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德
(武威第十二中學,甘肅 武威 733000)
在歷史學科教學中運用問題式教學法,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和設置教學玄機,借助問題的展示和對學生的質疑問難,形成教學過程的雙向互動和交流,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比較、概括等方式,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師生、生生之間展開研討和交流,最終解決問題;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積極地、生動活潑地思維和學習。
問題式教學法的實質是一種現代啟發式教學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大膽嘗試、學會質疑、學會探究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既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生不但處于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處于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互動的過程。
問題式教學法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直接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思考、感悟、討論,然后進行指導和釋疑;二是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發現并生成疑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兩種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具體采用哪種形式要視教學內容與要求和教學情境而定。
歷史問題教學的基本方法,就是通過問題的展示與討論,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創新性和批判性,提升學習過程中認識、感悟、理解并掌握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
首先,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教師通過對問題的展示,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積極、自覺的思維,恰當調節教學節奏,活躍教學氣氛,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其中的教學關鍵是“恰當”,這是問題教學設計的教育學依據。
其次,強調教師引路入境、激疑促思的“誘發意識”。要關注學生無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頓疑。問題式教學就是激發學習動機,啟迪求知欲望,點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見的重要教學手段。這是問題教學設計的心理學依據。
再次,明確歷史問題層次性和相機誘導的遞進意識。第一個層次是基礎知識的掌握,形成歷史基本概念,進而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第二個層次是基礎知識的運用,也就是訓練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立場分析評價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和闡述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第三個層次是歷史思維能力的擴張,要引導學生在集中求同思維上進行發散求異思維,從單向靜態認識向動態歷史時空結構體系進行思維渡越,從歷史的哲學思考層面,如人與自然的關系、意識與物質的關系、人的自身發展等方面進行理性思考。這是歷史問題設計的歷史哲學依據。
最后,問題式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歷史學課的濃厚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有助于學生分析、概括、表達等諸方面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創新思維的形成;有助于學生追求真理、尊重他人、積極競爭、互助合作等優秀個人品格的形成;有助于真正體現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讓學生生疑、思疑、解疑,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這是問題式教學法的優點和現實意義。
歷史課教學中問題式教學法就是將問題作為發展智力的突破口,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能力。歷史學習思維能力包括深層思維、靈活思維、創新思維等方面。
歷史學習的深層思維是指能夠在對歷史想象分析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其中隱含的人類社會變遷與發展的本質特征、規律和趨勢,做到“以史為鑒”,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深層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通過提供新史料、創設新情境等方法,為學生進行抽象、概括思維訓練創造條件。
歷史學習的靈活思維是指在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分析中,靈活運用相關的知識,變換思維角度,對材料進行再發掘以尋求解決問題的線索。為此,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注意設問角度的多維性、問題結論的多元性、解決方案的多重性,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個方面發散。
歷史學習的創新思維是指借助聯想和直覺對未知部分進行自主創新,提出全新的創造性思維方案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非邏輯化的思維。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設計,對歷史現象進行順向、逆向、橫向、縱向的聯想,然后根據內在的依存關系加以綜合,總結出事物發展的原因和規律。
問題的設置方式盡管是多種多樣的,但都必須遵循三條基本原則。
1.必須有新穎的和未知的東西。這是問題的難度標志。要使問題具有新穎性,就不能簡單地根據答案直接提問,必須換個角度,換個方法,才能設計出新穎的問題。在問題式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對未知東西的探索,使學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學中獲得更概括的知識。
2.能夠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和需要。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要適合于學生的知識和智力水平。問題的設置不是越難越好,應當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能力水平,使之既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既能啟發學生、培養學生能力,又充分顧及學生實際水平。
問題式教學法的根本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歷史問題教學方法同樣如此。教師在對問題設計時,必須同時考慮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一是指導學生啟動思維,獨立自主地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這一過程是設疑—思辨—釋疑的過程;二是指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是質疑—討論—解惑的過程。
指導學生啟動思維,解答教師設計的問題關鍵是引導學生從分析問題的條件入手,明確思考的途徑和方向。除了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外,學生還應該學會提出問題。教師不僅要善于設計問題,而且要善于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問題設計,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向教師提問比教師提問學生更有意義,對學生思維的發展更有促進作用。學生是否學會提出問題,是他們是否學會學習的重要標志。為此,教師在進行問題教學過程中,既要設計好問題,又要引導學生發問。要結合學生討論、發問,重視學生的問題和保護學生的發問積極性。在問題教學中,引導學生發問是講、練、思的結合,是教學方法與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機結合。
在歷史教學中,要使提問真正收到滿意的效果,提問不僅要做到具有啟發性、科學性、針對性和面向全體性,而且要注意“五度”。
歷史教材的內容都較為紛繁復雜。問題式教學法不是要將所有的知識點都設計成問題,結果主次不分,一堂課下來,大多問題只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領會。提問要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力戒面面俱到。
一般說來,教師不要向學生提那些不假思索就可回答或書上有暗示性答案的問題,但是不要設計一些過于繁難和深刻的問題,甚至偏題、怪題。課堂提問應做到難易適度,這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深刻地、透徹地理解問題,深刻地領會教材中所反映的實質性的東西。
“教無定法”。課堂提問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可在學生注意力容易集中處,在新鮮點上,適當地變換提問的角度,多角度、多層面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課堂提問應當適時而問,而不要一堂課一直問個不休,注意提問的密度與節奏,緊扣教材重點難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問力求做到少而精。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而且要注意問題之間的間隔。每個問題提出之后,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思考、討論。
課堂提問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盡量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在淺易的問題回答上找到“成功感”,從而激發學習探討的興趣,而且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對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一組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小問題,層層推進,最終得到圓滿解決。這樣做能照顧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積極討論,積極作答,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1.問題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解決問題,或者說是為了引出更深層次的問題,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不能只注重教材,更要注重學生的水平,找到以學生基礎為切入點的提問起點,把問題從學生的知識層面上展開,然后深化,進而升華。
2.問題的設置要由淺入深,能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深化對知識的認識。
3.問題設置要有針對性,每一個問題都要有針對的知識點,不提泛泛的問題。
4.問題的設置要有層次性,先設置幾個簡單的幾乎是一目了然的問題,再設置幾個開放的、思維要求比較高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思維能力。
5.問題的設置要有明確的答案,切忌模棱兩可,沒有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