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薛曉明
(中國海洋大學 社科部,山東 青島 266100)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改革與實效性分析
——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例
李艷霞 薛曉明
(中國海洋大學 社科部,山東 青島 266100)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是中宣部、教育部推行的“05”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改方案中學時最多、學分比例最高的課程。本文主要分析了這次改革以來,中國海洋大學社科部 “概論”課教研室對“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改革的實施狀況和取得的成效。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 成績評價體系改革 實效性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的“05教改”方案精神,全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從2006級同學開始正式拉開帷幕。“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作為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學時最多,學分比例最高的課程,其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和成績評價體系的改革對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寫作前,我研讀了中國知網等電子期刊的文章,發現目前我國各高校對“概論”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方面,對成績評價體系的改革探索與實效性分析的文章非常少。我認為,一門課程的成績評價體系是一個包括考核內容、考核方式、考試題型、評分體系和反饋體系等在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其基本任務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目標的實現狀況,對教師如何“教”與學生如何“學”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科學的成績評價體系的建立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它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做出適當的改革和調整,以滿足不同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如何充分發揮成績評價體系的評估和導向功能,建立起科學、公正、規范、合理的成績評價體系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長期思考和試圖解決的問題。本文以中國海洋大學社科部“概論”課教研室幾年來對“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的改革探索為例,分析其實效性,以求和其他高校“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改革進行交流與切磋。
一
“概論”課開設伊始,中國海洋大學社科部“概論”課教研室教師對“概論”課的特點進行了認真分析和探索,吸取了原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改革的經驗,對“概論”課的成績評價體系進行了不斷的研討與探索,經過幾年的實踐,本著客觀、公正、規范、易量化的原則,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可行性較強的“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首先,在考核內容上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具體做法是以課本為主,兼顧國家出臺的最新政策、社會熱點與青年學生關注的社會問題。課本較多地講授理論,以傳授基礎知識為主,但讓學生把握基礎知識不是目的,而是能用所學知識全面、系統、正確地分析社會熱點、解決社會問題。在這幾年的實踐中,中國海洋大學社科部“概論”課教研室在每年“概論”課的考核內容中都融入了課本中沒有涉及的國家最新出臺的方針、政策和社會熱點。課本雖然也要講述國家發展的主要方針、政策和社會熱點,但是限于教材的時滯性,最新出臺的方針、政策及新出現的社會熱點要通過教師及時講解、補充和考核,才能使學生無時差地跟蹤和把握國家和社會發展動態。其次,在考核形式上一直采用較為傳統的閉卷筆試形式。這樣做主要考慮到,一是“概論”課授課班級一般均是100人以上的大班,采用口試難度較大;一是“概論”課學分高,經過閉卷筆試給出成績會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重視程度,與研究生入學的政治理論課考試接軌,并且閉卷筆試成績更能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再次,在考試題型上一般設計客觀題和主觀題兩種題型。客觀題設計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題,重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情況;主觀題設計為辨析題、簡答題和論述題(或材料分析題),其中簡答題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辨析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論述題(或材料分析題)考查學生運用基礎知識,結合社會熱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我校“概論”課的評分體系主要包括評分標準、成績構成和最終成績三部分。最終成績為綜合成績,是平時成績和期末筆試成績之和。在成績構成中,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期末筆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主要由出勤、期中論文、課堂表現等內容構成,期末筆試成績以期末考試的試卷成績為基礎。期末筆試成績的評分標準主要根據考試的具體內容生成,易量化,較為直接和客觀,主要由教師執行分數操作。最后,將考核反饋融入到課堂中。考核反饋由期中論文的考核反饋和期末試卷的考核反饋兩部分組成。期中論文的考核反饋由教師結合論文的命題范圍和學生寫作論文存在的優點與不足進行課堂評析。但由于“概論”課屬于學期課,期末試卷的反饋不能針對參加考試的學生,教師只能將這一學期考試中存在的問題對下個學期的選課學生進行反饋。
這套成績評價體系實施三年多之后,中國海洋大學“概論”課教研室于2010年對正在選課中的1001名學生就現行“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涉及2007、2008、2009及2010級的在校本科學生,幾乎涵蓋了學校的所有專業;調查問卷設計了17道封閉題型和2道開放題型,調查內容涉及考核內容、考核方式、考試題型、評分體系等方面;調查目的旨在了解正在實施的“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的學生認可度,找出這一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弊端,以便有針對性地對“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作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革探索。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匯總分析,發現中國海洋大學學生對“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基本滿意的占77.9%,認為“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學習狀況的占66.8%,說明學生對現行的“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的總體認可度較高,評價結果比較滿意。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考核形式較為單一。期末考試一直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較為傳統和保守,題型一直采取單項選擇、多項選擇、辨析、簡答和論述的形式也缺乏必要的創新。
第二,平時成績內容不夠豐富,分值較低。平時成績僅包括出勤、期中論文和課堂表現不能完全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平時成績30%的比例偏低。
第三,平時成績的評價主體較為單一,成績給定不夠透明。平時成績由教師給定,學生沒有話語權。因“概論”課為學期課,學生參加期末考試后不再有上課機會,并且學生在網上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總成績,并沒有成績構成說明,不了解自己的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到底是多少,往往感到費解和茫然,成績透明度較低。
第四,成績反饋缺乏或者不夠及時。學生上交期中論文和課堂評論后,有些教師不講解或講解滯后,學生的好想法、好觀點得不到及時的鼓勵,錯誤觀點或不當觀點也難以得到糾正,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二
針對上述調查中出現的問題,中國海洋大學社科部“概論”課教研室在2011年春季學期對“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與完善,具體做法如下。
(一)豐富平時成績構成,增加平時成績比重。教研室適當改變授課方式,給學生提供更多表達見解的機會,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平時成績除包括出勤、期中論文和課堂表現外,還增加了教學視頻觀后感、每學期鼓勵學生進行至少一次的社會實踐,并寫出調研報告、對社會熱點進行解讀與分析等。將集中討論改變為分散討論,即每次上課前占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現象剖析、原因探討與對策分析。平時成績是過程性考核的結果,對學生學習具有更強的約束力,有的教師在豐富平時成績構成的同時還提高了平時成績的比重,將平時成績提高到總成績的40%。
(二)改革成績評分體系,確立多元化的成績評價主體。打破以往主要由教師打分的方式,采取學生互評和師評相結合的打分方式。期末成績主要由教師給出,平時成績以學生互評為主,師評為輔。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由組長負責對組員進行出勤方面的考核,并負責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課堂和課下討論,組長根據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客觀公正地打分和評價,小組成員也可以根據組長的表現給組長打分。在大班授課制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學生之間因相互了解度較高,所以互相給出的成績可以做到更客觀,更全面。這樣既可以增強組長的責任心,又可以提高組員的學習熱情,還可以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合作意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完善平時成績評價標準,增加平時成績的透明度。期末試卷的評分標準一般較為具體明了,但平時成績的評分標準往往較為含糊。在成績評價體系改革中,中國海洋大學社科部“概論”課教研室逐漸開始重視并盡最大可能完善這一標準。為增加平時成績的透明度,教師在開學伊始便將平時成績的評價標準告知學生,在學期末公布每位同學的平時成績,使成績給定更加公平和透明,使學生對自己的平時成績從一無所知到完全知曉。
此外,中國海洋大學社科部“概論”課教研室還有進一步的改革考慮,即將基礎知識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豐富考試題型,改革考核形式,適當增加能力考核分值。基礎知識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理論基礎,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扎實或欠缺,能力考核會失去存在的基礎,成為空話,應轉變輕視基礎知識,將基礎知識考核等同于機械記憶的思想,因而一味地主張取消基礎知識考核,只考核能力是十分不可取的。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改革考核形式,豐富考試題型。將閉卷考試改為閉卷、開卷相結合的方式。將考核內容劃分為基礎知識考核和能力考核。根據不同的考核目的,考核分兩個階段進行。教研室以閉卷形式提前組織對基礎知識的考核;學校統一組織的期末考試以開卷形式進行能力考核。開卷考試時可適當增加材料分析題或論述題比重。為及時進行成績反饋,我們也正在醞釀建立網絡學習和反饋平臺。
三
中國海洋大學社科部“概論”課教研室通過上述改革與實踐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一)“概論”課的最終成績能夠較為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成績構成要素的變化與平時成績比重的增加,改變以往有些學生平時不學,甚至不出勤,也不參加課堂活動,但最后考試前利用一周左右時間突擊背題,也可以拿到高分的現象。評分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化,改變了教師的經驗主義做法,在大班授課情況下,平時成績的給定難免有失偏頗,同學之間彼此熟悉,互相督促,根據各自的表現互相打分,基本上能夠做到客觀公正。
(二)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概論”課成績評價體系改革過程中不僅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核,而且更加注重能力考核。能力考核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討論與社會實踐,一是考試試卷中的材料分析題。這種變化促使學生不僅要關注課本,而且要重視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熱點,并能進行認真思考。如,在改革過程中我們曾經就民生問題給出討論范圍,學生以組為單位自主命題確立討論的具體內容并完成討論。在討論中學生的選題涉及物價(房價、糧價等)、住房質量、拆遷、食品安全、醫療、就業、“三農”問題、留守兒童、教育、司法公正等十余個方面,突破了以往“一人主講”的傳統講法,探索出了訪談、主持等多種形式表達觀點,不僅用文字表達了觀點,而且插入了圖片、表格、視頻和音樂,增強了說服力和渲染力。講解的內容不僅資料豐富,而且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更包括不少學生原創的內容。每組表達完自己的觀點后,臺下的同學積極提問,實現了良性互動。這種做法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將自己所學的理論與現實相結合,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
(三)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討論以組為單位進行,分組時明確幾個原則:如主張不同專業搭配、不同性別搭配。這樣可以改變選課制班級中同學之間彼此不熟悉的情況,實現跨專業合作,建立不同專業間的交往。組長負責組織領導工作,組員分工查閱資料,再匯總。表達觀點時基本上每組都是全員參與,大家互相配合,充分體現出組內成員間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調動了教師教學與科研的積極性,提升教師素質。相對于單純授課而言,不局限于課本的教學和考試內容、多樣化的考核形式、試題設計、討論選題范圍的明確等,對教師的知識面、業務素質、組織能力、應變能力等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自覺把握和跟蹤理論發展及政策導向,關注國內外大事及青年學生的學習動態,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業務水平與能力。
中國海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課題編號:2010JY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