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美
(余姚職業技術學校,浙江 余姚 315400)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人們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會主動地去探究它,甚至以此為樂事。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興趣,便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并能夠樂此不疲。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教學需要有一個好的開頭——導語。一段好的導語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各種吸引學生的導語。
1.由學生表演導入新課。例如我在講授借條前,先安排兩位學生表演了一段“借錢不還”的小品。精彩的表演,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小品讓學生們認識到借條能切實保護自身利益,生活中離不開借條。由于認識到借條的重要性,學生們聽得特別認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由動人的故事導入新課。職高生大多不愛學習,不愛看語文課本,不過他們喜歡看課外書。課余間經常有學生捧著厚厚的小說、故事書等讀得津津有味。課前可講解一些學生喜歡聽的傳說、故事等,以吸引他們的眼球。例如我在講解《荷花淀》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白洋淀九十九個淀泊異彩紛呈,各有千秋,荷花淀便是其中一個美麗的淀泊。很久很久以前,荷花淀里并沒有荷花,那么它的荷花是怎么來的呢?接著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我給學生們講了仙女荷妹下凡與后生結緣的傳說故事。學生們個個聽得有滋有味,連班中一位綽號為“睡不醒”的學生也拿出十分精神,聽得專心致志。動人的故事能使學生融入教學,何愁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設疑導入新課。一位哲人說:“沒有大膽的幻想疑問,便沒有偉大的發明創造。”創設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景,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熱情。而設疑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我在講《賣白菜》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1毛錢=?學生們講了各種看法后,我慎重地告訴他們,我們今天將看到的一毛錢是無價之寶,即使是歷史上的“和氏璧”也是買不回來的。你們知道為什么嗎?接著開始了《賣白菜》一文的教學。通過設疑,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們興趣盎然,帶著疑問進入課本學習。
語文是一門情感極為豐富的學科,教師要充滿激情地投入到教學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并有所感悟。學生的學習活動,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參與,而且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只有兩者都結合,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在語文課堂中要創設一種與內容相一致的情境。對教學藝術性較強的課文時,我運用音樂、美術等手段。如教學《窗》一文,在學生朗讀語段時,我不失時機地配上優美的音樂,并在講臺前的屏幕上展示出與內容相應的一幅幅畫面。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理解了課文內容,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在教學戲劇單元時,我讓學生扮演劇中人物,演繹劇情,這對于把握劇情、人物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上《威尼斯商人》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根據劇情表演,這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熱情。他們自己分好工,然后分別積極地準備著,有的買來了道具,有的布置場景,有的設計服飾(他們用廢報紙、塑料袋等制作了演出時穿戴的服飾),有的設計人物動作、臺詞……功夫不負有心人,同學們的努力獲得了演出的圓滿成功。課堂上,“演員們”生動的表演,贏得了陣陣如雷般的掌聲。通過戲劇表演活動,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把課本搬上舞臺,充分展現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和藝術水平。同時,通過表演,學生對作品人物、主題等理解得更深刻到位。總之,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的興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而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它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探索、內化新知識。職高生在學習上有較大的惰性,尤其對于語文、英語這些文化課,更是缺乏興趣,但他們活動興趣濃厚,活動精力充沛。在語文課堂上采用這種游戲教學方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針對大部分學生不愿識記文中重要字詞的現象,我搞了一個叫“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游戲,在游戲中,全班幾乎每個學生都參與了進來,那些平時愛搗蛋不愛學習的學生甚至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一個游戲就把老大難問題輕松地解決了。又如,教學“聽話與說話”,我采用了多種語文游戲活動進行教學,如繞口令、傳話游戲、推銷商品。在輕輕松松的游戲中,學生們認識到學會說話、聽話的重要性。一學期即將結束,很多學生還記著這堂課。職高生不是不愛學習,關鍵在于采用他們感興趣的學習方式。
語文是一門生活性很強的學科,它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語文課堂教學要擴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全方位地將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既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真正地掌握知識,還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如教學《合歡樹》,我讓學生講講自己的母親,談談母子往事,在相互交流中,學生的內心情感被觸動,有的在講述母子往事時,因為感動而痛哭流淚。有了情感基礎,學生們很快進入角色,把握了母親形象,領會了文章的情感。課堂教學也讓學生們更多地了解母親,有了感恩之心。又如教學《離太陽最近的樹》前,我帶領學生拍攝了許多環境污染的照片,又通過多種途徑搜集了許多有關環境污染的文字、圖片,再進入《離太陽最近的樹》的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們保護環境的意識。課后,班里還開了個環保專欄,實際行動起來,保護環境。課堂與生活結合,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有用的,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大多數職高生接受完職高教育后就要走上工作崗位,所以教師在上語文課時要注重實用性,要與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以就業為導向,催化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
1.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職高生因學習成績差,再加上初中時不受老師重視,大多自卑心強,不敢、不善表達。而人們應聘工作時要過的第一關是面試,面試過不了關,何來工作,更何況是好工作呢。因此,幾乎每堂課前3—5分鐘,我都會讓一位學生上臺演講。天長日久,學生們的膽子大了,說話流利了,表意清楚了。
2.訓練學生的書法練習。字是一個人的“門面”,學生應聘工作填寫招工表,連字都站不住“腳”,肯定過不了關。所以每天上交一份寫字練習,成了必完成的作業。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學期下來,班中“龍飛鳳舞”的字不見了,學生們練字的信心也足了,不少學生紛紛表示要把練字進行到底。
總之,唯有激發興趣,才能讓學生學得好、學得快,才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年前就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我們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專業發展為本,語文課堂就一定能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
[1]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