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張琳琳
(1鄭州大學 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農業大學 華豫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1]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要求,隨著我國農村物質文明的進步,破除長期和閑散生活結合在一起的陋習、歪風邪氣和不良生活方式,塑造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向上理念的新型農民,實現精神文明的持續發展,是一件漫長卻又必要的大事。當前我國農民的整體思想道德水平并沒有顯著提高,相反卻出現了滑坡現象,部分農村的社會風氣呈現惡化局面。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的建設,與實現農村發展、農民生活寬裕相比,其道路更長,面臨的難題更多。
1.農民整體道德水平滑坡。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的經濟發展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農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而他們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卻出現了嚴重的空白。吃請之風,攀比之風,賭博大行其道,等等,昭示著農村社會風氣日下。王東維、路建華研究發現:“農村各種思想文化激蕩,魚龍混雜,農民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的人生觀有所抬頭。”[2]
2.農村社會倫理規范失調。伴隨著農民群體的流動,外出務工人員的大規模增加,包括婚姻倫理、財富倫理、孝道倫理、政治倫理在內的鄉村社會倫理出現了一系列危機。首先是政治倫理的危機。對于農村基層管理干部拉選票、施小利的賄賂選舉行為,以及選舉成功后貪污腐化現象,相當一部分群眾持無奈觀望或接受的態度。其次是孝道倫理和婚姻倫理的失范。“黃、賭、毒”顛覆了農村父尊子孝、夫妻相敬的傳統道德,“笑貧不笑娼”;高齡老人無人贍養,兄弟姐妹爭相推諉贍養責任,有的雖然有能力贍養老人,但寧愿把錢花在賭桌或者酒桌上,出現了典型的道德失范現象。最后,鄉村財富倫理的危機。農村的土地經營政策和免除農業稅解放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追求效率和掙錢成為整體農村居民生活的主宰,但缺乏對財富流向的引導,助長了唯利是圖、拜金主義、貪圖享樂的扭曲財富觀。因此,鄉風文明的建設需要重建倫理調節機制。
3.流入城市農民的現代性增長緩慢。鄉村文明的建設需要流動的農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即不僅僅是致富觀念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的更新和道德水平的進步。而流入城市的農民接受現代城市的文明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申存慧等人的實證研究表明,農民雖然在城市務工,但由于農民在城市的低流動性和對城市主流社會生活的低參與性,農民的城市流動并沒有對農民現代性的獲得起決定作用。他們的流動是不接觸現代性的向上流動,大眾傳播媒介的低接觸度,流動的同性都導致了流動農民的現代性水平不如預期的高。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的建設需要以農民的現代性為基礎,從根本上縮小城鄉的差距。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集中力量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而對農民的思想教育,引導農民保留優秀的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卻長期得不到充分的重視,造成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手硬一手軟,出現鄉村文明建設的困難,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1.當前農村公共管理機構的缺位,使鄉風建設出現疲軟現象。正氣得不到弘揚,而歪風邪氣正吞噬一部分本分農民的道德意識。如張三偷了李四家的一袋面粉,沒有人會為這報警,因為他們擔心的是男人出去打工后備受報復;丈夫酗酒,鄰里鄰居不敢伸頭,自閉門戶,怕的是自己受連累;兒子賭博,做父母的規勸不力,只能暗掉眼淚。農村民風治理上反映的問題體現了政府在鄉風文明治理方面的缺位,即精神文明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疲軟狀態。與城市社區相比,城鎮對居民的管理細化到每個區、每條街道、每個小區,而農村的管理則是伴隨著生產隊的缺位,村干部的缺位,鄉鎮機構的缺位。要改變附著于農民身上的陋習,提高農民自身的覺悟意識,不能靠放手來解決問題。上世紀80年代的家庭聯承包責任制放開土地的使用權,提高了農民的致富意識,但富而驕、富而淫、富忘本的價值觀隨之產生,形成一股以恥為榮的低俗之風,威脅到農村的穩定和社會整體的和諧。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需要一雙堅強有力的大手在農村樹起文明之風,這雙手就是到位的鄉風治理工作,不是貼貼標語,不是發發傳單,不是廣播吆喝幾聲,而是落實相關部門的管理責任,重視對農民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啟發引導、弘揚正氣。
2.城市缺乏對流入農民的接納管理,困擾農民的現代性增長。農民在城市的低流動性和底參與性,與城鄉二元結構制度緊密相關。他們無法獲得融入城市的醫療、就業、教育政策。職業持續發展的不確定性與后代子女教育的問題注定他們只是城市的候鳥,拿到工資后返鄉。總的來說,進城務工的農民雖實現了地域空間(從農村到城市)的轉移,以及謀生方式(以依賴土地單一性增長到多元化)的改變,但城市的現代文明尚未植入他們的生活理念中,他們迷茫、失落,缺乏精神和思想培育的平臺,缺乏對現代文明接受的底氣和勇氣,小農意識仍然是他們的主要思想特點。因此,要實現農民的現代文明素養的提升,切實改善農村的鄉風治理工作,就要有全盤棋的思維方式,即要破除體制障礙和政策歧視,創造一個良性的流入環境,從而改善流入城市的農民的生活和教育狀況,為農民的學習、提高素質和思想提升鋪設通道。
3.鄉村倫理調節機制的危機,呼喚鄉村倫理規范的重建。細數農村社會生活的變遷,傳統的小農思想與市場經濟的負面作用結合在一起加速了中國傳統農村社會倫理道德制約機制的解體,事實證明,我們過于樂觀估計農民自身的覺醒意識,顯然已經缺乏說服力。對鄉村倫理調節機制的重建,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來應對倫理調節功能的惡化。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的建設,是和整個社會的政治民主進程結合在一起的,伴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基層政治民主制度的進一步健全,鄉風文明的倡導和對不良風氣的規范也會逐漸步入正軌,同時要提高認識,拓寬鄉風文明建設的渠道,破除制度壁壘,做好流動農民的教育,重建鄉村倫理調節系統。
1.破除鄉風文明建設的難題,要完善鄉村公共治理機構。首先,農村要配備有責任感、服務農村、熱愛農村的基層干部,對基層干部的考核要突破經濟發展單一指標的量化考核,要把鄉村文明之風的治理與干部的個人政績、晉升結合在一起。其次,應完善鄉村管理機構的監督制度和權責明晰制度,督促落實鄉村文明教育,避免走形式、做花架子式的教育方式,切實從農民自身的利益和和諧著手開展農村工作。最后,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積極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拓展農村公共文化的內容,發揮農村公共文化的健康導向作用,做好農民的思想教育,提高新農村建設主體的綜合素質,從而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速度和質量,實現農村社區治理的到位、規范和有序。
2.搞好鄉村文明建設,要做好流動農民的管理工作。首先要破除體制障礙,根本上扭轉城鄉二元結構的居民區別待遇。破解城鄉二元制度,是一個系統工程,應遵循“先易后難、先低后高、先急后緩”的原則,從圍繞降低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提高農民工市民化能力入手,實施制度創新。其次,要把進城農民納入城鎮公民教育體系,加強農民工的學習、改造和提升。要落實教育的主體,設立專門的服務機構,組織和管理農民在城市居住地的教育培訓。要拓寬教育培訓的內容和領域,突破單一的職業技能培訓轉向綜合素質拓展,注重實用性,諸如農民工切身利益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親子教育,定期開展相關的咨詢和培訓工作,指導進程農民在不同空間更好擔當不同社會角色的方法和技巧,引入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指導農民工豐富和充實閑暇時間,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等。最后,要破除城市教育壁壘,解除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從用工制度上,落實城鄉同工同酬待遇,從農民工子女入學方面實行同城準入對策。
3.落實鄉風文明建設,要重視鄉村倫理的重建。首先要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做好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和教育,制定長期的規劃和切實有力的近期目標,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方針,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定期組織群眾參與形式多樣、內容充實、富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生動活潑、感染力強、貼近農民心坎的農民道德文明實踐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確保鄉風倫理規范的整合作用。其次,建立不良鄉風的治理制度,做好農村社會治安管理工作,整治低俗惡風的蔓延傳播。再次,完善鄉風文明建設的獎懲機制。對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優秀典范,可以進行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而對思想落后、道德敗壞的成員要及時進行規范、批評和教育,做到獎懲分明。最后,應建立針對農村的常設的文明風氣救助渠道。群眾的事無小事,農村很多惡性事件的發生大多是因為在事情萌芽之際沒有救助渠道,以致逐漸惡化。因此,著眼于建立加強農民道德教育的常設機構,尤其注重針對農民日常生活習慣的教育引導,將有助于加強鄉村文明的建設。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06-02-22,(1).
[2]王東維,路建華.中國共產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歷史經驗與啟示.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J].201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