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高巖 楊曉龍
(泰山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兒童文學在中小學教學和幼兒園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小學的語文、美術、音樂等學科的教學內容涉及大量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據統計,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占80%;就幼兒園教育而言,在幼兒的語言、常識、計算、美術、音樂乃至游戲活動中,都涉及大量的兒童文學內容。兒童文學以其淺顯生動的內容、豐富多樣的形式、活潑明快的風格吸引著兒童,對他們身心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兒童文學在人才培養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以培養合格的中小學、幼兒園教育人才為宗旨的高師院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很多師范院校對兒童文學的重要性,以及兒童文學課程建設等問題達成共識,兒童文學的教學和研究有了很大發展,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課程及教學體系。然而,在兒童文學課程建設中,對實踐課程的重要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踐課程的開發和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縱觀當前師范院校兒童文學教學,重點還是在理論學習上,注重培養學生兒童文學理論素養和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分析能力。
(一)教材的選用和教學內容的確定。
目前通行的、使用率較高的兒童文學教材主要有:黃云生主編的《兒童文學教程》(浙江大學出版社,1996年),浦漫汀、張美妮主編的《兒童文學教程》(山東文藝出版社,2000年),方衛平、王昆健主編的《兒童文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王泉根主編的《兒童文學教程》(首都師大出版社,2008年)。這些教材普遍以兒童文學的基本理論為主,重點闡釋兒童文學的本質論、文體論、接受論等,有的教材加入了中外兒童文學的發展史及文學作品的選讀。
教材的編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教學內容的安排,多數高校形成了以論、史、文三者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兒童文學的基本理論是對其自身規律的揭示,是對兒童文學創作規律、閱讀規律的探討,對基本理論的講授,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科理論素養,因而,理論居核心地位;文學史是對兒童文學發展歷史的回顧,了解文學史,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兒童文學發展的概況及不同歷史時期的兒童文學精品,這是學科發展的脈絡;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標志著兒童文學發展的最高成就,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獨特的美學意義。這三者在兒童文學的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兒童文學學科培養目標的定位。
一般說來,兒童文學學科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文化知識底蘊、深厚的兒童文學素養、執著的探索精神和較強的科研能力的創新人才。具體來看,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兒童文學的基本原理,擴大關于兒童文學的知識面,提高兒童文學素養;掌握兒童文學常見文體的特點;培養分析和鑒賞現當代中外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初步學會創編兒歌、短小的故事和童話,等等。培養兒童文學感悟能力、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今后從事小學或幼兒園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盡管各高校普遍提出將兒童文學理論教學與兒童文學實踐、中小學及幼兒園教育教學實際結合起來,然而,更多還只是停留在表面,諸如引入幼兒園或小學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像兒歌、兒童詩、童話、故事,進行分析、印證,效果還不夠明顯。
所謂實踐課程是以獲取實踐性知識、發展實踐智慧、形成實踐能力為主旨的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并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學生已有知識的應用與實踐的課程。實踐課程強調的是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需要為核心,激發與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著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目的是想通過學生對已有知識經驗的應用和實踐來達到學習過程的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兒童文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在教學中,不能僅滿足于兒童文學理論、文學史及文學作品的學習,還應該開設適當的實踐課程。兒童文學實踐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及兒童文學素養的多個層面,以學生的專業發展為宗旨開設的,它可以拓寬學生的兒童文學視野,提高學生的兒童文學審美能力,培養發揮學生的興趣特長,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兒童文學實踐課程,一方面是培養、提高學生兒童文學領悟能力、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課程,如兒童文學欣賞、兒童文學創作、兒童文學表演等,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另一方面是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兒童文學教育實踐。
確立科學系統的兒童文學實踐課程體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多方面探討,不同的實踐課程有不同的特性。
(一)教學內容的設計。
1.兒童文學欣賞實踐
文學鑒賞是一種審美活動,兒童文學欣賞是人們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時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是由閱讀兒童文學作品引發的一種藝術思維活動和審美活動,是對兒童文學作品整體性的感受、體驗和認識。未來的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兒童文學欣賞能力,更要具有引導學生兒童文學欣賞的能力。
兒童文學欣賞課程主要講授中外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兼顧各種不同體裁的作品。因為兒童文學的創作者及其創作過程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兒童文學欣賞的重點有別于一般的文學作品的欣賞。兒童文學欣賞的重點是品味作品中獨特的“童趣”、找到作品中的“共鳴”。
2.兒童文學創作實踐
兒童文學創作是兒童文學理論學習,特別是兒童文學文體理論知識學習后必須進行的實踐活動,以兒童文學基本題材理論為指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熟悉的兒童生活場景進行的寫作實踐,包括創編兒歌、兒童詩、兒童故事、童話、寓言等。如果說兒童文學欣賞是側重于培養感悟文學美的能力和提高內在修養水平的話,那么創作實踐活動更多的是培養再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學生將來從事中小學、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與兒童密切接觸,共同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熟悉他們的生活,可以為創作積累素材。他們又有兒童生理、心理知識,是最適合創作兒童文學作品的群體,因此在理論學習和作品閱讀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兒童文學創作要求和技巧進行創作實踐,并在老師指導下領悟兒童文學創作真諦,這對發展學生的興趣,寫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兒童文學作品表演實踐。
許多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以其生動的形象、鮮明的節奏、通暢的語言、濃郁的情趣天然具有表演因素,都可以通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展現,如兒歌、童詩、散文詩的誦讀,兒童故事、童話的講述,兒童戲劇文學的舞臺演出,等等。將一定有代表性的兒童文學作品以表演的方式表現,能使兒童文學作品由平面變為立體。學生在表演過程中,不僅要充分地體會作品的情感,而且要通過自己的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表現出來,使作品的情節和形象更加鮮活。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提高閱讀欣賞水平,還能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和表演水平。在表演過程中,綜合運用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4.兒童文學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運用
教育教學實踐包括在校內開展模擬教學活動和到小學參加教育見習、實習活動,要在這些活動中滲透兒童文學意識,鞏固和體現兒童文學的學習效果。
兒童文學運用于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主要是培養兒童對兒童文學的興趣和文學素養,以及對作品的整體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對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傾聽、故事教學、兒歌教學、木偶劇、童話劇表演(包括情景表演)、幼兒圖畫書創作、兒童文學活動環境創設等,都是兒童文學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具體運用。
在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幫助學生發改編、上演課本劇,還可創編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兒歌、故事等,使教學活動富有情趣,提高教學效率。
這些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鞏固兒童文學理論,而且可以為他們從事教育工作能提供很好的基礎和經驗,增強學生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指導能力。
以上各種實踐教學活動使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互相協調、配合,能總體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學能力、實踐運用能力,并能使學生有兒童文學特長,在語言表達、寫作水平、表現能力、知識積累等方面有突出表現。
(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
實踐課程的教學要注意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實踐、合作探討、共同提高。同時應該根據不同的實踐課程,兼顧學生的興趣、特長,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教學。
如欣賞課程既可以采取教師引導欣賞作品,又可以由學生合作討論;而那些優美的兒童詩歌、兒童散文,則可以通過誦讀的方式進行欣賞,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文字、音樂、畫面結合欣賞;對于經典的童話、小說作品還可以先改編成舞臺劇,再由學生表演,將欣賞、創作、表演結合在一起,綜合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
實踐課程的評價著眼于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倡導多元的評價機制,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通過學生的參與、實踐、學習、反思,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兒童文學實踐課程建設,將兒童文學與游戲課程、語言課程、各門藝術課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課程結合在一起,對提高學生良好的兒童文學解讀能力、創造性地再現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富于想象力、創造性的從教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