美學思想與實際的美術課程相結合,充分利用聾生的觀察力強、動手能力強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聾兒審美思想,幫助聾兒更深刻地掌握所學的美術知識及技能,啟發學生特有的豐富想象力,鼓勵他們合作交流,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積極參與到美術創造活動中來。
[1]艾爾·赫維茨,邁克爾·戴.兒童與藝術.河南美術出版社,2008,5.
[2]石彩霞.引導聾生發展人際關系,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6),22.
[3]帥敏.如何提高藝術設計專業聾人的美術欣賞能力.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5.
[4]張玉萍.對聾啞學生進行美譽教育的實踐與探索.體藝之窗,2009,2,67.
[5]朱小林.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師的學科知識結構.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資源網,2009,5.
本課題基金項目來源:2009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