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敏
(邢臺市開發區王快學區,河北 邢臺 054001)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讓學生變聰明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我們的教材就是非常好的閱讀材料,但僅僅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通過大量的課外擴展閱讀來補充學生的閱讀量。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擴展閱讀訓練對于學生拓展知識視野、啟迪思維、增加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擴展閱讀的關鍵是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對于教材所選課文應以精讀為主,擴展性閱讀則應以閱讀目的、層次等因素略讀為宜。一般擴展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這種擴展閱讀的目的是通過對全貌的了解來加深對局部的深刻理解。這種擴展閱讀可以在閱讀基點之前、其間,也可以在其后。例如,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后,可安排學生課后閱讀《城南舊事》,就會知道這篇課文選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題為“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淡淡的離愁,濃濃的相思”是全文的基調。《城南舊事》中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主人公英子的世界是單純的、充滿疑問的,她從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鎖,總是任由人們進進出出。所以她和被人們認為是瘋子的秀貞結下了友情,三天兩頭地往惠安館里鉆;她和“小偷”寫下承諾,甚而認真地聽著“小偷”的故事;她愛著自己的奶媽,望著她離去而傷心難過。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我們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雖然很天真,但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惠安館”、“駱駝隊”、“蘭姨娘”、“驢打滾”、“爸爸的花”,每一章節都飽含著樸素的氣息,感人肺腑。這些故事的主角最終都離開了英子,他們的離去,讓英子堅強了,也長大了。課文節選的這一部分實際上寫主人公經歷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這樣,學生便更好地理解本文內容,從而更好地把握課文的主題思想。
這種擴展閱讀是為了較系統地了解該作家的作品特點與藝術風格。如八年級上冊第二課《蘆花蕩》,選自現代作家孫犁的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其副標題原為“白洋淀紀事之二”,在作者的筆下,環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嚴酷的戰斗也是美的,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彌漫著濃郁的詩意。字里行間自然地流露出對祖國、對人民的由衷的熱愛,這正是作者獨特風格之所在。可指導學生閱讀《白洋淀紀事》中的其他作品《荷花淀》(白洋淀紀事之一)、《光榮》、《囑咐》、《采蒲臺》等。這些作品都是以冀中平原的農村為背景,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在現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被視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這對于深入了解作者孫犁的藝術風格,進而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都有很大幫助。
這種擴展閱讀的目的是使學生明確,同一題材作品往往因寫作目的不同而表達方式不同,進而形成不同的文體。如學完《社戲》一文,老師可引導學生比較閱讀葉君健的《看戲》和臧克家的《社戲》。魯迅的《社戲》是1922年寫的短篇小說。辛亥革命失敗后,作者極其悲痛,面對殘酷的現實壓力,巧妙地采用“小說”這種文學形式,抒發自已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真摯友誼的眷戀,委婉、含蓄地批判當時的社會現實。作者在課文結尾處情不自禁地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么,真的是豆不可比擬的好吃,戲,無與倫比的好看嗎?不是,唯有情真。而臧克家的《社戲》、葉君健的《看戲》寫于太平盛世、和平年代,他們盡可能熱情洋溢地贊美戲曲藝術家,熱烈地贊美社會主義國家的熱情觀眾,借文章來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感情,培養學生們的藝術素養,因而是敘事性記敘文。
其目的是領會同體裁文章的各個方面。例如學習《核舟記》,可向課本中涉及“記”這一文體的篇章擴展,像《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對它們的內容與手法加以比較,就可以知道:《核舟記》重在記物,通過對一件工藝美術品的說明,贊揚民間藝人高超的雕刻藝術;《小石潭記》是記游,通過對小石潭僻靜、凄清景物的細致描摹,抒發作者被貶后寂寞壓抑的心理;《岳陽樓記》則借重修岳陽樓的機會寫景抒情,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主張;《醉翁亭記》也是記游,既寫景又抒發與人民同樂之情。通過這一系列的擴展比較,學生能較全面、明確地認識“記”這一文體屬散文范疇,可記物、記事、記游,還可寫景、議論、敘事、說明,作者回旋揮灑的余地寬廣,而且適用范圍很大。這樣閱讀一篇,反饋若干篇,經過比較分析、歸納異同,能較快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這樣的擴展閱讀可以讓學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義的基礎上,較全面地掌握該作家在歷史上、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也可以在了解作者的經歷后,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例如,在閱讀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講演》時,一位驚天動地的英雄赫然屹立于眼前:他長須飄飄,昂首挺胸;他義正辭嚴,訴說歷史;他怒不可遏,控訴特務們;他一腔豪情,鼓勵革命者……此時,作為革命家的形象在學生們心中已經形成。可是,要真正全面了解聞一多先生,教師還需引導學生了解他的有關詩集如《紅燭》、《死水》等,特別是教師很有必要及時引導學生閱讀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使學生從他作為詩人、學者的“說和做”與他作為革命家的“說和做”的對比中,真正了解聞一多的崇高品格,真正了解他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又如七年級下冊的課文《丑小鴨》,是作者的自我寫照。學完課文后可引導學生搜集安徒生的生平、創作資料,了解安徒生從小生活環境的艱辛,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不屈不撓,堅持自己的追求,最終成為世界著名的童話大師。看他是怎樣在逆境中成才的,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丑小鴨》的思想。再如《紫藤蘿瀑布》、《挖薺菜》、《七根火柴》等,這些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與學生相距較遠,所寫的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所抒發的情感也讓學生覺得遙遠、陌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就會停留于表面,甚至發生偏差。在閱讀教學中注意拓展,讓學生了解宗璞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幸遭遇、舊社會里廣大人民的貧困生活、紅軍長征時的艱苦奮斗,學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會理解文本,因為所有的文本都是源自生活的。
這樣的擴展閱讀能使學生既深刻理解引述的意義與作用,又能擴大文史知識。《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把唐雎的形象寫得很精彩。讀過課文的學習,學生對唐雎的慷慨陳辭佩服不已,但是否真正理解了文中這些典故的含義及其背景呢?回答恐怕是否定的。有些學生甚至對于典故的朝代、相應的人物姓名也常弄錯。因此,教師很有必要課前閱讀《史記·刺客列傳》的有關部分,課堂上向學生作簡要介紹,對典型的人物形象,如要離、聶政等做一補充說明,使學生在了解典故背景、意義的過程中,理解唐雎“一怒即發,與秦王進行你死我活”斗爭的決心,進一步理解唐雎有膽有識的思想性格,深入理解三則典故的引用是雙方斗爭的轉折點,從而進一步掌握文章的主題思想。當然,老師如果能安排學生課外閱讀《史記·刺客列傳》,收效將更大。
總之,圍繞課文進行的擴展閱讀要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為宗旨,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為目的,以適合學生特點為原則,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培養閱讀技能為根本出發點,只要持之以恒,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肯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