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生
(新干縣城上中學,江蘇 新干 331300)
新課標要求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教學方式、方法,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構建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確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對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給地理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生機。
在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中,最大的尷尬就是地理不作為升學考試科目而受到極大的忽視,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是擺在地理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自新課標頒布以來,廣大地理課教師認真貫徹實施“標準”,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對提高地理課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
就目前來看,中學地理課仍是“地點”課,教師的教學任務是教會學生記憶地理名詞。有的老師抱著一種應付的態度,“照本宣科”,學生隨意做與本課程無關的事情,老師卻視若無睹。甚至有些老師把地理課作為自習課,或者干脆把地理課讓給其他老師上“主課”。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為完成教學目標而形成的比較固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教學模式單一有其歷史原因,體現在教學手段單一和教育思想陳舊。而“放任自流”則反映了對地理教學的認識和態度。受到教育觀念的制約,在我國部分地區,地理課往往被置于一個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有的學校甚至不開設。由于受升學考試的影響,在課程設置上,大多數學校經常存在擠占地理課的現象,導致上課課時不足,達不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更談不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對于課堂教學,尤其是中小學課堂教學至關重要,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目前,中學地理課教材知識點雜亂,不便記憶,學生只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記憶,效果較差。這種情況,地理課教師普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依然采用傳統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教學內容完全按照教材“規范進行”,教學方法單一,主要是講授法、“滿堂灌”,必然導致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差。
基本理論知識是學習地理的基礎,懂一些基本理論才能更好學習有關地理知識,而且對地理知識融會貫通與記憶等方面都有幫助。然而,有的老師用一整節課時間來講授基本理論,教學內容就顯得枯燥、乏味,學生不僅感受不到地理課的魅力,還對地理課產生逆反情緒。
教學設計是一項復雜的技術,它體現了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需要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的指導。中學生求知欲強、接受能力強,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必須針對學生實際,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營造適合中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堂環境。
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應深入領會課程的基本理念,開拓思路,創新方法,以育人為本,全面實現課程價值和課程目標。
在我國大部分中學的課程設置中,地理課往往被置于一個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而被忽視。學校領導、老師將地理課改上其他文化課的現象也不少見,這樣就使得不少學生忽視這門學科。也正是由于這門學科不涉及升學考試科目,并不影響其升學率,因此很多學校老師、領導及社會并不給予重視。
令人欣慰的是,新課標對中學地理課的必要性、重要性做出了強調和說明,把地理課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廣大中學領導和教師應及時轉變觀念,與新課標對地理課教學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為實現地理課教學改革做好思想準備。
古往今來,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種教師獨霸講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與能力的發展。地理課新教材以新的形式與內容對傳統的教法提出了挑戰。它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學改變過去的注入式方法,強調探究、發現式教學,鼓勵學生對地理事物、現象產生好奇心,培養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在多元、動態、開放的大課堂中求得全面發展。教學活動應更多地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的精神,著眼于教給學生終身有用的知識和能力。
因此,地理課在教學模式選擇、教學過程設計上,不能與文化課等同視之,而需根據地理課的目標任務進行選擇。教師應注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多采用啟發、思考、發現等方法進行疏導。
當今,陳述性地理知識及地理信息都以海量形式出現。在“一標多本”的情況下,無論哪一本教材都只能反映局部地區、一段時間內所呈現的地理資訊,單純以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本身意義已不大,這就是所謂的不能“教教材”而應該“用教材教”的理由所在。
學生總是較易對新的事物產生興趣,選擇近期出現或發生的地理現象和問題能較明顯吸引學生的關注,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好奇心。因此,教學內容應選擇具有時代特征的內容。優化教學內容,加強對教學素材的加工與處理,使其更能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更能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主要是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新課標理念是引導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針對中學課堂教學現狀,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很關鍵。
1.講授法。講授法是基本教學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對于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效果顯著。
2.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為導向,以探究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方法,適應地理學科實踐性較強的特性。案例教學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弘揚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滿足時代對人才的需要。
3.圖示法。圖具有簡明直觀的特點,充分運用地理圖是地理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利用好地圖,對學生理解、記憶課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
4.將雜亂、紛繁的教學內容與詩歌等形式結合的教學方法。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學好地理必須從培養興趣開始。因此,老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應將松散、難以記性的地理名詞等相關知識改編成詩歌或者與詩歌結合,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設計必須針對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構建教學步驟。在教學過程中處處體現教學思想,并根據每一課的教材特點來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把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結合起來,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為有機的整體。
為了使地理課堂教學收到良好效果,教師應根據中學生模仿力強,但持久性和自制力差的特點,因勢利導,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合理設計課堂教學。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從某些方面來說,學生對老師的感情,直接影響對老師所教課程的態度。教師個人素質應該從道德修養和專業水平兩個最基本的方面來提升。
1.重視教師的言行和個人修養。熱愛學生,孜孜不倦地教誨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中心內容;嚴于律己、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刻苦鉆研、虛心求教是教師應該具備的美德和重要的職業素質;團結協作、樂于奉獻體現教師個人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必須提高自身修養,以豐富的內涵、謙遜的態度、善解人意的品格、開闊的胸襟和強烈的人格魅力成為學生的楷模。
2.努力提高專業水平。專業能力是教師魅力的直接體現,也是教師從事教學的基礎。要不斷提高教學技能,善于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
[1]田建文,劉春玲,趙旭陽等.石家莊縣域地理教育狀況探析[J].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1,(2).
[2]鮑銀霞.有效學習發生的條件及其對教師教學的要求[J].教育導刊,2005,(6).
[3]任曼麗,楊銘.中學地理教育中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8,(8).
[4]陳祝清.中學地理教學參考[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