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知恒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生處,上海 201620)
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盛知恒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生處,上海 201620)
社會思潮是社會意識中社會心理和社會輿論與社會意識形態聯系的中介,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深入研究探討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就業所產生的影響,并就此提出減少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就業負面影響的對策,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社會思潮大學生就業影響對策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大學生就業工作關系到高校畢業生和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就業形勢的變化,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另外,由于受宏觀環境的變化和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出現了明顯變化,此種變化也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在這種形勢下,深入研究探討社會思潮引發的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問題,以及尋求減少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就業負面影響的對策,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社會思潮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心理基礎之上,具備某種相應的理論形態并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帶有某種傾向性的思想趨勢。社會思潮具有傳播特性,其傳播過程一般是從高層知識分子到一般青年學生,再到社會群眾。因此,作為各種思想文化產生、傳播的集散地和培育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學校歷來是多方勢力爭奪青年的斗爭前沿,極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和影響。
在當前高等教育校園社會思潮中,既有與社會發展和主流意識形態方向相一致的正確思潮,又有與社會發展和主流意識形態方向相背離的錯誤思潮。正確的社會思潮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文化建設,對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錯誤的社會思潮則會影響校園文化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給大學生帶來消極、負面的影響,成為阻礙青年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的因素[1]。
大學畢業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漸成熟的階段,實現人生價值是他們最強烈的愿望。但是由于他們在思想政治上還不成熟,不時會出現對社會現實的失落感和迷茫情緒,尤其處于擇業階段的大學生,更容易陷入價值選擇的困境,而社會思潮的傳播恰恰為迷茫中的大學生提供了某種解決現實問題的參考[2]。進步的社會思潮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職業價值觀,幫助他們清醒認識自我,正確定位自我,能以積極正確的心態步入社會,體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理想;錯誤的甚至是反動的社會思潮則往往誘導畢業生迷失自我,長期陷于失落、迷茫、自卑和頹廢的情緒中,放棄工作,放棄拼搏,嚴重者產生仇恨社會報復社會的心理,甚至出現反社會的行為,給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思潮弱化了大學生的國家意識,削弱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同時對傳統的國家主權觀、安全觀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一些高等教育的精英放棄國內急需他們的崗位和為國出力的機會,在畢業時奔赴國外,更有甚者攜帶國內科研機密出國,給國家造成一定的損失。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近年來,畢業生中出現了“啃老族”,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成為畢業教育的反面教材。后現代主義思潮使一些大學生放棄了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放棄了道德原則、真誠原則,奉行極端個人主義、實用利己主義的人生哲學,為了謀求一份好工作而不惜一切手段,偽造文憑、篡改成績等現象屢見不鮮。
受經濟利益驅動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在職業選擇問題上,一些大學生過于注重物質利益,他們在職業選擇過程中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社會地位和地域選擇,強調自我發展,關心經濟收入,而忽視才智發揮、事業成就、社會需求等因素[3]。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偏高、盲目等待、眼高手低、互相攀比、不切實際追求高薪等現象屢屢出現。部分高校缺少系統的就業教育課程體系,并未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體系,同時也缺少專業的就業教育隊伍,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對其人生價值觀和職業價值觀正確引導不夠,導致一些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傾向蔓延。
據了解,每年女大學生考研比率都高于男生,許多女生借考研來逃避找工作,結果一路考到博士,卻未對就業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甚至造成女大學生“贏在考試,輸在就業”的現狀,這直接反映出了女大學生就業的尷尬處境。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原本在就業問題上就飽受性別困擾的女大學生群體,更是感受到了就業的壓力。受西方拜金主義思潮、享樂主義思潮、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女大學生在求職路上的被動,更容易引發一些不正常的社會思潮。“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會不如跑婚介所”的說法屢屢出現,“畢婚”族增多,“尋有房有車無貸男友”從一句玩笑變成了婚介網站上貼出的征婚信息,這些由女大學生找工作難引發的現象值得深思。
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兩課”教育和職業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學生頭腦,有針對性地進行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和科學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兩課”教育與就業教育相結合,將理論教育與實踐環節相結合,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兩課”理論教學的有力支撐,引導大學生且學且思,且行且語,帶著兩課教師設計的理論思考,進入企業開展實踐,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使理論問題得到解答,同時又將問題帶回課堂,經過課堂的再教育,感悟人生堅定信念,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針對畢業生黨員教育,高校要將黨建工作延伸到校外,延伸到企業,豐富黨建工作的形式與內容,充分利用企業黨建工作的資源,開展黨員爭先創優教育,使廣大畢業生親身感受企業黨員在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發揮的先鋒模范作用,讓學校的黨建工作更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在企業中讓畢業生黨員真切體驗黨的先進性思想,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使企業真正成為學校黨建工作的重要陣地,通過黨性教育,利用進步的社會思潮引導堅定黨員畢業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要從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和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高校德育教育、就業教育和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大就業政策的宣傳力度,讓學生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倡導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引導學生把視野放寬,眼光放遠,樹立“行行可建功、處處能立業”的觀念,鼓勵學生獻身基層,到艱苦的地方、到社會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華、建功立業,走“基層成才、艱苦成才、實踐成才”的道路。鼓勵他們在擇業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個人成長和才智發揮,而且要考慮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不被不良社會思潮所左右。
高校應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對畢業生的思想教育、畢業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與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畢業生思想教育和就業指導密切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做好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和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樹立就業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畢業生調整好心態,擺正位置,從長遠出發,正確認識自我,全面認識社會,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加強畢業生的就業道德教育,提高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的誠信度。特別要高度重視畢業生的思想動態,關注就業能力較弱的畢業生就業。
高校要教育引導畢業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科學規劃未來職業目標。借助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講座、職業沙龍、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活動幫助畢業生學會理性評價自己,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有效地控制畢業生就業市場上出現的“搶業”、盲目擇業、高違約率、高就業成本等現象。切實加強畢業生就業心理教育,及時掌握畢業生思想動態,妥善化解潛在矛盾,防止不良社會思潮趁虛而入。加強畢業生就業心理輔導,要引導學生客觀、理性、辯證地認識就業形勢,幫助畢業生解疑釋惑,穩定心態,消除在環境適應、求職擇業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幫助畢業生正確對待就業中遇到的暫時困難,調整不切實際的想法和高期望值,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持之以恒的決心和毅力,避免出現極端情緒。
[1] 李紅軍,史君榕,羅政忠.對大學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校園社會思潮分析[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0,23,(1).
[2] 馮石崗,胡文慧.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職業時空,2010,6,(1).
[3] 余國宇.淺析大學生就業期望值高的社會原因[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