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婕
(玉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系,廣西 玉林537000)
師范院校“90后”大學新生心理問題及應對探析
林 婕
(玉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系,廣西 玉林537000)
近兩年我院對新生進行入學后心理測量及后續排查顯示,“90后”新生的心理問題與以往大學新生并無明顯差異,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大學新生只是少數。主要的心理問題集中在適應不良、人際關系敏感、自我意識偏差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幾點建設性干預策略。
師范院校 “90后”大學新生 心理問題應對策略
對新生進行入學后心理測量,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措施。我院一直重視這項工作。根據近兩年利用SCL-90和UPI對新生進行心理測量及后續的心理排查顯示,入學的“90后”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與以往“80后”新生并無明顯差異,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大學新生只是少數。“90后”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著重體現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和抑郁等方面。其中男生與女生有著明顯的差異,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間有明顯差異,師范專業學生與非師范專業學生也有一定差異。
女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懼、精神病性這6項上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而男生在軀體化、敵對和偏執這3項上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女生。這主要是男女兩性性別差異導致的。女生天性比較敏感,感情細膩,體驗深刻,更在乎別人的評價,情緒易受各種情境影響,很小的事情都容易引起情緒波動,產生消極情緒反應,因此心理沖突較多,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問題相對就多。而男生一般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長期積在心里,通常以軀體癥狀、敵對和偏執行為表現出來。
同時,測量結果還顯示,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比城市學生要低,他們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懼、偏執、敵對等指標的平均分值上要低于城市學生。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城鄉經濟、文化差異在學生個體身上的反映,此外與農村學生缺乏自信、城市學生排斥也有一定的關系。
隨著擴招,我院非師范專業學生已超過師范專業的學生。調查結果表明,師范專業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的滿意度遠遠低于非師范專業的學生。要求轉系轉專業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師范專業的學生。由于我院對轉專業限制較嚴,導致一部分學生轉不成專業情緒低落,無心向學,產生許多心理問題。
此外,“90后”大學生由于自我意識覺醒,有著更強的自尊感、成就感,競爭意識強烈,更重視自我價值的提升與實現,同時,師范院校低人一等的心理定位等,使得這些“90后”大學生產生更多的心理問題,這些都危脅著他們的心理健康,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90后”大學新生主要的心理問題集中在適應問題、人際關系問題、自我意識問題、專業學習問題、挫折應對問題等方面。
由于環境的改變,新生們在不同的方面普遍表現出某種不適應。有些北方來的新生不適應南方的酷熱干燥和偏淡口味的飯菜,“吃不下,睡不好”,精神狀態很差;有些新生不適應大學生角色和大學的學習方式,“一下沒人管,不知要干啥”;有些新生則出現人際適應問題,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感到無話可說,“只有用廣東話交流才自然,才能成為知心好友,可是他們都聽不懂”……對新環境、新生活適應不良,使新生們產生了許多困惑和煩惱,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失落感。少數新生一兩個月都還無法適應,這將會帶來更多的心理困擾。
人際關系問題一直是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大一新生更多地表現在人際關系的敏感和人際交往障礙上。由于新生們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各自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都存在著一定差異,大多數“90后”大學生是家里的獨生子女或家里兄弟姐妹較少,在家里都得到較多的關注和愛護,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較少會考慮他人感受,與人交往中往往更容易產生摩擦、沖突與情感損傷,帶來許多心理沖突。而學校里的良好的人際關系恰恰有助于幫助學生們減少壓力和沖突,本來他們遠離家鄉和父母就有一種孤獨感和無助感,一旦出現人際關系不和諧,他們遇到的問題就更難得到排解和幫助,這種孤獨感和無助感就會進一步加劇,使學生產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有些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表現為人際交往心理障礙。部分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長相比較普通、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害怕與他人交往與交流,這類學生往往有著強烈的交往愿望,但又害怕交往,久而久之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郁或自卑,慢慢就變得不合群、我行我素、不被他人理解和遭排斥,最終形成冷漠、抑郁、恐懼等心理問題。另外,部分缺乏人際交往技巧的學生更易造成人際誤解,感受更多的痛苦體驗而變得敏感多疑、敵對、抑郁。
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青少年面臨的最重要的發展障礙是獲得自我認同感。按照他的人生階段劃分,發展自我認同應該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已經完成。但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在中學階段,學習和考大學是學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奮斗目標,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們并沒有真正的選擇和自主思考的意識,這實際推遲了個體自我整合的年齡階段。因此,學生們是在進入大學之后才開始真正發展自我認同的。換句話說,進入大學之后,大學生們才開始真正地審視自己、關注自己,抬起頭來看這個世界,看他人,與他人進行各種各樣的比較。這時候,有的大學生看到其他同學多才多藝、能力出眾,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因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有的大學生開始注重起自身形象,覺得自己不是太胖要減肥,就是五官不精致要整容,可是由于經濟的不自主、不獨立,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由此帶來的痛苦也困擾著不少大學生。此外,“90后”大學生的自尊往往都比較強,而這種過分的自尊使得他們對他人的評價過于敏感和關注,他人隨意的評價都可能引起他們極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致自我評價發生動搖。
由于中學階段缺乏應有的職業教育,許多中學生們在高考志愿填報時隨心所欲,并沒有真正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有的則是缺乏主見服從父母意愿或跟著社會上所謂的熱門專業去選擇。結果進入大學之后,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這個專業,學習起來困難重重,興趣全無。有的大學生就天天找這個找那個,希望轉個專業。但大學轉專業并不如想象中的輕松簡單,轉不了專業的學生成天唉聲嘆氣,無心向學。缺乏興趣,學習動機不足,學又學不好,很多學生開學不久便擔心掛科,擔心畢不了業,整天陷入緊張焦慮中無法自拔。在我們的后續訪談中,近三分之二的學生多次談到生活空虛、迷茫,專業學習壓力大。有些學生的專業壓力來自于教師過于嚴厲的管教,我院新聞專業的學生就反映說老師要求他們這些剛入學的新生每人每學期要寫20篇新聞稿,近一半要發表于各種刊物或被錄用為廣播稿。在沒有多少專業知識的新生看來,這是很艱巨的一項任務,時時如一塊大石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這是造成學生們抑郁、焦慮的根源之一。此外,大學學習方式的改變,造成許多學生不能適應,更加劇了專業學習的困難度。大學學習更強調獨立自主,課外學習比課堂學習更重要,一些學生無法適應課外“沒人管”,感到上完課“不知該干什么,很無聊”,課堂學習也覺得老師講得過多過快,無法接受。這種狀況慢慢就造成學生學習興趣減弱、學習動機喪失,學習困難因此形成。
除了人際受挫、學習受挫,后期訪談中大學新生談得最多的就是各種競選受挫和戀愛受挫。大學與中學不一樣,有更多的社團活動,有許多學生組織,還有許多班級活動。大部分大學新生在高中期間學習都出類拔萃,都擔任過班級干部,面對這么多的組織和社團,自信滿滿,都報名參與競爭。可是在高手如云的大學校園里,難免四處碰壁,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蕩然無存,無形中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失落感。有些大學生則在高中時期就開始談起戀愛,隨著環境變化,各自有了不同的生活和交友環境,隨之導致分手。面對種種挫折,令人擔憂的是,我們的大學新生不是采用逃避、自責、自卑、冷漠等消極防御機制,就是采用暴力發泄、敵對、等做法。由此可見,挫折承受力弱是“90后”新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造成“90后”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環境的變化,是造成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大學和中學相比,人際環境變了,同學來自全國各地,存在許多差異,交際交往比中學更頻繁了;學習方式更注重獨立自主探究;戀愛更自由了……那些無法迅速轉變的新生們便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不適,產生許多心理問題。
90年代,正值我國改革開放30年,物質極大豐富、觀念多元、競爭激烈的時期,“90后”們一出生就享有優越的物質生活,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愛,思想更為自由,競爭意識更強。很少吃苦,沒經歷多少磨難和挫折,使得他們大多數挫折承受能力很弱,他們崇尚自我,爭強好勝,必然遇到更多挫折與失敗。而挫折承受力不足與不斷遇到各種強大壓力使他們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適,長時期積累得不到正確的解決將產生很多心理健康問題。
“90后”的父母大多數是“60后”,這代人經歷過苦難,吃過不少苦頭,“寧可自己吃苦也要讓下一代過上幸福的生活”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吃苦耐勞,敢于拼搏,努力為子女創造了極為優越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他們一般對子女在物質方面“有求必應”,而在其他方面關注卻不多。他們還喜歡把自己沒能實現的理想強加在下一代人身上,對子女的期望很高。這無形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有強烈的壓迫感。因此上了大學之后,這類孩子往往覺得“解脫”了,學習興趣全無,專業學習上更易感到迷茫與無聊。而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忽略其他方面,使孩子長期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到了大學階段才逐漸暴露出來。在新生身上出現的許多問題并不是進入大學后短時間造成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我國學校教育受應試教育影響片面追求升學率,容易使學生形成強迫人格。而長期把學習成績作為判斷學生好壞的標準,使得不少學生產生學習焦慮,“擔心掛科”丟面子卻又無法專心學習,焦灼感強烈壓迫著他們,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感”,一些學生開始消極對待學習,成績不斷下滑,這種惡性循環給學生們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困擾。一些學生更自覺認為考上二本師范學院處處低人一等,從而失去進取心:生活無目標,無意義感和無價值感油然而生。這一代大學新生,由于在進入大學前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面對種種問題時束手無策,只能被動妥協,消極對抗。
“90后”大學新生往往嬌生慣養,長期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拜金、奢侈浪費、好攀比、自我中心……總之,在他們身上存在著太多的缺點。他們很容易放棄遠大理想,變得越來越現實和功利;對大學生活想象得過于美好,結果落差太大;學習浮躁,挫折承受力弱,一點小小的失利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預防重于矯治”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早覺察、早發現、早干預,防患于未然,關鍵在于做好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新生入學后,學校應該利用UPI、SCL-90等適合我國國情的標準化心理測量量表對所有的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為每位學生建立心理成長檔案。先把調查中顯示問題的學生篩選出來,進一步進行訪談,做到對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預防,以及對心理危機的早期覺察和干預。然后對那些問題嚴重的學生名單進行備案,通告班主任和學生輔導員,進行長期跟蹤,要求他們在工作中嚴密監控這些學生的行為,發現問題及時報告與處理。
各系部學生工作人員要增強為學生服務的意識,給新生營造溫暖、舒適的氛圍,使新生有“家”的感覺。重視做好迎新工作,熱情接待,帶領新生參觀校園,幫助新生解決生活問題等,讓新生很快對新環境有所適應。此外,要搞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這是減少新生心理問題的有效措施。學生工作人員應組織一些專題學習或講座,如新生適應拓展訓練、學習(或考試)經驗介紹、圖書資料使用講座、專業教師專業學習引導講座等,幫助新生盡快轉變角色,自我重新定位,適應新的人際、學習環境。
許多學生其實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只是苦于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技術,無法自行解決和處理。因此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是必要的。開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知識講座等都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此外,還可以利用宣傳欄、板報、校園網絡等多種平臺來普及心理健康相關知識,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識和“自救”水平。
許多新生認為進行心理咨詢的都是有“病”的,都對踏入咨詢室的大門心存恐懼。在我們進行心理排查時就有部分學生拒絕接受排查,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問題,他們潛意識里把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等同起來,因而不愿利用心理咨詢這種手段幫助自己解決危機。因此,讓新生克服心理障礙,關鍵在于使新生了解心理咨詢的作用,遇到心理困擾學會利用心理咨詢這一手段解決心理危機,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長。
高校的學生輔導員是負責開展學生工作的主力軍。雖然這些輔導員學歷較高——碩士以上,但是他們很多是剛從學校畢業的研究生,所學的專業并非都是思政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學校應當定期組織他們進行學生心理健康專業知識的學習,并對他們開展學生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幫助。有條件的學校盡可能提供一些短期心理輔導課程培訓或請專家來校做各種專題講座,讓他們懂得一些心理輔導和咨詢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簡單技術,學習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技巧,全面掌握大學生心理動態,并能準確判斷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相應處理,鼓勵他們參加全國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使每個開展學生工作的心理輔導員都能運用心理學知識做好各種學生工作。
[1] 張大均,吳明霞.大學生心理健康[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 王晶.“90”大學新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其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啟示[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
[3] 夏德濤,王垚,楚新燕.90后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調查[J] .中國科技博覽,2009,(25).
[4] 趙鵬,丁菊.90后大學新生的適應[J] .教育研究科學咨詢,2010,(4).
2009年度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200911L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