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國 閆亮亮 黃 磊 丁英宏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102249)
充分發揮學習輔導的德育功能,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性
王英國 閆亮亮 黃 磊 丁英宏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102249)
學習輔導是實現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學習輔導的過程也是道德教育的過程,是大學德育建設的寶貴資源。充分利用學習輔導中蘊含的德育價值,把握學習輔導同高校德育的契合點,通過課堂教育和課外培養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習輔導的德育功能,對于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校德育 學習輔導 思政工作 實效性
大學生學習輔導作為學習改革最基本的方式引進大學課程教育后,如何充分發揮其道德教育的功能,始終是廣大德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同時也體現著學習輔導的核心和本質。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推進,作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對學生進行道德培育和塑造,從根本上促進學風建設,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以達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學習輔導可以定義為,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善于使用各類學習資源,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養成。學習輔導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五個方面:對學習道德的指導,著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確立遠大的學習目標,樹立科學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學習道德行為、習慣,掌握學習道德規范,等等;對學習心理的指導,著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對學習內容的指導,著重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技巧,并形成思想品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著重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學習環節的指導,著重幫助學生掌握制訂計劃、課前預習、專心聽講、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釋疑難、總結提高等環節。其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在大學階段,開展學習輔導,就是要求學生在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的基礎上,懂得大學生學習科學的一般原理、原則和方法,掌握各自所學專業的學習特點,提高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
國外高校的學習輔導的發展根據其歷史、地理的不同,呈現出自己的發展軌跡和特點。國外大學學習輔導的沿革以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等為主要代表的歐美大學的學習輔導發源于其導師制。導師制(tutorial system)最早實施于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據說是14世紀初由創辦“新學院”的溫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創,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將導師制推廣用于本科生的培養。本科生的導師稱Tutor,是學生所選擇科目的學者。學生被牛津、劍橋大學錄取之后,到學院報到時,學院就給他指定一位導師,負責指導其學業和品行。導師協助安排學生的學習計劃,指導他如何取得進步。學生在開學期間每周必須到導師那里至少去一次,這種談話叫Tutorial(個人輔導)。導師與學生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個別輔導,共同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導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一個相關的論文題目、一本書和一份參考文獻目錄,在規定時間內閱讀,并寫一篇2000字(或以上)的論文,然后導師組織召開論文討論會,師生共同討論。這種以 “性格之模鑄”(character formation)為教育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導師制,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800年的演變過程中,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哈佛大學在1823年首創實行選課制、學分制后,受英國大學導師制的影響,于1916年起實行學術顧問制度。美國各大學為了加強對學生選課和專業發展的指導,建立了一套與之配套的學術顧問指導制度,并且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規范的制度和體系。因此,美國高校的學術顧問指導制度是個性化教育的產物,是自由選課制和完全學分制的補充。擔任導師工作的不但有年輕教師、研究生,而且有資深教授。導師的職責主要是在其專業領域以談話和輔導的方式進行非正式的教學,給學生以學業上的指導,這樣就減少了學生正式上課的時間,增加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同時,導師可以通過和學生的非正式接觸,在學習態度、價值觀念和生活目標等方面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哈佛文化感染每一代學子。20世紀50年代,哈佛大學成立學習咨詢處,開始以心理咨詢的方式開展學習輔導,雖然起步艱難,但這之后,各大高校開始將心理咨詢中心作為開展心理輔導或者學習輔導的主要載體。
1.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擔負著跨世紀人才培養的重任。學校培養出的人才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才能適應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我們首先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依賴于師生的共同努力。但長期以來我們比較重視對“教”的改革,而對“學”的方面重視不夠。事實上,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上的一切措施都必須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才能取得成效,不僅要有“教”的改革,而且要有“學”的改革。這就需要加強對學生“學”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和能力。加強對大學生的學習輔導,這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是跨世紀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
2.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現在我國已基本實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首先,隨著高校在讀學生人數的增加,大部分課程都通過大班授課,這不利于教學效果的增強;其次,同樣由于學生人數的原因,教師和輔導員在課后對學生開展輔導和咨詢的覆蓋率大大下降,很多學生缺乏必要的引導;再次,教室、圖書館、多媒體、學生科研資金等教育資源面臨緊張局面,生均學習資源占有率下降;最后,隨著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增加,學生面臨著就業困難的問題,這導致學生形成以就業為直接導向的不科學的學習觀。這些都客觀上對高校加強學習輔導工作提出了要求。[2]
3.幫助學生成才的需要。大學生在大學里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學習。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將直接影響其學習效率而且對大學生來講更強調自主學習,更強調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因而,“學會學習”對他們也就格外重要。科學的學習方法也是大學生智能發展的基礎。大學生處在成才的準備期,必須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而這有賴于他們有較強的學習能力,科學的學習方法。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特別關注方法和方法論的學習,應在學習、掌握和運用方法上多下些功夫,以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3]
4.建設“學習型社會”,發展終身教育對個體發展的要求?!皩W習社會”的高年由羅伯特·赫欽斯提出,他認為學習社會是社會全體成員充分發展自己能力目標的社會,教育的目的在于改變社會的價值觀念,發展人性,使個人成為有人性的人,就需要不斷地學習。隨著全社會對這一理念的不斷探索,學習化社會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建設學習型的社會,也成為各國爭相實現的目標。學習型社會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要求社會成員在掌握一些賴以生存的“技術”,而是要求社會成員“活到老,學到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知識。這就要求高校的教學部門和與之配套的學生管理部門,不斷提高學生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能夠終身學習,因此學習輔導的重要性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學習輔導的內容與德育的許多內容是相通的,利用學習輔導與德育的契合點,充分發揮學習輔導固有的德育功能,可以切實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1.激發學習動力。要想使學習獲得成功,必須端正學習方向,處理好學習動機、目標與社會需要的關系。而學習方向與政治方向有其共通性,進行學習方向教育,必然能夠起到政治方向教育的作用。我們應抓住這個環節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沿著“需要動機目標”來尋找自己前進的方向。學生的第二學習內動力是: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學習意志,學習氣質,學習性格,學習習慣。這實際上是學習品質問題。學習品質是個性品質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與道德品質有其共通性。進行學習品質教育,必然能夠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優秀的學習品質,是促進學習成功的因素,也是人的一種美德。我們在學習輔導中,要求學生著力提高自己的學習品質,維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愉快的學習情感,頑強的學習意志,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由這些學習品質所反映出在學習上的勤奮、恒心、自信心、謙遜、誠實、求實、遵規、守紀等優良的學習心理。
2.優化學習環節的方法。學習輔導十分強調學習環節的方法指導。進行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實際上也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學習紀律性教育和學習教養性教育。學習輔導最重要的一點是理論聯系實際,把學習方法的理論與學生的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特色的學習方法。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還要辯證地處理好學習中的各種關系,如讀書與使用、博覽與精讀、師授與自學、基礎與高深、模仿與創新等。
3.時間、環境、時機的管理。關于時間管理的指導,教育學生:如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就懂得時間的價值,就知道抓緊時間,那么他一定能在事業上、工作上取得重大成就,為國家、為人民作出巨大貢獻。關于環境管理的指導,教育學生:這些環境都是客觀的,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但人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利用環境、改造環境、適應環境,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學習成長,成為環境的主人。關于學習時機的指導,教育學生:中學生應該把握住一切學習機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未來激烈的競爭。[4]
1.課程教育法。即通過開設學習輔導課或學習科學知識講座,向學生提供學習科學知識、學習方法知識和學習修養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它又可分為系統講授和專題講座兩種具體形式。授課式的主要功能就在于通過使學生學習與掌握系統的學習科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對學習意義、目的及作用的認識,端正學習的態度、了解與掌握學習方法,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堅定學習的自信。
2.行為培育法。即通過各種學習規章制度的建立(如預習、聽課、作業、應考、讀書),對學生進行日常學習行為方面的訓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學風。常規養成式的功能大小,取決于所確定的學習常規是否符合學習規律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特點,也取決于學生對學習常規的理解、接受和執行情況如何。常規養成式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集體中樹立優良的學風。
3.思想感染法。即通過教師同學生、學生同學生之間的學習經驗交流,使學生受到相互的啟迪和教導,獲得學習的意義、規律、方法方面的經驗與認識。經驗交流主要通過輔導員工作和課外活動來進行。經驗交流有利于學習著總結各自的學習經驗,找出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差距;師生之間、學友之間在學習經驗上的相互交流,相互磋商,有助于強化學習效果,并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必要的經驗基礎。[5]
4.活動熏陶法。調動學生在道德內化中的主觀能動性,在輔導員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策劃、籌備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對于營造良好的學風,促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受一定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有利于大學生品德成長的學校育人環境中,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具有課程教育無法替代的獨特優勢,能夠使學生在價值取向、文化品格、道德修養等方面不知不覺地受到浸潤并提高。高校應廣泛開展一些有利于普及學生掌握科學學習方法的校園文化活動。
[1]林天衛.對我國高校開展學習輔導的若干問題的探討[J].高教探索,1998,(2):59.
[2]尹冬梅,張端紅.學習輔導:高校學生工作的新內容[J].思想理論教育,2006,(7-8):136.
[3]李冬桂,薛振田.加強大學生的學習輔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J].中國冶金教育,1999,(2):19-20.
[4]任勇.學習輔導與德育滲透[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7,(1):11-12.
[5]楊平.學習輔導的內容、任務與形式[J].教育管理,1996,(16):43.
北京市教工委2010年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