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尹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工作室制”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研究
——以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工作室制”思政模式為例
趙 尹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思想政治工作是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高校工作中的具體體現,關系到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及面臨的挑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重新反思思政工作的特點與方法,樹立“寶塔型”“工作室制”思政工作模式的理念。
“工作室制” “寶塔型” 思政工作模式
高職院校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培養既具有較高崗位職業能力又具有較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與市場的需要,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探索性地采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對于高校而言,除了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知識層次、文明程度外,還要使學生順利完成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因此,在深化“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同時,思想政治工作應在保持優良傳統的同時找出差距,在原有工作模式的基礎上創新模式。
2006年6月16日,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在全省高校率先啟動“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美術報》《東南商報》《青年時報》《寧波日報》等各大媒體相繼以《“工作室”在高職學院: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準就業訓練的基地》《寧波城院“雙選制”有效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工作室”成為準就業訓練基地》等為題對此進行了大量的信息報道。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貼切地適應了社會與市場對高職院校培養“兩高”能力人才的需求。四年過去了,該校的工作室已從最初的152名學生的9個不同專業的10個工作室發展至如今擁有319多名學生的14個不同專業的20個工作室。伴隨著這種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和深化,學生人數逐漸增長,該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也經歷著動態發展的歷程。
1.“雙選制”的產生完全打破了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學生管理難度增大。
2.高校擴招,每屆學生數的增多,促使工作室從原先的每個工作室學生為10—15人增加到如今的15—20人,安全管理難度加大。
3.實戰式的準就業形式使得傳統的思政教育管理模式(黨建、團學工作)難以開展。
4.工作室地點的分散導致互動困難,喪失諸多思想溝通機會。
5.特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以及時開展。
1.如何構建“工作室制”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2.如何加強和改進“工作室”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
3.如何努力拓展“工作室”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以學生為本,以工作室為依托,以完全準就業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第三學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黨總支關注黨小組,團總支關注團支部,原班主任與新工作室導師形成的 “雙師團隊”關注我們同學這樣一個從少數到大眾的“寶塔型”工作模式。這種思政工作模式突出根據個體特性分方向的培養目標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質的培養,促進教學與就業的自然銜接,使學生“能力更強、專業更專”。
1.構建“工作室制”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工作室制”的建立,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樹狀結構受到挑戰,必須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組織體制功能效用應順應具體結構的改變而轉變。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形勢的發展給工作室學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構建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我院“工作室制”下的新任務。為實現其特定的構建體系,我院借助其教學模式的優勢建立了——黨小組+團支部+“雙師團隊”(原班主任+導師)=“寶塔型”的思政工作模式。
2.加強和改進“工作室”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
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與挑戰,“工作室制”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首先完成指導思想上的轉變。即變單一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為“人格教育”;變單向的“號召型”教育為“機制型”教育;變被動適應為主動引導。通過“雙師團隊”中與學生零距離的工作室導師的個人魅力得以言傳身教。這些行業專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服從、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而且以其特有的價值導向促進我們工作室的學生領悟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和諧發展與全面進步過程中是如何發揮先導作用的。
3.拓展“工作室”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工作室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舊是學生工作的首要任務,要適應模式,必須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通過健全工作室工作網絡體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聯動機制;通過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通過占領新的教育陣地,建立多渠道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從而引導工作室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目前我院工作室已成立3個黨小組,組織學習討論活動7次;團支部已成立20個,每月一次定期開展團日活動。
學生在各項競賽中喜報頻傳。第四屆寧波國際海報雙年展活動獲獎率高達50%,其中金獎一項、銀獎兩項、銅獎兩項;在第二屆靳埭強大學生平面設計大賽中,所有參賽作品100%入圍獲獎,獲得金獎一項、銅獎一項、優秀獎20項,3幅學生作品在第十一屆中國住博會入選,5幅作學生作品入選食品博覽會。
以前學生對自己的將來不知如何去規劃,對就業更是充滿迷茫。如今,導師作為雙師團隊的一員,在平時的教學與思想溝通中,不時地給學生灌輸相關就業信息。團總支也相應地開展關于職業素質養成類的主題團日活動,讓學生在準就業中感受職場,學會提前規劃,訂制適合其自身的職業規劃。
工作室中的學生無論優秀還是普通,都有相應的思政團隊老師給予指導與關心。不像以往思政老師接觸得更多的僅是優秀的學生干部,如今黨小組成員有黨總支領導,團員青年有團總支指導,就是普通同學也有班主任和工作室導師關心。但此質量評價體系不夠完善,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工作增加了相應的難度,學生管理相應的制度需長時間慢慢建設。
[1]龍安梅.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探討[J].新西部(下半月),2007.
[2]潘沁,李永宏.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校企合作“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04(16)號文件,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