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紅
(義馬市第一高級中學,河南 義馬 472300)
隨著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地理教師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教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身邊的地理”。這種觀念也體現在高考試題當中,是目前高考命題的總趨向。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教育可以說是書本的,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無論什么東西不可單因它在學校里有價值去學習,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學,這樣一個學生學的知識,才不至于一出學校就立刻消失掉了。”而地理學科內容豐富,更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每天的天氣預報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著密切關系;再如,采獵文明時期→農業文明時期→工業文明時期→后工業化時期,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會逐步發現:資源短缺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糧食問題,等等,地理教師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可持續發展觀、環境觀等,進一步體現了地理學科存在的現實意義。那么如何使地理課堂教學生活化呢?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生活實際,把教材內容和生活情境有機結合,把學生從抽象的文學環境帶到具體鮮活的生活情境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學生就會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當中,從而達到快速理解、快速記憶。如在學習 “農業區位選擇”時設置一個種植小麥的生活場景,啟發學生回答:
“種植小麥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什么時間播種?”
“怎樣播種?小麥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做哪些工作?”
“什么時間收獲?怎么收獲?”
“若是我們家的小麥,收獲后的小麥將如何處理?”
學生可以在回答問題的基礎上總結出農業區位因素,還可推出不同地區農業類型不同,影響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不同。這時老師可進一步啟發:
“我們家鄉種植的小麥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銷售出去?”
“為什么我國北方地區多種小麥,南方地區多種水稻?”
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學生不僅可以很直觀地認識到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的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是相對不變的,而社會經濟因素是不斷變化的,而且可深刻理解到農業地域的形成是農業區位選擇的結果。
雖然說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但教無定法,并且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地理現象又決定了地理教學不能局限于課本教材,而應走出課堂。現代教育論認為,學生存在著主體性的具體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因此教師在設計每一節課、每一環節時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如:正午太陽高度的測定,把全班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設立小組長,在小組長帶領下進行測定工作:
“測量正午太陽高度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什么時間測量?測量時,你手表上的時間是12:00嗎?為什么?”
深入探究:
“太陽能熱水器該如何安裝?它與正午太陽高度有關嗎?樓間距該如何計算?它除了與正午太陽的高度有關外,還與什么因素有關?”
同學們則興奮不已,熱情高漲,隨著測定工作的進行,問題一個個被擊破,效果顯然比單純在教室里講課要好得多。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如日影的測定,用手表測方位、調查城市的發展方向,等等。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因素,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所以在教學中地理教師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可由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對有用的地理知識的積極思考和渴望。比如在講到“地球上的大氣”時,可由熱力環流→近地面、高空的風→高、低氣壓系統→氣壓帶和風帶→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生活習慣,這樣既系統地總結了各個知識點,又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可提出具體問題讓學生感受現實生活:
“為什么我們喜歡吃米飯、吃面條,而歐洲人喜歡吃面包、喝牛奶呢?”
“同為亞熱帶,為什么上海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而羅馬則雨熱不同期,不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學校所在地為什么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
這些問題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們的探索精神,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再如講到“地球運動”時,可提出問題:“今天是幾月幾日?太陽直射北半球還是南半球?學校所在地處于冬半年還是夏半年?”“學校所在地晝夜長短如何?今天和昨天相比,晝長發生如何變化?正午太陽高度又如何變化?”這樣既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又切切實實發揮了教材的作用。
地理知識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地理教師在利用、挖掘教材資源時,不要拘泥于教材所呈現的具體內容,而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去捕捉學生身邊的嶄新的教學資源——時事新聞,在老師的啟發誘導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針對日本北部海域發生強烈地震引發海嘯、核泄露事件等,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到許多地理知識:
“日本為什么會發生地震?為什么此次地震危害很大?”
“地震與海嘯有何關系?”
“為什么日本的核電站較多?核泄露會引發哪些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在此季節將會向什么方向傳播?為什么?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將此危害減到最低程度?”
關注時事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掌握,又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地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為發展社會、完善生活服務,并且能把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創造性地應用于生活,因此地理教師要想把學生從科學世界引到生活世界,還必須不斷學習,儲備知識,精心組織教學,拓展教學思路,努力營造一個“以人為本”的使學生敢于質疑和探究的和諧的課堂氣氛。
[1]夏志芳.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2003.
[2]鄭敏雅.生活地理,200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地理新課程標準.
[4]敖金玲.地理教學必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