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龍
(豐縣范樓初級中學,江蘇 豐縣 221742)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不滅的靈魂。胡錦濤總書記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傳統美德同時代相結合的產物。在今天的中國,需要用傳統美德來教育學生、鼓舞學生,在教育中不斷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和造就中學生健全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根本目標。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淺析思想品德課教學滲透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實效性。
在市場經濟向深入發展的今天,市場經濟本身所要求的公正、合理、競爭、民主、誠實、守信等新的時代精神對傳統道德的維系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再加上異質文化所體現出的多元的、與傳統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的價值取向的影響,個體所面對的已不再是單一的具有共同民族心理特征和表現形式的價值觀、人生觀。面對嚴峻挑戰,如何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成為一線政治教師的科研方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倡導好善樂施、扶危濟困,把人的生命和尊嚴,把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為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越是危難之際,這些傳統越是得到發揚。如九八抗洪,抗非典,南方冰雪災難,汶川5·12特大地震災難面前的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及時伸出了無私的援助之手。這些傳統美德已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構筑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對于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諧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通過傳統美德教育,可以激發、培養、發展學生的道德情感,以情感打開學生的心靈的大門,使他們在情感的激動中陶情養性,在強烈的情感中把真、善、美融化在心中。傳統美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優秀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建設有機結合,是建構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文明思想體系的重要任務,是應對國際社會變化和東西方文化碰撞背景下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在思想文化領域強調優良傳統教育,是黨和政府的一貫方針。我國的傳統美德教育,是一項面向全社會的任務。著眼于未來,青少年的教育尤其重要。思想政治課作為專業渠道應發揮自身優勢,用課程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課程標準、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將社會主義信念與傳統美德結合起來,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規范奠定堅實的基礎。傳統優秀道德重視人的實體存在,重視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對人進行禮樂的教化。中國傳統文化堅持以人為本,人被看做是天地間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間人為先、人為貴,重視人生、重視人的權利和義務,這就構成了以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傳統美德對人生、理想、立志、求學、生活、工作、處事、交往等做人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確、具體的規范,使人的行為有所遵從。就立志而言,荀況說:“無冥冥立志者,無昭昭之明。”朱熹說:“命為志存。”還有王勃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更是為人所熟悉。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熱愛祖國、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嚴己寬人、先人后己、勤學不倦等優秀傳統美德和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都可以從我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淵源。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發展,新時期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形成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要把傳統美德教育中的知識傳授、情操陶冶和培養良好的美德行為習慣有機結合起來,增強教育效果,不斷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并以此來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們形成中華民族的道德人格,擔當起歷史重任。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將我國傳統倫理道德作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傳統美德滲透于思想政治課之中,思想政治課將更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吸引力,更能體現我們的民族特色,使傳統美德為當代教育服務。
中學的德育工作要針對教育對象思想變化的特點,把做人的道理講“透”,把“空”道理講“實”,把“死”道理講“活”。中學生漸入成年,思維已趨成熟,他們開始關注社會、家庭、社交活動,因此思想政治課與傳統美德相結合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適應他們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把握中學生的思想脈搏、興趣愛好、需要追求等特點,才能貼近學生生活,便于接受。例如,在講“師生交往”一課時,我補充了李白拜師、唐寅學畫等事例,使學生愿意聽、聽得懂,從而教育學生尊師愛師。在講“友好交往禮為先”時,讓學生展開討論荀子的“人無理則不生,事無理則不成,國無理則不寧”,《弟子規》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中蘊含的道理,“友直、友諒、友聞、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的交友原則,等等,教育學生樹立“真正做人,無私處事”的優秀品質,使學生“聽其言,信其道”,在個人修養、為人民服務、愛國主義三個方面逐步樹立整潔健身、文明禮貌、勤儉節約、勇敢自強、守時守紀、勤奮好學、孝敬父母、尊師敬老、友愛合作、誠實可信、關心集體、熱愛祖國的思想道德。
思想品德教學與傳統美德教育銜接是要堅持批判繼承原則,要有批判、有目的、有選擇地講傳統美德。不能把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原封不動地搬到現實生活中來,更不能用封建糟粕來塑造新一代。在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時必須對傳統文化中許多消極因素進行改造,消除傳統統文化的負面影響,培養具有現代意識觀念的人。比如,在講“孝敬父母是我們的天職”時,教育學生弘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懂得孝敬父母和長輩。同時讓學生懂得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從,懂得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孝行,要結合實際落實孝行。賦予孝悌教育以新的時代內涵,使傳統美德與現代道德要求相銜接。凡是具有愛國精神、民族精神、奉獻精神,注重敬人、愛人、利人、助人,講究做人道理、高尚品質、思想修養的倫理道德,我們都要學習、繼承,并結合實際予以發揚光大。我們的先輩提倡忠恕、孝悌、仁義、禮儀等倫理道德思想,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學習、分析,擇善而從,古為今用,對待那些純屬封建性、腐朽性的政治和人生倫理,當然不要繼承,但讓學生適當了解一點,懂得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由來,對于他們接受傳統美德,也會有一定益處。只有對傳統美德進行一番消化,力求融會貫通,才能與思想品德課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之中。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只有補好這一課,才能通過言傳身教啟發引導學生理解我國的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化為自己的德性。
一是學習有關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典籍。譬如,讀一點先秦諸子的著作,尤其是《大學》《論語》《墨子》《孟子》《荀子》等,真正入了門就可收到觸類旁通的功效。《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正是這種道德傳統的典型表現形式。這樣的道德傳統相對于今天來說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也應成為當今道德教育之必需。孟子的許多倫理道德思想,也成為我們民族的寶貴遺產,有些話被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作為座右銘傳頌,所提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死觀,成為中華民族不畏劫難、繁榮昌盛的精神支柱。舍生取義,大義凜然,可說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精髓,它從思想上養育了千萬賢者。認真讀一點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典籍,運用到教材、教學中,將有助于思想品德課上一個新臺階。
二是學習有關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歷代蒙學讀物。在民間流行最廣的有《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等。《三字經》可稱為少兒百科,其中教育尤其德育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和篇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對青少年教之以仁義;禮儀是《三字經》的中心思想,《三字經》還教導青少年學習百科,講了許多勤學苦讀的感人事跡,在民間廣為傳頌。各種蒙學讀物包含著許多有益的倫理道德思想。在道德教育內容、方法、故事、資料等方面,很多都可供今人借鑒。有些名言警句、詩歌韻語在民間傳頌,長盛不衰。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這些來自《治家格言》的話,可以說已成為一種民族語言。將蒙學讀物加以分析提煉,擇其精華,教育青少年,無論內容和形式,都會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歷史典籍,還是蒙學讀物,都既有精華,又有糟粕,需要“學而思”有所分辨,有所肯定或否定。
在青少年中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它是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增強愛國情感,弘揚傳統美德,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需要,是深化學校德育改革,提高學生素質,完善學生人格的需要,更是思想品德課義不容辭的責任。
[1]吳康寧.教會選擇:面向21世紀的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會學的反思.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3).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班華.現代教育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4]任遠年.世界普遍關注的課題.1995.1.23.
[5]馮增俊.當代西方教育道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62.
[6]鐘以俊.論教育研究科學化的必要基礎.教育研究,1995,(10).
[7]黃兆龍.現代學校德育管理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3.
[8]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