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才
(膠南市第一中學,山東 膠南 266400)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師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我在從教的路途中一直總結反思,貫穿“雙線、齊心、共舞”的策略,決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成就有價值的教育人生。
在教學中,我以德育、智育雙線為依托,貫穿教學始終。
有人說,高三教學就應該主要抓學習,抓成績,其他已經不再重要了。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不同于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一種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愛。正是基于一種發自內心的愛,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因材施教,勤于指導。在教學中注意通過創設某種情境,用語言、動作對學生進行心理暗示,矯正其不良心理。當學生出現一些學習上的問題,如做小動作、分心或者只背不動筆寫等情況,我一般不采取批評的做法,而是注重恰當地加以引導,比如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其實你是很棒的。”“這次背得很用心。”“如果再能動筆寫一下,你會更棒。”等等。這些話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高三學生普遍作業多、考試多、學習內容枯燥,針對這一點,我充分挖掘語文課程的內涵,對現代文閱讀、語言能力運用、作文等專題給予拓展延伸練習,如有一次做了一道關于“環保節能”的公益廣告詞題目,我就拓展延伸,聯系當前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倫敦全民單車日、中國的世博會節能館等,這些話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興趣盎然,豐富了作文素材,增長了人生見識。
看起來一次小小的拓展或者聯系現實,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每一次拓展延伸,我都要廣泛搜集報刊網絡資料,尤其是最新信息,再加以篩選比較,有所加工地講解。在高考中我班肖常林同學語文取得了136分的高分,無不得益于每一次課堂拓展延伸練習。據交流,他在高考作文中,引入了時新素材,如酒后駕車制度約束等內容,寫出了這個世界需要你——法治,并聯系當前存在的一些地溝油、染色饅頭、瘦肉精等事件,指出這個世界需要法治的重要性。這樣的文章寫出來必然非常新穎,給閱卷老師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印象,作文得高分也就成為必然。由此我深有感觸,教師的每一次課堂講解、每一句話都不是偶然,都可能給學生帶來一些影響,因此教師要深備課、備精課,讓課堂更精彩。
在2010年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曾說:“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的確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規律的教育才是最完美最有成效的教育。我在從教生涯中遇到的一件事更加見證了這一理論。
我從教的班級中有一名女生,學習比較優秀,在班級考試中多次名列前茅。可是,高三開始,學習成績大幅度退步,我找她談話的時候,她竟然是一臉的坦然和微笑,她對自己的成績滿不在乎,她說:“老師,我現在不在乎成績了!我現在有屬于自己的夢想!”當我問及她的夢想時,她拿出一摞精致的日記本。——原來,這是她升入高三以來的“創作”,足足有三本,是她寫的小說。她滿懷喜悅,希望得到我的表揚。我當時的心情非常沉重,因為我知道,有多少孩子曾經因為對寫作的興趣、因為對某一學科的偏執性的熱愛,導致走上偏科厭學、思想極端的道路。
我心里非常著急,但是臉上卻帶著微笑,我首先肯定了她的堅持和文采,然后拿出了我主編和參編的三十多本圖書給她看,她又驚訝又驚喜,然后說:“老師,你是我的榜樣,你教教我吧,我也希望有朝一日出版自己的書!”我說:“我希望你寫書的夢想不是在現在,而是在高考之后。”接著,我給她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講了自己在高中時走過的一些彎路,給她列舉了一些在高中時才華橫溢卻最終因學業掙扎在謀生一線、再也難有出息的“90后”同齡人的故事,同時我又講了“90后”作家張牧笛一邊寫作一邊讀書求學的故事,她的作品因為自己的學識而更加出色,她的學識因為自己的文字而更加優秀。
聽了這些話,這名女生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她答應我要好好學習,要站在更高的起點,追尋更高的夢想。我們約定,高考之后,我繼續做她的老師,是走出校門后的“特約老師”。
后來,我又跟班主任特別要求,把這名女生劃入我的“育人導師制名單”,我利用她的夢想、利用她的文采優勢,不斷激勵和關注她,階段性地找她談話,鼓勵她不斷進取。
現在,每當看到她的作文被我們表揚,每當看到她的成績有所進步時,我就慶幸,這是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女孩,如果當時“一棍子敲死”,就可能武斷地埋沒一個“未來的作家”;如果當時全加肯定,就可能使她孤注一擲,走向夢想的極端,以致荒廢了學業。
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齊心”。所謂的齊心,是指教師和學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唯有如此,教師才能駕馭班級,使學科得以均衡發展。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最能發揮學生特長、展示學生風采的舞臺。所以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力求扎實、生動、有條理。當學生分心或落實不到位時,我沒有輕易給予批評,而是耐心引導;我經常給學生講一些勵志故事,引導他們“立足當前,胸懷天下”;我經常將生活細節融入課堂,將每一次關心融入每一個微笑、每一次談話之中。我深知,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教師才能從容地駕馭課堂;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教師才能把知識講深講透。鑒于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先備課、再聽課、再修改、再講課,尤其是老教師的課,凝結著他們人生的智慧結晶,我更是不放過一次機會。我積極投身新課改,認真學習新大綱,深入鉆研新教材,全面分析學生,精心設計教案。堅持以廣博的知識、巧妙的方法和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熱情參與,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發揮,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深得學生好評。
學生的試卷、學生的作業,是我和學生凝成一股繩的有力陣地。每次作業后,每次考試后,我都要在學生的試卷上寫上評語,或者是鼓勵性的話語,或者是講解性的知識。針對部分粗心的學生,我會寫上:“粗心釀成的苦果,這一次你嘗了,下一次還要嘗嗎?”針對部分進步的學生,我寫上:“從你那自信的眼神中,從你的那些勤奮的汗水中,我早就讀到了你的成功”……當然,針對部分學生的知識性錯誤,我還會寫上一些方法對策等。我的這些評語被學生認可,他們都稱之為“精彩作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
受教育家的影響,我努力成為學生的榜樣,自覺強化教學業務與理論學習,加強自身修養,以豐厚的學養影響人,以淳樸的匠心塑造人,恪守“教書育人,文道統一”。我潛心教學,出示過膠南一中觀摩課、膠南市和青島市公開課外,我還致力于語文閱讀寫作研究,教學文章經常在《作文素材》《語文報》《語文周報》《小作家報》等報刊發表,近幾年主編或參編《高一語文讀寫對接訓練》《古詩詞全解全練》《新課標語文主題閱讀》等數十多部教育圖書。
我在教育上的一些小小成績也激勵了學生,我所教的班級中,有多人多次發表文章,多人獲得全國作文競賽大獎。教學相長,我尋覓到了和學生共舞的舞臺,尋覓到了教育的快樂。
教育是一門充滿愛的神圣的藝術。“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用真愛博真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膠南一中的發展、為膠南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