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福興,覃 澄
(1.2.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0000)
廣西少數民族花神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梁福興1,覃 澄2
(1.2.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0000)
花,是自然界孕育生命的本體和最為嬌美且激動人心之物,因此成為人類普遍信仰的寓意母體孕育、生命美好、女性柔美和生活浪漫的象征之物。在廣西這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流傳著豐富多彩的花神信仰及其文化象征體系。在現代經濟生活不斷提高、人居生活環境不斷改善、文化審美情趣不斷上升和生態環境裝飾藝術不斷轉變的前提下,如何將花神信仰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創意性、系統化和產業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廣西;少數民族;花神信仰;文化創意;旅游產業
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區,聚居的除了壯族外還有侗族、瑤族、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在各自的發展歷程中,衍生了少數民族多彩的文化,其中信仰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核心成分,花神信仰就是其中一種。花神信仰文化被融入生活的點滴之中,在衣食住行上均多有表現。有的研究者將花神信仰文化、花神崇拜、生態倫理學融合起來,探討了花神信仰和民族認同構建、民族生態倫理締結之間的關系,認為花神信仰是通過“依生—競生—整生”的范式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民族本質,花婆神話是在民族社會秩序上的深度展演,同時花婆神話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具有一種融合發展的衍化態勢[1-4]。筆者認為,廣西少數民族花神信仰文化的表現方式多姿多彩,旅游創意產業發展優勢明顯,弄清其體系、價值,并將之進行產業化衍生開發,其綜合效益和發展潛力巨大。
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地位,無論從日常的生活還是特殊的祭祀活動,無一不體現花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國古代稱花神為女夷之神,每個月都有對應代表的花神,花神有的是出于神話傳說,有的是出于文人的虛構,有的是出于小說中的主角,有的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民間則將二月二十日作為花神的生日,每逢那天人們都以芳酒、鮮花來祭花神,花匠和花店會請戲班來演戲以表達對花神的敬仰[5]。文人墨客通過詩、詞表達對花、花神的喜愛之情。花如人生,人生如花,花神文化滲透在生活中。
其中壯族是花神信仰的民族,是廣西世居民族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其先民所居住的地方屬于亞熱帶氣候地區,有充沛的降雨和終年的長日照時間,因此地區的植物繁茂,而花是植物的精華所在,更是植物繁衍的關鍵性器官,因此鮮花盛開時的美景讓人們很容易將花與生育聯系在一起。在壯族先民心目中,花也就具有決定性的文化地位:主宰著人類的生死存亡乃至是來世的再生。于是,一個以花崇拜文化叢為主體的植物崇拜文化群就出現在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6]245-261。
農歷的二月十九日是花王節,即壯族生育和守護兒童之神花婆的節日。這一天,同村的婦女都會聚集在一起敬花王。而在廣西其余的壯族聚居地區還有三月三舉辦的耍廟節,目的是請師公在房門添新花,禮祀花神。在一些壯族、仡佬族地區流行求花儀式,其中包含了“架橋求花”、“圍花”、“護花”、“解節” (為小孩解災難)、“開花” (為小孩還愿)等形式。在婚禮上舉行“送花”儀式表示相信生命與花之間可以相互轉換[6]474-476。
另外,在漢族客家人當中,孩子在滿15周歲時要舉行“出花園”儀式,這是成年禮。在桂北的民間習俗中,“出花園門”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愛。
在壯族的發展歷程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傳說,其中包括壯族始祖女神姆六甲、布洛陀的傳說等。在《布洛陀》中就有記載,說太古時代宇宙中唯一一只旋轉的蛋裂為三片,形成了天、地、人三界,壯族的始祖姆六甲就在鮮花中出生。姆六甲和泥造人,用楊桃和辣椒區分男女,用紅花表示女孩,用白花表示男孩。更因她擁有巨大的生殖器和庇護人與萬物的功能,被壯族奉為生育女人——花婆,也是壯家供奉的專司生育、保護兒童健康的女神。
在壯族的《巫經》認為,凡兒初生,精魂締結與花樹之間,花之華瘁,花婆主之。因此,在寧明的花山崖壁畫上,繪有女性頭戴花冠,向圓圈祈禱的圖案,這與壯族向花婆祈子的習俗相吻合[1]。
已有五百余年歷史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活動搶花炮,流行在壯族、侗族、仫佬族等民族中。
搶花炮活動中需要有花籃、花籃架、花炮和送炮器,花籃架將花籃支起,花炮置于花籃架的頂端,送炮器則是將直徑14厘米的彩色圓形外餅狀的花炮沖送到接炮區的主要工具。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搶花炮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搶花炮這一活動逐漸轉變其歷史意義,成為現代的一種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在傳統的搶花炮活動中的游花神儀式在搶花炮的整個活動中逐漸被淡忘。
游花神儀式是指在搶花炮整個活動開始前,由專門的隊伍將花炮作為花神的代表,抬著游行到參與搶花炮活動的村寨的每家每戶,以表示對花神的敬仰,同時也有賜福之意。
所謂炮期,是指“搶花炮”活動在各個鄉縣開展的時期。在侗族流傳著這么一首詩:“侗鄉三月風光好,天結良緣搶花炮;要得侗家姑娘愛,花炮場中稱英豪。”詩中不僅僅表達出“搶花炮”這項傳統活動開展的時間,還表達出活動的競爭性,同時還說明了開展“搶花炮”活動是為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交流,尤其是青年男女間的交流。以龍勝各族自治縣為例,每年在進入農歷三月三以后,各個鄉縣就紛紛開展“搶花炮”活動了,三月三是龍勝縣城、三月四是三門鎮、三月十五是泗水鄉、馬堤鄉、五月五是樂江鄉、六月六江底鄉、六月二十四平等和平鄉、七月十四偉江鄉等等[7]27-28。
花炮節不僅僅表達了對花神的崇敬,搶花炮活動還蘊含著吉祥之意,花炮節舉辦的同時還舉辦各類文體活動,節慶活動的舉辦拉起了一條友鄰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戀人之情的紐帶。
花神信仰文化不僅體現在少數民族的祭祀活動中,還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佛教的雕刻、建筑和物件如唐卡中蓮花的紋飾和圖案被大量使用,除去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質的體現運用,還蘊含了花神信仰文化。
在少數民族的日常用品如服飾、被子、背帶、鞋襪中,花的圖案被大量地運用,蘊含了豐富的花神信仰文化。如瑤族的女子會在頭巾、腰帶的兩端以及衣服的臂袖、領口和兩擺的下端精心設計圖案花紋,其中包括自然的藍天白云和美麗的花草。在編織錦帶的時候除了編織六瓣梅花圖案外,還織以蓮花、玫瑰、葵花等圖案。湘桂走廊和越城嶺、都龐嶺山區的苗、瑤、侗、壯和漢族的婦女在制作襪底的時候,采用紅、黃、綠等普通的色線,來制作五彩繽紛的圖案,如鮮嫩欲滴的紅花配以綠葉或盛開的牡丹招惹彩蝶等,在展示手藝的同時也將花神信仰文化滲入其中[7]141-143。
天等、德保的壯族在“培花”習俗中用姜汁將衣服染黃,再請師公在衣服上畫符念魔或請巫婆來唱巫后給小孩穿上,這一特殊的儀式通過服飾來體現信仰文化[8]。壯族的壯錦上的圖案通常采用花、鳥等圖案,繡球則是將花神文化精髓體現無遺,繡球的12個瓣上都會繡上12種不同的花卉圖案,代表著一年的12個月,以及12個月所代表的花卉。
文化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旅游,同時也是文化產業的新增長點。公眾對文化旅游的要求也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增高,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將有利于文化旅游的發展。
1.傳播價值
花神信仰文化的傳播有利于對花神信仰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有利于促進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對花神信仰文化有正確的認識。
以桂林為例,提及桂林大多數的游客的第一反應仍是桂林的山水風光,一些存在于自然景觀背后的諸如花神信仰文化等相關的文化內涵卻很少被人深入了解。如在桂林的龍勝各族自治縣,除了可以享受天然的龍勝溫泉,行走于梯田間,和龍勝地區的瑤族、壯族民居一起居住這些形式外,還可以通過觀察少數民族民居中關于花神信仰文化相關特殊裝飾、少數民族服飾上的圖案中蘊含的花神信仰文化、參與節慶活動中的“搶花炮”、游花神等形式來切身體驗在生活方式、節慶活動等背后所蘊含的花神信仰文化,并結合自身的不同生活背景、教育背景來理解和接受花神信仰文化,將花神文化信仰這一特殊的文化轉化為自己的文化儲備,同時還能更好地將花神信仰文化傳播到更廣泛的范圍和受眾人群。
2.體驗價值
以花神信仰文化為例,在廣西范圍內,游客能接觸到壯錦、繡球、銅鼓、搶花炮等等,不管是實物還是節慶活動,都滲透著花神信仰文化,這些文化通過游客參與壯錦、繡球的制作過程、銅鼓的展示、搶花炮活動等方式,充分體現了花神信仰文化的體驗價值。
3.教育價值
《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指出:“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節日具有特定的教育價值,因其內容豐富多彩,既包括精神文化又包括物質文化,反應了各民族群眾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沿襲下來的群體文化。民間農歷二月十九的花神生日、農歷二月二十的花王節、花炮節、“出花園”儀式等都體現了花神信仰文化,同時花神信仰文化形成了壯民族之間的民族認同和倫理構建,也形成了壯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融合發展。在各類節日和儀式中,都滲透著對花神的敬重,期間人們都需要遵守禮儀,尊老愛幼、真誠、和諧和友愛等都體現于其中,教育價值不言而喻。
4.市場價值
文化的內涵可以通過物質來表現,并通過旅游商品、旅游工藝品、景區融合等方式來實現資源的市場價值和經濟效益。
從旅游商品來看,通過物件上的花紋體現蘊含其中的花神信仰文化的少數民族特色服飾、壯錦、繡球等都可以作為重點旅游商品進行精品化生產和銷售,直接可以通過旅游商品的銷售來實現花神信仰文化的經濟效益。此外,將花神信仰文化中的故事傳說等聯合動漫、電影等產業聯合開發,不僅能促進花神信仰文化保護性的發揚,還能達到產業聯動發展的效果,有效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將花神信仰文化運用到景區中,有助于增加景區的核心吸引力。
隨著廣西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及與東盟各國間合作的加強,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應更為強調開發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深度挖掘并把其打造成為強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對居家和生活的環境裝飾藝術要求也相應提高,文化審美情趣不斷上升和不斷轉變,而花作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花神信仰文化也可以被賦予時代的新意,通過旅游開發中的利用來進行保護、傳承和發揚下去。
花神信仰文化在旅游開發中的利用可以通過旅游商品開發、旅游演藝、旅游歌舞演出、影視動漫開發等形式來表現。
在廣西,相關的花神文化旅游景區只有位于桂林市雁山鎮的雁山園,雁山園中設有花神祠,這個花神祠是嶺南僅存的一個供奉著12花神的壁畫的祠堂。12花神指的是一年分為12個月,應季盛開的花朵如一月的梅花、二月的杏花、八月的桂花及九月的菊花等等,每個月都有一個代表的花神,寄寓著人們對美麗花朵的鐘愛及對花神的敬仰。
花神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可以有主題公園、旅游村鎮、歌舞劇、節慶會展、旅游房地產等模式,盡可能多產業多行業互動發展,分散風險,重視市場影響力和市場需求的變化。
花神文化主題公園開發模式可以以花神信仰文化作為主線,組合與主題相關的形式多開發體驗性項目,同時設置具有趣味性、知識性、娛樂性的活動,形成一個功能較為完全的旅游區。此外通過人工構造的手段將民族藝術、民族風情、民族特色建筑融合體現于主題園區,多角度展示主題文化。
主題園區內就可種植各類花卉,并附上對植物的介紹以及相對應植物所代表的月份花神的相關介紹。設立花神像、花神圖展示區。
在花神文化信仰相對豐富集中的區域中選擇一個典型地區做花神旅游文化村鎮建設。選擇的地區除了基礎設施外原則上不做加工改造,保持原有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生活狀態,充分展示特色文化,使旅游者能真實感受到花神文化的魅力。在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上進行合理科學的開發,在開發中促進有效的文化保護,減少外來文化對傳統花神信仰文化的沖擊。
基本的思路為將花神信仰文化中的求花禮、接花安花禮、解關禮、還花禮、出花園門等儀式和儀式中所采用的祭祀唱樂進行有機結合,編排成為歌舞劇,利用舞臺表演集中展示給游客,達到通過展示讓游客體驗花神信仰文化的目的。
廣西各民族節日慶典較多,涉及生產、生活、祭祀、信仰等各方面。節日慶典往往作為一個綜合展示特色民族文化的方式。現代旅游則利用這些傳統的民族節日發展成為大型活動,同時開展會展活動,形成節慶+會展旅游。這種模式將花神信仰文化從傳統的、功能單一的潛在狀態轉化為可以向旅游者銷售旅游產品的模式。 活動可以以傳統節日如農歷二月十九的花王節、三月三舉辦的耍廟節、“花炮節”等為基準,在旅游景區開展活動,并將節慶活動時間適當延長,增加旅游收入,同時在城市內開展會展商務活動。以展現花神信仰文化為內涵,以旅游節慶為載體,通過市場化運作,將花神信仰文化豐富多彩的歷史、藝術等推向旅游市場,滲透著濃厚的花神信仰文化內涵,把節慶活動發展壯大,開展一系列會展活動,實現其經濟價值和社會綜合效益,并借此傳承和弘揚優秀花神信仰文化。
2001年,深圳華僑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意大利風格的波托菲諾地產項目,戰略性地提出了“旅游+地產”的概念,率先將房地產融入文化旅游產業中,在旅游界和房地產界引起極大關注。從此文化旅游房地產的開發模式在中國大地上風生水起,成為旅游產業和房地產開發的新思路。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對人居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可以以花神信仰文化旅游打造品牌,樹立形象,提高市場影響力,營造優美空間和環境,凝聚大量人氣,抬升地產及房產市值,進而進行房地產項目的開發。這種模式下的產品不僅僅是產權式酒店,還有可能包括旅游景區、酒店、住宅等項目,項目的各類設施都滲透花神信仰文化內涵,項目的收益主要依靠地產的開發經營或資本的運作獲得利潤,實現綜合效益。
在民間,花神信仰通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儀式、活動或者是實物來體現,如求花儀式、婚禮上的送花儀式、葬禮上的祭花儀式、“搶花炮”活動、壯錦、銅鼓等都滲透著花神信仰文化。
對于花神信仰文化旅游項目,可以將各類的儀式、活動和實物等都融入其中,強調項目中游客的參與性,從游客參與中使游客充分領略花神信仰文化。
在相關的景區,可以設置花神巡游項目,使游客在游覽景區的過程中可以參加到花神巡游的活動中,體驗花神信仰文化中的花神巡游儀式。
在少數民族地區,對花神的信仰文化往往通過各類儀式來體現。如求花儀式、請師公為門房添新花、婚禮上的送花儀式、小孩的“出花園”儀式等等,這些儀式都可以經過加工升華,淡化其中的迷信活動色彩,凸顯對花神的敬仰文化,成為對游客公眾演出的歌舞表演。
在歌舞演藝中可以充分考慮游客的參與度,如可以讓游客體驗婚禮上的送花儀式、讓小孩參加模擬的“出花園”儀式等等,加深游客對花神信仰文化的認知。
在以前的一些影視作品中出現過花神這一形象,但是出現時間較短而且不作為重要角色,因此觀眾對花神這一形象并沒能形成一個很好的認知,更不存在追尋花神文化的情況。但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大眾開始對一些神秘的文化表現出求知欲,所以適時開發與花神信仰文化相關的一些影視作品和聯合制作動畫、漫畫作品對正確地宣傳花神信仰文化起推動作用。
以桂林市為例,桂林市作為國家的旅游綜合改革實驗區,同時政府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桂林已經擁有《印象·劉三姐》、桂林愚自樂園、臨桂縣五通鎮等3個全國文化產業示范點和6個廣西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09年和2010年分別成功舉辦了首屆和第二屆桂林創新創意文化節暨桂林動漫節,用實際行動來表明桂林創意產業的發展。
于2009年9月開工建設的桂林國家高新區創意產業園是以軟件、動漫、設計為主要內容,而位于桂林市雁山區的雁山園內設有一個嶺南僅存的花神祠,結合高新創意產業園區的設立,可以通過動漫這一形式對花神信仰文化進行挖掘和開發[9]。
旅游商品作為旅游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起到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增加旅游業收入、滿足游客需求的作用,更重要的還起到了弘揚文化的作用。
旅游商品可以分為旅游紀念品、旅游工藝品、旅途食品三大類。在弘揚文化的作用上,旅游紀念品和旅游工藝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宣傳花神信仰文化的相關旅游紀念品和旅游工藝品上,可以考慮開發花神的小型塑像、畫像等,在旅途食品方面,可以考慮使用花卉制作相關的食品如糕點等。
所謂文化產業集群,就是在文化產業領域中,由眾多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文化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根據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關系建立起來的,并在一定區域集聚而形成的產業組織。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產業集群包括了文化產業鏈條上所有的上下游企業。文化產業集群包括了文化產業的五大主體,即創意主體、制作主體、傳播主體、服務主體和延伸主體。文化旅游業屬于文化產業集群的外圍產業集群[10]。
花神信仰文化產業集群的建立首先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然后對文化資源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有效的開發、轉化,開發文化產品,打造文化品牌。這就需要相關的部門或者創意公司對花神信仰文化進行創意開發,然后聯合影視制作、動畫制作、漫畫制作公司等,對花神信仰文化進行相應的宣傳制作,進而聯合旅游業打造花神信仰文化旅游景區,傳播花神信仰文化,最后開發花神文化旅游商品,如旅游紀念品、影視作品、書籍等,對產業進行延伸。
[1]翟鵬玉.花婆神話—花山壁畫與壯族生態倫理締結[J].柳州師專學報,2007(4):69-74.
[2]翟鵬玉.花婆神話與壯族生態倫理的締結范式[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39-47.
[3]翟鵬玉.壯岱儂花婆神話與中越文學交流態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40-146.
[4]翟鵬玉.花婆神話—壯族生態倫理的歷史締結與社會秩序的深度展演[J].學術論壇,2007(10):173-176.
[5]王孝廉.花與花神[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3-5.
[6]廖明君.壯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7]蘇韶芬,李肇隆.桂林民俗[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8]玉時階.壯族民間宗教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4.
[9]張京成.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0[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255-257.
[10]康小明,向勇.產業集群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升[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7-21.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Industry of Flower Goddess Myth in Guangxi Minority Groups
Liang Fuxing1,Qin Cheng2
(1.2.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000,China)
Flowers,is a beautiful thing that gave birth to the most charming of life and exciting things,and therefore become a common belief in the meaning of human birth mother,life beautiful,feminine and romantic symbols of life thing.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which inhabited Guangxi,the flower goddess myth spread and set up a cultural symbolic system.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modern economic life,improving living environment,culture,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rising changing the premise of decorative arts,how to take God for creative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systematic and industrial heritage,protection of and development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Guangxi;minority groups;flower goddess myth;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tourism
F59
A
1673-8535(2010)06-0022-06
2011-09-30
梁福興(1963-),男,壯族,廣西荔浦人,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旅游。
覃澄(1985-),女,壯族,廣西南寧人,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數民族經濟。
覃華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