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惠芬
(吳江市中學,江蘇 吳江 21520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對于課程標準的這段話,我的體會就是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情境教學法的研究和運用應該是對這一理念的很好詮釋。情境教學法是二戰后歐洲出現的一種視聽法,所謂情境教學法(也叫視聽法),就是指通過多媒體運用、實物演示、角色扮演、實驗操作等多種手段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將認知與情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教與學巧妙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改變學生單純被動接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我國情境教學法的研究始于李吉林老師,近年來情境教學法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如主題情境教學和問題情境教學多為一線教師采用,但形式離不開內容,情境教學的關鍵在“情”,此“情”一是情感,即要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是核心;二是情境,即要為授課內容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主動性,這是基本要求。常聽英語老師說:“在國內學三年英語,不如到國外去學三個月。”其實就是創設接近生活的語言情境,能讓學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如何才能有“情”,我的體會如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良好的藝術修養,引導他們樹立向真、向善、向美的思想品德,已成為高中語文教學一個重要內容。”情感是形成興趣的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語文老師才是盡職的。然而一直以來在語文教學中“重知識,輕情感”的傾向比較突出,把學生當做知識的容器。簡單地認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學生的全部,情感世界被置于一個微小的角落。我們時常看到學生的這種扭曲的情感:學生的作文中千篇一律是扶老奶奶過馬路,到敬老院做好事,等等。
創設教學情境要“激”情,但不是公式化地“濫情”,更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能引起學生精神活躍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新鮮的情境中,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
如在賞析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創設如下情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我國歷史上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對月抒懷,不僅飽含著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更有發奮有為、為國出力之意。那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我們還會想哪些與月相關的詩句呢?作者分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呢?“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感受到了古人在月之中傾注的愛恨情愁,引起了自身的強烈共鳴。我這樣的設計,極大程度地刺激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進入課文的學習。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所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創設情境的途徑和方式因人因教材而異,但實踐證明與其憑空想象、牽強附會,不如就近取材,科學文化知識本來自于生活,就近取材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效果更為顯著。我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個。
1.挖掘教材內涵創設情境。中學教學離不開教材這個“本”,新課標教材突出對學生的興趣培養,教材本身即蘊含著豐富的情境內容,教材緊密結合中學生好奇、好動、思辨等特點編排和設計教材的內容與形式,所以在設計情境時不妨就地就近取材,一方面,對教材進行更有深度的解剖,教師能得到發展。另一方面,學生能掌握解剖教材的技能,獲得“漁”。因而充分挖掘教材內涵創設情境,輔之以直觀教具,可以激發學生樂學情趣和求知欲望。
2.利用鄉土材料創設情境。鄉土材料是發生在本鄉本地的實例,可以是本地人文自然景觀,名人名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學生看得見、摸得到,易于主動接受這樣的材料,同時,就學生的思維品質來看,中學生更善于形象化思維和開放性思維。因此,依照學生的心理特征、思維特點和中學語文新課程理念及課程標準要求,對本鄉本地社會發展情況,以及歷史的沉淀進行必要篩選,其實就是一種從具體到抽象的學習過程,學生在這樣一種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能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利用鄉土材料創設情境,容易營造輕松愉快、教學相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由“苦學”、“死學”轉為“樂學”、“活學”。
3.利用學生的分歧創設情境。中學生能思善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自發或受老師啟發對某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見相左時激烈地爭討在所難免。用此法時教師可以事先確定一個主題,組織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定向式討論;也可以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以辯論會的形式進行針鋒相對的討論,等等。學生往往熱情高漲,你一言,我一語,爭得面紅耳赤。此時教師在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同時,以學生的意見分歧創設情境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引導他們從正、反兩方面冷靜地進行思考,鍛煉思維敏捷能力,從不同觀點的沖突中領悟所學知識的內涵。
4.模擬生活、回歸生活,創設教學情境。中學語文教材有其特殊性,很多內容是對生活的提煉,有近現代生活,也有古代生活,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采用模擬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通過設計一些真實的情境,把現實生活通過課堂教學展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或者來一次穿越,回到古代當一回文人雅士。生活亦情境,情境亦生活,激發興趣和主動性。
我認為,情境教學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陶冶功能。情境教學能夠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給人的思想意識予以有益或良好的影響,它剔除情感因素中的消極頹廢的因素,保留積極向上的成分。二是啟迪功能。這是認知和能力培養層面上的,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啟迪,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采用情境教學法時,“情”是自然、貼切的,是情到深處、情不自禁的,這樣的課堂才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