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慧芳
(蘇州市滄浪區東大街小學,江蘇 蘇州 215007)
班級是學校工作的基礎組織,學校生活是在具體班級中得以體現的。班集體給學生的成長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而班主任猶如一個家庭的管家,大到學生的道德品質,小到學生的一言一行,都要關注。社會在發展,學生也與20年前、10年前甚至幾年前的學生有所不同了,這就需要班主任“與時俱進”,走近生活,走近學生。小學生的道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感悟。新課程強調體驗性學習,這就要求班主任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必須反映學生的生活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需要,研究學生的需要,以適應學生,活化班主任工作,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
既然社會在變,生活在變,班主任工作當然也要變。方式不同則態度不同,方法不同則效果也不同。凡患者求醫問藥,由于不知病情,總會顯出忐忑之態。若遇良醫,則定會適時安慰。醫生的安慰性語言,會使病人如釋重負,仿佛病痛也減輕了很多。班主任給學生以寬容和激勵,會收到好的效果。
小學高年級學生處于世界觀逐步形成時期,同時自我意識也在逐漸增強,非常在乎他人,尤其是老師對他們的看法。以往,部分班主任遇事不能解決的招數之一就是找家長,導致學生與老師對立,學生與家長隔閡,家長與老師生疏,師生之間存在隔閡的現象屢見不鮮。產生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是師生之間沒有建立有效溝通的渠道。所以,班主任在嚴格要求的同時,要淡化權威意識,寬容學生的錯誤,給學生以改正機會。班主任的改變要遵循“三不原則”:不因學生犯錯而請家長;不在家訪時告狀;不在家長會上點名批評,改善老師與學生、老師與家長的關系。只有正確運用表揚和批評,做到客觀、公正、全面、恰到好處,既賞罰分明,又以理服人,才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在班級中常有這樣一類后進生,對班級活動與班級工作熱情很高,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努力學習不夠,自覺守紀不夠,雖然班主任也能看到他們的長處,肯定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但畢竟文化課的學習與課堂教學占據了學生大部分時間,因此這部分學生學習上的惰性與紀律上的散漫暴露的機會,要遠遠多于他們參加集體活動、關心集體的表現機會。角色轉換是針對一些學業不良的學生的內部動機激發策略。角色理論認為,不良學生在教師、同學眼里往往是“棄兒”,在班集體中不受歡迎,處于被忽視的地位。這種角色深深傷害了他們的自尊自信,從而使他們對班主任反感。運用角色轉換可以改變所謂不良學生的低動機、低期望。班主任可以讓他們擔任小組長、課代表之類的職務,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激發他們的上進心。
道德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中國經濟飛速前進的新的歷史背景之下,社會問題凸顯,這是我國社會體制轉變過程中,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社會伴生現象。學生由于價值觀、道德觀不成熟,面對社會問題,可能無所適從。基于問題的出現,班主任要走近生活,引導學生審視傳統的道德,賦予道德新的內涵,為學生呈現真實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并以此作為學生摸索和探究的出發點,使工作更貼近現實,發展學生的道德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會是多彩的、發展變化的,生活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因此,學生的生活必然千差萬別。基于問題的探究,應圍繞既有社會意義又對學生個人有意義的問題來組織。多年來,班主任工作手法單一,說教色彩濃厚,要求學生學習各種類型的道德范例,這要求本身沒有錯,但遇事“一刀切”,忽視了對學生人性的尊重。鐵人王進喜、解放軍戰士雷鋒、志愿軍戰士邱少云……他們的事跡很感人,品德很高尚,榜樣的力量激勵了幾代人。可今天的孩子對這些有多少感性的了解?所以,一味地要求學生學習這類英雄人物,“距離”有點遙遠。隨著社會的多元發展,學生對榜樣的選擇也由被動變為了主動:國家領導人、作家、父母、影視明星、體壇名將、好朋友……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學生的偶像。因此,榜樣的概念應生活化些:要引導學生以生活為本,讓榜樣生活化,讓榜樣的精神滲透到實際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做有道德的社會人。
幾千年來,助人為樂一直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美德。曾幾何時,扶起被撞老人的好心者被污為肇事者;救起落水者而自己卻失去生命的見義勇為英雄,由于得不到被救者的作證而含“怨”、含“恨”九泉……這一幕幕,拷問著現代社會每個人的良知,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也讓學生不知所措。班主任應擔負起現代道德觀念的生成責任,擔負起培養現代道德素質的崇高使命。在現代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班主任既要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明白人與人之間要互幫互助,要有做好事的意識,又要告訴學生,做好事過程中,每個環節并不是都能預知的;任何問題的解決可能包含多種方法,每種方法各有利弊;有時,還可能包含多重標準的運用。與此同時,還要告訴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潛在某種危險,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并且通過真實情境或模擬情境體驗,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使他們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
小學生生性好動,形象思維較強,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盡可能折射學生豐富的生活世界,釋放他們好動、愛表現的天性,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及生活實際,在晨會課、班隊課、品德課等時間,創設生活情境,突破班主任工作及學校教育的局限,與學校其他學科、其他活動,甚至與校外活動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體驗生活。
課程向生活開放,幫助學生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的整體認識。班主任帶學生開展的活動形式不限,有參觀、訪問、志愿者服務……這些在班主任帶領下開展的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選擇活動內容,自主設計活動方案,自主尋找合作伙伴,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
在活動性課程中,改變以往單純說教、知識性傳授的模式,把學習過程當成學生不斷探索、不斷表達個人見解的活動歷程。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客觀事物的最基本、最原始、最直接的信息,從而得到可貴的直接經驗。
陶行知先生說: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環境當中的一個人,學校的任務就在于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密切地聯系起來。他創立的“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理論,至今對班主任工作仍起著指導作用。班主任工作所要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到實踐中去試一試,自己會怎么做,這樣做的結果怎樣,人們會有什么樣的評價……從而在生活實踐中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學生的思想意識、內心世界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時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最佳良機,自我成長的最好鍛煉機會。
班主任工作是最具創造性、最富挑戰性的。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務不是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而是要走進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實際,關注學生的需求,選擇和運用最適合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發生作用的時間段對學生進行教育。實踐證明,處于改革發展浪潮中的孩子們不是可以隨意涂畫的白紙,也不是能夠任意灌輸的容器,他們是視野開闊、思維敏捷、個性鮮明的新生代。有經驗的班主任知道,要讓今天的學生心服口服地接受你講的道理,還真得下一番工夫、花一點心思。因此,課堂教學要講究方法,班主任工作同樣如此。好的方法,不僅能體現班主任的教學機智和素質,更能凸顯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所以,走近學生,充分發掘學生的生活事件,喚起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傾聽學生的心聲,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生活,用腦去思考生活,用愛去體會人生,讓他們在多元的社會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無疑是班主任努力的方向。
[1]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2]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