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芳
(無錫市八士中學,江蘇 無錫 214192)
一
陶行知是中國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立足中國國情,承衍傳統美德,深入探索教育規律,提出了富有強烈的民族精神、濃郁的人文精神,具有實踐意義、思想理論意義和借鑒創新意義的“生活教育理論”,給我們當代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靈活運用陶行知理論,對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是很重要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是一個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則和基本途徑構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表現為一個目的、三大原理、七條原則。
生活教育是“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的提高、進步而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為“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權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國民”;是對學生進行“心、腦、手并用”、“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相結合”的“全面教育”。總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目的,同時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與教育對象的不同規定了具體培養目標,其核心是啟發兒童、青年、人民大眾改造社會生活的覺悟、手腦結合的實踐創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創造新的人生,創造新的中國、新的世界。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揮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第二基本原理。陶行知認為:“整個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方法論。陶行知認為:“教學做合一有兩種涵義: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說明,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所謂‘做’是包含了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教學本質是學習,而學習也就是實踐,學而后能教人。這一點,就是說教學做合一。”
分別是:1.實踐性原則;2.科學性原則;3.前進性原則;4.全民性原則;5.終生性原則;6.創造性原則;7.全面性原則。
以上簡要介紹了陶行知理論的一個目的,三大原理,七項原則。從這些教育理念上,不難看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是對教育歷史遺產的批判和繼承。“生活教育”與現代“素質教育”有相通之處,生活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在當下的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我們更要充分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并將之靈活運用于教學過程之中,讓理論為教學實踐來服務。
二
文學作品是歷史的反映,是生活畫卷的描摹。它體現著作者關于人世、社會的形象思考,包含著作家獨特的人生經驗、情感體驗和思想方式。在語文閱讀課程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對文學的審美感受,可以從歷史的深度認識生活、體驗人生,從中汲取營養,接受人文素養的陶冶,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感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欲望。例如在閱讀《阿Q正傳》時,讓學生充分挖掘作品中的隱含內容。比如在阿Q的悲劇命運里,就有道不盡的“思想”:中國國民性的痼疾;辛亥革命失敗的深刻歷史教訓;對辛亥革命時期歷史面貌的描繪,農村各階層狀況的分析;農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目性;阿Q形象的觸及靈魂的作用;作家思想家的睿智、人道的情懷和愛國的赤誠,等等。學生通過挖掘阿Q的思想內涵,能夠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了解舊中國人民苦難的人生。同時,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會空前高漲,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激活創新思維。
在教學中,應結合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引導學生去尋求知識,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在閱讀教學過程之中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一是以疑激趣。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激發起學生自學和鉆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于捕捉關鍵字眼,并反復推敲,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二是以境引趣。只有帶學生進入課文所營造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在教學《再別康橋》《荷塘月色》《秋夜》等文章時,可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描繪的情境,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以讀生趣。只有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才能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可采用“以讀激情,語音傳情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以一種最佳的自學心境來品詞品句,真正走進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會作者情感。
在教學中要把閱讀與生活結合起來。一是課堂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將閱讀教學生活化,時而經常地為學生創設一種語文環境,讓學生在閱讀中豐富,在應用中提高。二是增加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學生的事,也是老師的事,但歸根結底是學生的事。閱讀實施要靠學生去完成,閱讀的效果要通過學生接受的情況來檢驗。興趣是閱讀的第一原動力,閱讀成果產生于有興趣的閱讀過程中,讀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而然產生,必有頓悟,這就是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正處于身心不斷發育的階段,青春年少,對未知的大千世界充滿了好奇,渴望通過閱讀認識世界、認識社會人生。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真正從課外閱讀中受益,就要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創造寬松自由的閱讀環境,讓他們切實認識到“讀書好”,認真選擇“讀好書”,從而循序漸進地“好讀書”。
陶行知提出要把教育推到生活的邊際,把生活提高到教育的水平,要讓學生“在民主生活中學民主”,要“培養責任感、榮譽感及與他人分享共識的迫切愿望”。現代教育實際上就是要通過現代生活的教育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啟發學生尋求人生的意義,完善學生的人格,使學生成為有良好教養的人;學會自處,學會與人相處,具有科學的態度,具有寬廣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并有為社會服務,為人類獻身的精神。在教學中,教師不應束縛學生的思想,而應大膽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滿足學生自我肯定的需要。
總而言之,教育教學皆無定法。本文探討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教學中的指導意義。我們要學習陶行知先生“求真求實求創造”的現代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素質教育的自覺性,為培養學生成為 “真人”,并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1]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九五”教育規劃課題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
[2]尤亞東,張炳生.陶行知德育理論的時代特征及價值[J].江蘇大學學報,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