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云
(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縱觀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就在于緊密貼近社會經濟建設,以就業為導向,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而,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融為一體、生產與教學緊密結合,就成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最基本的方式。
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高專發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職業院校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積極推行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同時也是高職院校增強自身辦學活力,主動適應市場的需要。
多年來,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始終依托地方經濟發展,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突出技術教育”的方向,積極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互助、實訓就業相關聯,崗位就業零距離”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開設、教學方式方法上,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重實踐、重能力、重適應”。學院成立經貿職業教育集團,積極加強與企業的聯系,找準學院與企業合作的結合點,努力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
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通過生產、教學、科研緊密結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教育模式,其實質是以就業為導向,以用人單位和素質為核心,利用學院和企業共同的教育資源,實驗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仿真的工作環境和科研開發等有機結合。
我們對于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和探索,基于學院的辦學理念和對國內外產學研結合經驗的學習及本院的辦學基礎。
我院在長期的辦學中形成了“一個堅持、兩個滿足、三個結合、四個為本”的辦學理念。“一個堅持”,即高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旗幟,堅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方向,堅定不移地抓改革創新,促建設發展;“兩個滿足”,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高職教育多樣化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求知、求技、求職等多方面的需要,讓每一個有志于學的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保障學生充分就業;“三個結合”,即實現教育與生產相結合,教育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四個為本”,即學院以人為本,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人才培養以能力為本。在此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學院將探索具有高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放在首位,在學院總體發展規劃、教學基本建設、師資配備、專業設置與發展等重大問題上,都將實現產學研相結合、培養真正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作為基本出發點,使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具備高職教育特色。
縱觀國內外產學研合作教育,其具體形式很多,其中“產”的實現既有以企業實際工作為主的,又有以學院自辦產業為依托的。我院在學習、借鑒國內外產學研合作教育先進模式的基礎上,對本院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將產學研結合的著眼點放在校內教學實踐、實訓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的有機結合上,力圖尋找一種能夠充分利用學院內部教育資源和企業教育資源的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這個模式的特點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以校內校外實訓、實習基地為依托,以企業化方式運作的仿真實訓、實習為基礎。
為加強院校和企業的聯系與協作,發揮校企優勢,創新經貿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經貿職業教育質量,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泉州現代工貿港口城市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經貿人才,2010年1月,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由泉州職業院校、相關骨干企業、行業等單位組成的泉州經貿職業教育集團。
泉州經貿職業教育集團以“共享、互補、合作、共贏”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通過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現集團在人才、智力、技術、設備等方面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發揮群體優勢、組合效應和規模效應,打造泉州經貿職業教育品牌,提升經貿職業教育的綜合實力,在聯合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經貿人才、開展企業員工培訓和實用技術的應用推廣等方面更好地為泉州經貿發展服務,并實現成員之間的互惠共贏與和諧發展。
產學研結合的含義包含各個方面,其中產學結合是重點,研是發展、是提高。通過產學結合,學院可密切加強與企業、社會、政府之間的聯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源,為學院培養人才提供服務。在多年的辦學中,學院分別成立了以企業專家為主體,由高校教授、政府成員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就業指導委員會。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就業等各個方面工作均有企業的人員參與,努力使學院培養的人才符合企業實際需要,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
企業參與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的討論與制定,是目前各院校中產學結合的最成功例子。來自企業、高校、政府的專家會從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從就業的角度,從專業技術發展的方向,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實踐基地建設等各個方面向學院提出有益的、寶貴的建議,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更科學、合理,切實體現我院“專業知識扎實、技術能力突出、綜合素質優良”的人才培養要求。
泉州是全國的制衣、制鞋、樹脂、包裝制造中心,學院先后開設市場營銷、商務英語、服裝設計、會計、國際商務等專業,與行業對接。實踐證明,無論招生,還是就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學院地處泉州高科技園和汽車營銷城,學院通過廣泛征求高科技園管委會領導和企業家的意見,適時開設電子應用技術專業,并將原有市場營銷專業進行改造為市場營銷(汽車方面)。
建設高質量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是高職人才培養的基本保證,是高職院校辦出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多年的辦學,學院十分重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穩定,每個專業都有穩定足夠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加強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完善與建設,努力建立“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三項技能、三項能力訓練”有機結合的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基地建設成為一個集對內以學生實踐教學訓練為主,對外開展技術培訓、科研開發、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實踐教學基地,成為學院對社會、對企業服務的一個窗口。
1.校內仿真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學院不斷加大對實踐教學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教學條件。建立虛擬實驗室、計算機仿真實驗室,物流、服裝設計研發中心、電子應用技術、會計電算化等實驗室,各教學實驗實訓中心都是按照企業實際設計和布置的,注重仿真、模擬的效果,并且在實訓期間全部按照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進行運作,應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能夠體驗企業工作環境,培養企業意識。
2.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合作緊密、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工作,也是學院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目標之一。根據“互惠互利”原則,學院一方面利用長期與企業聯合辦學、合作培訓及輸送人才所建立起來的協作關系,另一方面通過各專業指導委員會專家,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對愿意為學院長期提供學生實習條件且具有較強行業特色的企業,通過談判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成為學院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實習與參觀,較好地保證了我院學生生產、經營實習、畢業實習與畢業實踐等實踐環節的順利實施。例如,學院先后與鳳竹、恒安、九牧王、七匹狼、安踏等知名企業共建校外實踐、實習基地。
3.對內實施“雙證或多證書”教育。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技能的培養、雙證書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教學訓練條件,學院鼓勵學生參加多種與本專業技能有關的職業資格培訓與考證,從而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了我院高職教育的“雙證或多證制”教育模式,同時也為專項技能訓練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對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學院一貫重視對社會、企業的開放教育培訓,將對外開展教育培訓作為產學研結合辦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利用院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各類教學培訓資源,面向社會開展培訓業務,如計算機等級考試,英語等級考試,會計電算化和會計法規考試,網絡教育,擴大學院在社會上的影響,受到了企業與社會的歡迎。
對高職院校來講,研不是搞原始創新,而主要指對企業開展以技術創新與技術服務為主的科研活動。通過研,對外開展應用技術服務,提供應用技術培訓,對內開展高新技術實訓設備開發;通過研,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可更好地取得企業信任與支持;通過研,又可促進教師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學院實訓基地建設水平的提高,為學生實踐技能培養提供更多的空間、更新的內容。
學院的科研和技術開發工作,在研究項目的開發和推廣的過程中,都吸納了專業教師和大批學生直接參與研究工作,主動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培養服務。
作為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宗旨的高等職業教育,貼近市場、貼近企業是辦出特色的關鍵所在。為此,我院一直把市場導向、企業需求和崗位職業能力作為制訂人才培養計劃的依據。因此,學院培養的學生專業基礎知識較為扎實,實際動手能力較強,在企業實習時就能頂崗工作,深受企業歡迎,學院在市場上站住了腳。
學院積極與省勞動廳聯系,取得支持,成立了職業技能鑒定站,為學院人才培養方案注入了新的教學內容和活力。又與鯉城區區委、區政府聯合舉辦了首屆政、校、企聯誼會,主題是政府搭臺、校企聯姻。參加的企業有100多家。企業與學院專業對應的系(部)簽訂了“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按照企業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實行“訂單式”培養。
學院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合作,通過“工學交替”的方式分別在學校和企業工作。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化,學生就業有了充分的保障。
產學研結合辦學,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今后10年,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是提高質量。要通過改革,使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有新的提高,辦學體制機制上有新的突破,結構布局更加合理,社會服務能力日益增強,實現內涵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對高職院校來講,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艱巨任務,我們要端正思想,轉變觀念,不斷探索、實踐和完善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學研結合內涵,不斷提高高職人才的培養質量。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3]溫家寶總理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0.7.
[4]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實施意見.
[5]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等部門關于高等職業教育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改革與建設工程意見的通知(閩政辦[2008]5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