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錦芳
(宜興市東山高級中學,江蘇 宜興 214200)
朱熹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了豐富的源頭活水,才會有清澈活躍的溪水。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常常發現很多學生提起筆來總覺得無內容可寫,寫出新意、作文創新更是無從談起。教師命題,學生閉門造車,所以每當作文時學生就唉聲嘆氣,搜腸刮肚寫出來的也大都空洞乏味,或者徒有形式而言之無物,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成為一大難題。學生作文為何會無物可言?因為他們缺少對生活的觀察,缺少對生活的感悟,而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用心觀察才能發現源頭活水,汲取源頭活水。觀察少,胸中便無積蓄,無積蓄,作文便無話可說。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在生活中尋找素材。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
要使學生寫出內容豐富、情感真切而富有文采的美文佳作,達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地,開拓學生的創作之源,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值得思考探討的問題。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有效地利用當地的人文資源和地理資源,是拓展學生創作之源的一個有效途徑。
宜興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悠久的歷史,它們可以成為學生筆下跳動的文字。
1.悠久的歷史根基。宜興自秦時建縣陽羨,已經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三國孫權攜母遣任陽羨長,相傳孫權母親所植的柏樹至今依然青蔥聳立。1000多年前,北宋時期改名宜興,大文豪蘇東坡一度寄情宜興山水,隱居于此。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宜興發現的歸徑駱駝墩文化遺址告訴我們,6000多年前,先民就開始從事農業和制作陶器。宜興有著縱橫千古的悠久歷史。
2.深厚的文化底蘊。宜興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陶瓷文化在此產生,茶文化、紫砂文化更是名冠天下,可謂“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宜興有著“一門七博士”的美談,有著“教授之鄉”的美譽。范蠡與西施隱居制陶,梁山伯祝英臺相約化蝶,碧鮮庵、祝陵、慕蠡洞等遺跡訴說著曾經的往事和凄美的故事。宜興書畫詩詞名家輩出,明代蔣如奇的書法,蔣捷、陳維崧的詞,近現代徐悲鴻的奔馬,錢松嵒的山川和吳冠中的水墨,無一不登峰造極。周王廟、徐太師家廟、盧忠肅祠等廟祠,徐悲鴻、周培源、潘漢年等名家的故居,東坡書院、岳飛遺蹤等眾多的歷史遺跡見證了歷史名人與宜興的不解之緣,這些積淀了宜興厚重的文化底蘊。
3.獨特的地理環境。宜興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有山有水有平原,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綠洲”的美譽。南部有天目山余脈群山,東部有浩渺太湖,城中有兩氿環抱,因此形成了一種獨具江南特色的、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善卷洞、張公洞,竹海、龍池山風景區,茶園、森林公園、團氿風景區等名勝古跡和生態景觀創造了神奇的洞天福地和山水秀地。宜興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蘊藏著大自然的寶藏。
4.豐富的物產資源。正因為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所以宜興物產豐富。瀕臨太湖,所以盛產銀魚、白蝦等湖鮮,太湖沿岸出產的百合,被稱為“太湖人參”;南部山區盛產板栗、白果、毛竹等,以及名揚天下的茶葉,“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最出名的就是紫砂壺,紫砂工藝名家云集,享譽全球。宜興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產資源。
我們的家鄉,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她帶給我們的既有古老的文明,又有現代的活力,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的創作資源,都為我們的寫作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么如何讓鄉
有了這樣的認識,那 土資源成為學生寫作的素材,成為學生筆下感性的文字呢?這就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1.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鄉土資源,培養熱愛之情。可以通過教師的介紹、參觀游覽、指導發掘等來發現認識這些資源。教師在教授《想北平》、《江南的冬景》等文章時可適時地介紹一些家鄉的人文地理、人情風俗;可組織學生參觀游覽、實地考察,真實地了解這些鄉土資源;可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探究發掘,走訪民間,查閱資料,搜集盡可能豐富的資料。在認識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會產生對鄉土的熱愛之情。有了豐富的積累,充分的認識,勃發的熱愛,才能為寫作的運用奠定良好的基礎,可謂“籠天地于形內,方能挫萬物于筆端”。
2.鼓勵學生在寫作中表現,激發創作之愿。可以通過品析、朗讀名家的鄉土文學作品,積累好詞好句,熟悉寫作的思路,得到美的享受,激發創造美的熱情,可以通過模仿寫作、片段練習等來鼓勵學生創作。有目的地學習、欣賞如老舍的《想北平》,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魯迅的《社戲》等文章,鼓勵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激起他們的創作愿望,進行初級的模仿和簡短的練習,使他們愿意積極地寫一寫自己的家鄉,夸一夸自己的家鄉,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3.帶領學生多次實踐,指導創作之法。可以通過教師下水作文、學生二次作文、習作賞析評價等活動加強實踐與方法指導。老舍說:“熟才能生巧。寫過一遍,盡管不像樣子,也會帶來不少好處。不斷地寫作才會逐漸摸到文藝創作的底。”所以要帶領學生不斷實踐,多寫多改。同時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教師下水作文與學生作文,比較自己前后的兩次作文,比較同學之間的作文,發現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同時總結寫作的方法,并運用于修改,讓學生嘗到進步的喜悅與收獲成果的興奮。
4.引導實踐反思,鞏固收獲之果。可以通過廣泛地積累課內外作品中關于鄉土的寫作,結合自己的實踐,歸納反思,博采眾長,發現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不足,彌補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如何在各類寫作中恰到好處地運用鄉土資源,豐富文章的內容,凸顯文章的亮點,讓鄉土資源在更多的場合閃耀自己的光芒。
通過先期豐富的積累與了解,通過這些方法的指導與實踐,我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這些歷史、文化的素材,讓心靈與之結合,做到情動而辭發,以小見大,寫出獨特的感受與評價;引導他們去細細地感受、品味家鄉的環境、物產,深入了解,讓他們在自己的作文中閃耀,絲毫不用吝嗇自己的筆墨與自豪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訴我們:“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寫作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以豐富的生活素材為基礎的。當地的人文資源和地理資源是值得充分利用的,廣泛、深入地去了解那些我們“熟悉的陌生事物”,才能發現它們的美,發現它們豐富的內涵,發現它們背后的故事,才能情動于衷,辭發于筆端。
[1]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宜興地理.宜興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3]宜興歷史.宜興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4]魏曉斌.感知鄉土文化 提高作文水平.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