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清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論國內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問題
云 清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當前,大學校園內傷害事件、漠視生命輕生現象時有發生,提醒人們重視生命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而當前我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仍處于初期階段,作者通過相關文獻閱讀,結合自身的理解,在闡述生命教育的基本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生命教育在高校中開展的現狀及必要性,并進一步提出了高校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生命教育 內涵分析 現狀 實施對策
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國內有多種表述。學者趙環認為:“生命教育是通過認識生命的起源、發展和終結,從而認識生命、理解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進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樂觀、積極的人生觀,促進學生價值觀、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均衡發展的教育。”[1]學者劉濟良、李晗認為,所謂生命教育,就是指:“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價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養成學生的關愛情懷,使他們學會過現代文明生活。”[2]我認為對生命教育的內涵最貼切的應是對受教育者進行生命與健康、生命與安全、生命與價值和生命與關懷的教育,幫助和引導受教育者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使受教育者學習并掌握生存的技能,認識、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培養人文關懷的情操,陶冶健全的人格,引導受教育者激活與生成對自身、對他人和對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與熱愛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拓展與提升受教育者生命價值與人生態度,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首先,隨著身心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大學生面臨的情感壓力、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導致心理和生理問題越來越多,甚至不斷加劇,嚴重者出現輕生的現象。天津醫科大學馬曉明殺親案件,云南大學馬加爵連殺人事件引發了人們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關注和思考。[4]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缺位。生命教育的缺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重視物質生命的存在發展,忽視生命的感悟與體驗[5]。在當今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更重視的是物質生命,在周邊看得見、摸得著的才值得投入精力,而對自然界的生命的燦爛則缺乏關心和感悟。正是在這種社會現實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過于強調技術手段,呈現出重視問題的矯治,輕視早期預防和未來發展的態勢。“你存在情感的問題,我聽你傾訴,教你戀愛的技巧;你存在學習的問題,我給你放松,幫你減壓;你存在就業的問題,我給你做職業規劃指導,授予你求職的技巧;你存在情緒問題,我給你催眠,幫你調節”。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解決了現實問題,使我們的物質生命重新步入正軌,但是它忽視了對人性的陶冶、人格的培養,未能深入學生的心靈世界,關懷其生命成長中的盼望、信仰、憤怒、悲苦、疏離、誤解;關心其對生命的理解和欣賞、對親情的渴望與掙扎、對愛情的激動與傷心。因此,高校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淡漠了對學生的人性和情感的陶冶,淡漠了人對生命和對美的熱愛和追求,使得渴求幫助的生命在經歷一番努力和掙扎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停留于表面的癥結。另一個方面是重視心理功能的分割訓練,忽視生命的完整與和諧[5]。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發展,經濟已在人類社會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人們為了追求利益和自身發展,需要更具有針對性的社會技能和心理能力的培訓。為響應這一需求,社會培訓機構和學校將這些教育培訓列為主打課程,多重視學生的交際能力、應變能力、合作意識、良好性格等心理功能的分割訓練的培養,而缺少了最重要的愛、生命、自尊、自我效能和歸因等生命教育的訓練,片面追求迎合社會發展的單向分割訓練,忽視了感悟生命、欣賞生命,有利于生命完整和諧的生命教育整合訓練。
最后,事后處理為主,缺乏相應的事前預警措施。這體現出學校和師生還缺乏對心理知識的普及,對心理問題缺乏相應的敏感性,未能及時發現問題學生的種種預兆行為,最終讓悲劇發生。
在我國,教育部門并未全面推出“生命教育”課程。目前,在我國大中城市的中小學雖然已經開設了“生命教育”,但也只是近幾年的事情,遺憾的是,高等學校仍是生命教育的“遺忘角落”,至今仍缺乏對學生生命關懷的教育氛圍,政策上依然缺乏相關的政策法規來保證高校生命教育得以落實。教育部門可以出臺一些指導性的涉及高等學校生命教育各個環節的政策法規,或者組織專家優選一些在規章制度建設方面有一定經驗和已經取得良好效果的高等學校,將其成果進一步提煉、整合,提供給國內各高等學校借鑒,各高校可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酌情修改,并交由上級主管部門審核通過后備案。這樣可以使一些好的經驗盡快得以推廣實施。
1.關注生命教育的體驗性,豐富大學生的生命情感。體驗是生命教育的根本途徑,生命需要個體的用心體驗來感受生命的真實與活力、人生的快樂與價值。大學生可以多開展實踐活動,走進自然,進行生命感悟;學校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可由任課老師引導學生進行生命、美、愛等體驗,使學生學會欣賞,讓師生、生生間在回歸純真生命的理解和溝通、激勵和引導的世界中,進行心靈的真切關懷和叩問。在虛擬世界不斷發展的現代,生命體驗也可以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進行,讓學生像玩網絡游戲一般,在虛擬世界中進行角色扮演,并在虛擬行為之后進行生命體驗。例如之前有款游戲叫《模擬人生》,玩家可以在游戲中扮演一個角色,還可以與游戲中的親人、朋友進行互動,其中每個人都會有喜怒哀樂等豐富的情感表現。大學生在這種特設的虛擬情境中進行體驗,可以做平時不敢做的事,并可以看到事后大家的情感反應。其實很多人自殺時并不能考慮到父母親朋對其行為的情感體驗,也看不到父母親朋悲痛欲絕的樣子,如果他們能提早看到并體會到父母親朋的悲痛,也許將會是另外一種心境,或許會放棄輕生這條路。
2.增強生命教育的整合性,積極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個性。在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應根據生命整體性的原則,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選擇適合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進行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歸因等多方面的心理課程輔導,樹立個體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生命的整體發展,使其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鮮明個性的人。
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中心一般是被動等待學生前來預約咨詢,很少主動出擊[6]。可我國人民大多數比較含蓄保守,自己心中的事情不太會喜歡向不認識的人傾訴,尤其是心理咨詢這幾年在我國也只是起步階段,真正認識、認可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多數急需心理幫助的人因為以上原因沒能及時接受心理咨詢而錯過了尋取幫助的好機會。學校心理健康中心應走出資訊室,走進教室,多為學生上心理輔導課程,進行心理文化普及,讓更多的師生了解并學習心理的相關知識,提高對心理問題的敏感度,逐步建立由師生共同組成的校園心理預警系統,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做到及早發現、及早干預,防止學生走上不歸路。
[1]趙環.讓生死不再“兩茫茫”[J].思想·理論·教育,2003,(1).
[2]劉濟良,李晗.論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3]姚月紅.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缺失現象的思考.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8,(4)(總第91期).
[4]牛志敏.高校大學生生命關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科技咨詢導報,2007.10.4.
[5]吳藝.生命教育視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再構.教育與職業,(17).
[6]吳蘭.高校生命教育途徑之探析.科教文匯,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