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琴
(江陰市華士高級中學,江蘇 江陰 214421)
教育是什么?學者葉瀾給教育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在教育活動中,學生作為人“是以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方式參與和投入,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參與投入”。①教育要真正把受教育者當做一個生命體、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使學生的知識、能力、體魄、內質、個性、創造性和社會適應性都得到良好的發展,培養“完整”意義上的人。教育是為了生命的需要而從事的活動,是“生命關懷下的教育”,不能僅僅是“社會的教育”、“知識的教育”或者“物的教育”等。
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最早是由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馬蘭(Marland)博士提出的,他認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將是生涯教育。……適當有效的生涯教育,需要新的教育整合,它必須破除教育系統與社會隔離的障礙。其解決方案是:把我們的課程融于簡單有力的中等教育系統中,使學生在生涯課程引導下,作有利的選擇,達到人盡其才,以發揮教育的實用性。”②這一教育實質上是滿足青年學生,尤其是處在探索期的高中生,追求高質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舉措,符合生命發展的實際需要,對提升學生生命質量,促進學生追求生命的意義,有著潛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學生的生命關懷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因此,生涯教育應遵循生命關懷教育的價值理念,只有致力于實現生命關懷教育的價值追求,生涯教育才能真正促進個體生涯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重視和倡導對高中生的生命關懷教育,不僅意味著對學生個體自然生命的關切,更意味著對學生生命價值與人生態度的引導與提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戰略主題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們的教育,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要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本,促進他們的潛能開發、素質提升和人格完善,提高他們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 世界多
。
極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技術的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對中學生產生巨大的沖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帶來文化活力的同時,也使人們的價值取向、文化選擇多樣化,一些有害信息影響了高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壓力時,他們很容易懷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甚至輕視生命。
高中生價值觀在這一階段初步形成,高中生價值觀核心是人生意義問題,他們逐漸學會將個人的生活目標與社會發展的總體方向相聯系,不僅要說明自己對社會的意義,而且要找到社會對自身的意義。但這一階段的價值觀又具有不穩定性,容易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對社會及人生的看法,改變自己的價值取向。因此,高中階段個體的價值觀仍有向不同方向發展的可能。高中階段仍處于理想主義的階段,他們對社會和人生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的色彩,因此,對現實中的弊端極為敏銳和反感,有時甚至產生強烈憤怒或絕望的情緒,稍有不慎,就容易走極端。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及時疏導,使其向積極的方面轉化。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新課程標準指出: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把受教育者當作一個生命體、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立足于人的生命整體,強化美行培養,使學生的知識、能力、體魄、內質、個性、創造性和社會適應性都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培養“完整”意義上的人。要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服務學生的生命成長和發展,關注學生生命存在的價值,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所謂個性全面發展的人,乃是指在德、智、體、美以及勞動能力各方面都獲得正常的、健全的、和諧的發展,而同時又是能夠充分發展各自的性格、興趣和才能的活生生的人”。根據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個性自由而充分的發展,人的個性是共同性與差異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幫助發展人的個體性,幫助學生認識到他們自己是獨特的人類并最終幫助學生實現潛能。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個性也就是全面發展,全面發展其實就是個性的全面發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劉次林先生在《幸福教育論》中說:“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盡快逃離生活,而是使他們作為一個完全的人盡情地享受人生。”生活是生命之源,離開生活的生命關懷是蒼白無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礎,生活是生命的顯現。關注學生生活就是關愛學生生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重建學生的生活世界,讓課堂從一味地“拓展知識”轉向“回歸生活”,還學生以生活,還學生以快樂,賦予教育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的最大目標是孩子的終身幸福,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成為幸福化的教育,讓學生通過這種幸福化教育成為擁有較高生命質量的人,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生活中,人們經常會追問:人為什么要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人活著應該追求什么目標?雖然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卻決定了生命的不同意義與價值。
在講解高二《生活與哲學》中的歷史唯物主義相關觀點時,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道德模范在平凡生活中做出的不平凡事跡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我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什么是我們應當追求的,什么是我們必須遠離和拋棄的?對這些問題追問和探討,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的真正價值不僅僅是個體生命的存在,還是其表現出來的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堅定正確方向,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人類的幸福結合起來,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實施生命關懷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教育絕不僅僅是“小發明、小創造”,也不僅僅是培養發散思維,高中階段的創新教育應著眼于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育,為人的創新素質的持續發展打下初步的基礎。通過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使他們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成說,敢于改變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努力做探索未知和開拓創新的先鋒,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知己,就是學生對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價值觀等有比較客觀、清晰的認識;知彼,就是學生掌握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正確方法,善于發現社會的光明面,認清社會發展的主流,正確對待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消極現象和陰暗面,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政治“免疫力”。
自我發展是在發展和完善自我的同時,達到自我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統一,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在講解這一規律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社會中出現的美與丑、善與惡,同時教師對學生也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分析,要充分相信學生,善于發現并調動其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讓他們的高中生涯綻放生命光彩,達到自我發展的目的,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蘇格拉底說:“人有了人格的尊嚴,必不甘墮落為禽獸,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當今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上各種觀點混雜、碰撞,這對正在形成主見的高中生來說有著很大的影響。教育者要讓學生明白,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教育者要啟發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學會關心他人,養成健康的心理,提高人格層次。
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接觸社會、親近自然的大好機會,利用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生命教育,能使學生豐富親身經歷,體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我們可以利用每學期的社會實踐時間組織學生走進社區,服務社會,與周邊鄉鎮的敬老院、居委會結對,開展社會自愿者服務活動。定期探訪孤老,參加社區文化節,做交通協管員志愿者等。可以聘請一些社區專家、派出所工作人員為學生輔導員,為學生開設生命教育講座;還可以充分發揮校友、家長代表的作用,請他們為學生講述人生經歷,對學生進行愛惜生命、愛惜榮譽的教育。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提高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在著眼當代社會發展和高中學生成長的需要的基礎上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教育,……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我相信,在生命關懷視野下的學生必將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具備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注釋:
①葉瀾.時代精神與教育理想的構建[J].教育研究,1994,(10).
②王煥勛.實用教育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816.
[1]葉瀾.時代精神與教育理想的構建[J].教育研究,1994,(10).
[2]王煥勛.實用教育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朱智賢.“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的方針是符合個性發展的客觀規律的[J].北京:人民教育,1956,(9).
[4]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