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川川
(延安大學,陜西 延安 716000)
窯洞是陜北人居住的一種方式,陜北窯洞體現著陜北人生存智慧、幸福生活的理念是區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窯洞也是陜北人文藝術的一個綜合載體,而其中滲透出的是其深刻的人文美學。因此,它是多種藝術的綜合,不僅包含了建筑藝術,而且包含著兩類民間藝術(窗格、剪紙)。窯洞真正代表著這片區域里陜北人存在的態度和精神。《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到達陜北后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走進陜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中華民族文化。”
陜北的窯洞是中國民居的活化石,它是遠古穴居形態在當今時代的一種遺存。千百年來正是由洞穴到窯洞,由窯洞到窯院的演進,人類逐漸有了自己的居所。墨子曾有對于穴居的論述:“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文中的“穴而處”指的正是原始時期中國兩大居住形態之一的“穴居”。從原始人群的避身處,到農耕文明的民居建筑,陜北這片地域上的人民一直傳承著穴居這種古老的居住形式。而在這其中映射出的是人類原始時期母體崇拜,早期道教的洞穴信仰,以及人類驅邪祈福的生命觀。窯洞是這種穴居傳統的歷史積淀,在千百年的人類建筑衍變發展的歷史中極好地將其全部承載了下來。
為什么這種古代的穴居形式仍然可以在這片黃土地上延續呢?主要的原因要從其地域層面來考慮。作為這片區域主要地質特征的黃土高原是其形態得以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黃土高原地處中國西北部,在強勁風力的作用下,來自中亞、北非的風沙逐漸堆積而形成這片黃土。自古以來,黃土高原生態脆弱,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就氣候來說,這里一年四季都氣候干燥,降雨稀少。而由于植被稀疏,在流水侵蝕的作用下這里呈現出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貌。因此,窯洞的分布便多與地形有了更為密切的關聯。對于地勢的多樣考慮變成了選擇開掘窯洞地點的綜合考量,因為這直接關系到采光、空氣流通、濕度和水源等諸多問題。因此俯視這片土地,你會發現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就像是從土地中自然形成出來的。或星羅棋布地隱蔽在黃土峁、墚之下,或順著溝坡谷地自然展開,最大限度地與大地形態融為一體。
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既節省土地,又經濟省工,確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一般窯洞都深七到八米,高三米多,寬三米左右,最深的可達二十米。窗戶有兩種,一種是一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種是三到四平方米的圓窗,其特點是冬暖夏涼。
陜北的窯洞是依山勢開鑿出來的這樣一個拱頂的窯洞。由于材質是泥土,不用砍伐樹木,減輕了這里的生態壓力。黃土本身又具有直立不塌的特點,而拱這一形式的采用最為巧妙,它直接使黃土的穩定性、安全性得以強化。在西方石質建筑中,“拱”便是一種節約材料,增加承受力的重要發明。彎形的拱頂將力道均勻釋放在兩側墻體中,而墻體本身又是山體的一部分。窯洞便是以這種簡單實用的力學解決了安全、穩固的建筑力學難題。通常依地勢,窯洞民居可被分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種。地坑式窯洞在地面挖坑,內三面或四面開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窯洞是沿山邊及溝邊一層一層開鑿窯洞。土坯拱式窯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溫。最有特色的要數地坑式窯洞,在遠處看常常整個村莊和街道建都在地平線以下,所能看到的只是地表的植被。在窯洞頂上仍然種植著莊稼。在地下,窯洞仍然保持北方傳統四合院的格局,有廚房和貯存糧食的倉庫,飲水井和滲水井,以及飼養牲畜的棚欄。
窯洞依地形、地勢建筑的特點,使得其發展出自己的風水之學。而所謂“風水”并非是迷信,實際上就風水本身來說,它是一種對于自然的觀察和體悟。在人與規則之中,“風水”是中國人對于更大規律的尊敬和服從,并且在其中達到了一種共生的和諧。西方建筑藝術更強調的是與自然的對抗和對自然的改造,東方建筑哲學更強調創立規則、利用規則的理念。而二者本質的區分正在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互動層面。
窗戶是整個窯洞中最講究、最美觀的部分。洞口有多大,窗戶就有多大,窗由木匠用木頭精細加工而成,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割門窗是一道非常精細的技術,每一扇窗都是先由主梁釘出框架,然后由棱梁交錯組成大大小小或方或長或圓各種美麗的圖案,再釘鉚成一體。等把十幾二十幾平方米的窗戶釘鉚、膠貼在一起后,就可以安裝在窯洞口上了,這在陜北叫安門窗,是修造過程中最后一道大工序,要舉行儀式,放鞭炮,貼對聯,擺酒席,請朋友。門窗是陜北人們安放在天地之間關于人的語言,是上天尋找人類的路徑,是人類親近神靈的指引,是這里的人們生命的注釋和一種祈禱的姿態。
門和窗上面通常都雕有各種人物、花鳥、動物等各種吉祥圖案,是一種寓意化的象征,它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門窗本身窗格形狀也是很有講究的。比如“+”字相交格、“壽”字格、“九宮”格、“田”字格、“蛇盤兔”格、“陸”字格、“蛇抱九顆蛋”、“紐絲格”、“鉸”字格等,上面有木雕(圓雕、浮雕、鏤空雕、彩木鑲嵌雕、陰調等)裝飾有各種圖案。
窗格子的這些圖案符號是經過漫長時期,才演變成今天的紋樣。正如克萊夫·貝爾所說,它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形式背后,其表達的內涵極其深奧。所以從最多“+”字陰陽相交符號來說。它是構成窗欞格子的根本,即雌雄欞子組合,《周易》中有“立天之道,日陽月陰”之說[4],這一陽一陰的相交,是一種和諧而美好的組合,是吉祥的樣式。“+”字再由上下左右的對稱交叉構成了東、南、西、北、中、四極、五方的概念,具有八卦,九宮的共同特征。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符號,比如說“萬”字符號,它是陰陽相交的“+”字符號圜天旋轉而成,在古代又被賦予雙蛇或雙龍相交圜天旋轉的意義。它們象征著生命的繁衍,生生不息的文化內涵。“八卦”符號也廣被當地人民所運用。“八卦”又名“雙如意”,也是“+”字符號發展演變的結果,具有生生不息、平安如意的意思。在窗格中蘊含天地大道:陰陽、八卦、九星等都是中國古老哲學、巫禮文化的遺存。
陜北窯洞窗戶大,且多用麻紙糊成。麻紙隔風但不隔音。陜北風俗里有“聽門”這一獨特的風俗習慣。所謂聽門就是在門外偷聽新婚夫妻說話或合歡的聲音,然后第二天再演繹成笑話,而聽門的人越多,代表著婚姻越幸福持久。
剪紙是結合于窯洞存在的一種重要民間藝術形式,在陜北窯洞存在的地方便有剪紙的存在。陜北剪紙藝術古樸生動,多姿多彩,它直接呈現了北方區域人民的剪紙的粗獷大氣的個性。就陜北剪紙的代表榆林一地來說,大致還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風格。
東南部為中心的南部丘陵溝壑區,如綏德、米脂、佳縣及橫山等處于黃土高原腹地,這里是陜北文化的發源處,這里的民間剪紙更多體現出黃土藝術的本色而具有漢畫石像相近似的藝術特質,其通常造型飽滿厚實,多突出“面”的渾厚圓潤,它們體積感較強,線條洗練夸張,美感顯明,且重視表現畫面的神韻。緊鄰內蒙古的如神木、府谷及榆陽草灘區等北部地區,普遍受草原文化影響較大,在風格上更顯得粗獷豪放、灑脫不羈,在造型上也更多變且夸張,并體現出蒙地宗教的神秘趣味。而以靖邊、定邊及橫山局部為中心的三邊剪紙以小巧玲瓏剪工細致著稱,它們造型生動逼真、圖案空靈俊氣,柔中見剛。相較于前兩者,它更顯出嫵媚之色,是陜北剪紙中較特殊的一種。據考證,該區域人為江浙北遷的人民,故精巧細致的南風被帶到了此地。
陜北窯洞正是這樣一種事物,它見證了人類順應自然,邁向文明的過程,體現著人類原始時期的母體崇拜和早期道教信仰,揭示了人類回歸自然母體的追求,與道教洞穴信仰相契合。同時它承載著人類“天圓地方”的宇宙認識,寄托了人類驅邪祈福的愿望,蘊涵著人類代代相承的生命觀,是人類與大自然調和的產物。窯洞孕育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內蘊和文化氛圍,這種建筑在數千年的人際交往中,逐漸塑造了一種平等、親密、融洽與牢固的人際關系,孕育了陜北農民純樸的民風和天性,它與大氣磅礴的安塞腰鼓、粗獷渾厚的陜北民歌、獨具一格的剪紙藝術一起,共同構成了黃土高原上最獨特的風景。
[1]陳偉.穴居文化[M].文匯出版社,1990.
[2]董明.穿越窯洞的文明[M].陜西旅游出版社.
[3]梁思成.中國建筑史[J].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
[4]郭慶豐.紙人記[M].延安:上海出版社,2006.
[5]冉萬里.陜西省安塞縣石要窯調查簡報[J].文博,2001.
[6]郭冰廬.窯洞風俗文化[M].西安地圖出版社,2004.
[7]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J].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8]侯繼堯,王軍.中國窯洞[M].河南科技出版社,1999.
[9]中共慶陽地委宣傳部編.慶陽文化春秋.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