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張琴
(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江蘇 通州 226300)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來源于生活,并必須服務于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針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存在著照本宣科、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現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 (實驗)》指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顯示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必須打破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界限,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構建“生活化課堂”,使學生在與生活的溝通中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進而獲得個體的自由和發展。
文本知識是前人從客觀實際中概括出來的抽象概念、原理、觀點等,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遙遠,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讓課堂回歸生活,就是利用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體驗,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學生依托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領悟和感知文本知識,以促進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我們在推進課堂生活化的過程中,必須選取學生所熟知的,與學生在時間、空間、心理上都是“零距離”或“近距離”的生活材料作背景,讓學生的生活體驗成為理解文本的平臺和支點,使學生憑借一定的生活體驗溝通、感應文本知識,并產生共鳴的效果。因為學生只有經歷這種大眾化、普通化的日常生活,才能獲得更多、更深刻的生活體驗,從而有利于學生將現實生活與文本有機結合,使所選擇的材料發揮更大的作用,使“生活化”的價值得到最大的體現。
高中學生由于受生活環境、家庭條件、興趣愛好、目標追求等因素的影響,對社會現實問題有著自己關注的熱點,如高考招生制度、勞動就業形式、人才管理體制改革、社會治安形勢等。同時,出于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心,也會對國家政治經濟生活和國際關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構建“生活化”課堂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社會生活現實,對學生的興奮點進行分析引領。
新課程標準把學習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它要求師生之間通過交流與溝通分享彼此的經驗和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因此,從本質來看,課堂教學意味著師生之間的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對話。然而,在傳統的政治課教學中,師生之間實質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由于教師“權威”的過分強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低下。因此,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的首要前提是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政治課教學的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指導學生的精神生活。即在課堂教學中發揚民主,減少“身份角色”,不以勢壓人,不以壓代教,珍視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形成“傾聽與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師生共同追求真理,去除迷霧。
“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被點燃的火把”。現代生活教育理論認為,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實踐。所以教學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育應服務于生活,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生活,體驗生活的快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創造性,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立足生活,制定出具體的、層次不同的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目標要講“近、小、實”,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倡導學生大膽實踐,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鞏固新知識。例如,在設計經濟常識《股票、債券和保險》一課的教學目標時,聯系生活實際,創造性地為自己的家庭編制投資計劃表等寫入教學目標,這既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又有利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新的課程觀認為,教材內容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課程不僅是知識,而且是經驗、活動;不僅是文本課程,而且是體驗課程,更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求知識的過程;是教材、教師、學生、環境四因素的整合。一個有意義的教學過程,除了具有學習客觀知識的特點之外,還應該成為廣大師生運用課程資源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生活過程。只有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應以學生的生活為立足點,將真實生活中的“活”水引入課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如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音樂、小品等多種形式,把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迅速地吸引到課堂教學之中,引發學生的好奇和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內在的學習興趣。比如,講到經濟生活,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早中晚菜市場商品價格的變動,從而揭示價值規律;也可直接從學校門口的小攤小販講到個體經濟的存在形式……學習生活與哲學,教師可引導學生辨析平時所熟知的民諺和寓言,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田忌賽馬”“刻舟求劍”“揠苗助長”等,以此來闡釋哲學的真諦……講述政治生活時,可聯系的社會熱點更多:“2010年世博”“神舟7號”“新農村建設”等。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知識、能力實際和社會實際,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走出課堂后自覺運用理論知識去關注周圍的人與社會。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一般局限于書本和教室,教學空間單一、封閉,教學時間固定,隨著教學的生活化,就必須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間。政治課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廣闊的社會背景為學生提供了一片學習思想政治的天空,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實現。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知識、思考生活的需要,根據時間、環境等客觀條件,靈活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可以布置課外實踐性作業,指導學生結合某個知識點開展觀察生活、收集材料等實踐性作業;可以在學習一個單元的內容后組織開展專題性的實踐活動,結合本單元的知識點圍繞某個問題開展社會調查與問題探究相結合的實踐活動,把政治課置于社會生活中,為學生打開一扇扇了解社會的窗戶,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時時有思想政治。
生活化課堂就需要有生活化的評價標準。學習和內化新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在課程評價中,不妨將學生小論文、小調查、課堂討論等也納入新的評價體系。例如,在講授“影響價格的因素”前,可以預先布置一項調查作業:分小組調查家庭周邊菜市場的主要商品價格,并通過電視、家長、報刊、網絡等途徑整理近期肉類和蔬菜價格大幅上漲的原因,撰寫成小論文,在班級辟出一角進行成果展示交流。最終學生的成果將成為學生學分的重要組成。通過這種靈活多樣的生活化作業,既可以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夠進一步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言以蔽之,只有引入生活的“活”水,課堂之“渠”方能清澈活泛,才能使政治課教學熠熠生輝,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