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仙居縣實驗小學,浙江 仙居 317300)
新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具有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的基本特點。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不能局限在課堂、課本中,我認為應該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運用民主的、開放的教學方式,拓寬學習內容、形式和渠道,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著眼于人的發展,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人們往往把課程窄化為“學科”,窄化為“教材”,甚至“教科書”,那么課程資源也無非是一些書面的材料。對于教師來說,它就是一些教學參考、教學輔助材料;對于學生而言,它就是一些學習輔導資料、習題集、習作選等。這就使得課程資源結構單一,不能實現人力、物力、環境等因素的整體資源優勢。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狹隘視野,廣開思路,因地制宜,讓課程資源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素材和條件,更好地實現教育目的。專家認為,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傳統教學相比,課程資源是豐富、大量,具有開放性的。它具有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活動,激發興趣,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這是傳統教學所無法替代的。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富有特色的本地區、本學校、本班級的課程,或按照實際情況,拓展教材,靈活地變動或生成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主題內容。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范例,把握其設計意圖,開發課程資源。葉圣陶曾說: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吃透編者的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主陣地作用。如,在學習《品德與社會》第八冊第二單元第四課“家鄉的變化”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去找一些有關家鄉以前和現在不同時期照片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上根據學情,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家鄉的變化。這樣,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能進一步地激發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教師是學生最大的資源,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而且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還能為學生創造探索學習的環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看到上海有位名教師,她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教學理念:讓懶惰的老師培養聰明的學生。乍一聽你可能覺得她是不是說錯了,細細一品味還真有道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習的過程還需要學生自己去摸索、去探究,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真正掌握科學的、自主的、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事實證明學生對世界的認知能力、感受能力、表達能力不同于成年人的思維,教師要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結合兒童的生活實際,引發他們探索的欲望,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3.千千萬萬戶家庭就有千千萬萬種資源。首先,每個家庭的成員在文化、職業、背景等方面有著各自的特點,假如班上有40名學生,以三口之家來計算,這就擁有了“40×3=120”種資源。
其次,家長是監督孩子養成行為習慣的中堅力量。在很多涉及行為習慣的課上,很多老師都將要求小朋友做到的幾條采用列表的方式,讓小朋友自評、家長評。家長能否認真履行職責,就直接關系到孩子能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由此可見,要想讓每一個家庭成為一種課程資源,教師就必須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家長,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丑陋還是俊美,取得他們對教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這種課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4.地域文化之中蘊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經濟、文化等都存在著很大差異。比如教學《品德與社會》第八冊中的“民風民俗”一課,對于仙居的風俗,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熱情。我始終認為選擇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學生才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探索。而老師的“教”一定要通過作用于學生的活動來對其產生影響,讓“學”成為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離開了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環境,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5.重視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信息化課程資源是指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利用的各種信息資料。這些資料主要來自于圖書、報刊、音像資料、電視、廣播、網絡等。
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我們在使用現有資源的同時,還能不斷地發現、利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資源,并創造新的資源。
本課程一直遵循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以兒童的生活為邏輯,以他們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同時,本課程還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不論是課程內容,還是課堂教學,都得到了空前的開放。而這些呈現的形態主要是安排一些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兒童的活動的指導者;兒童則是更多地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來學習生活,感悟生活。
根據兒童好新奇、專注時間短的特點,我們可以設計豐富的活動形式,形式越活潑越多樣越能體現活動課的特點和吸引力。活動是教育的載體,是連接學校與社會、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和橋梁。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采用多種活動形式,如故事、展覽、競賽、表演、演講、辯論、游戲、參觀訪問、調查,小制作、小實驗、小發明、小創造,等等,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的舞臺,深化生活體驗,提高思想認識,進而學得輕松愉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手段日益多樣化、現代化,教師必須掌握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更多地運用多媒體和網絡,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增強教育教學實效。但是由于學校辦學條件不同,我們在倡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同時,絕不是簡單地否定和拋棄傳統的手段,而更需要調動教師的教學智慧,堅持從實際出發,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特別是現成的教具、簡單的辦法,以多維的教學視角去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
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促使學生進一步地學習和提高。品德與生活課程提出,教育的活動內容來源于兒童生活,又高于他們的生活。我們除了要讓兒童獲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經驗和真切體驗以外,還要引導兒童在體驗中提高認識,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從而得到持續和穩定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育的結束,也不意味著兒童認識的終結。我們同樣應該引導兒童對自己參與活動的情況進行自評、互評等,從而作出正確、民主的評價,甚至讓家長也參與進來,一起評價。評價時,可以運用以下方法:觀察、訪談、問卷、成長資料袋評價和兒童作品分析,等等。
總之,衡量品德課教學模式優劣的標準不是唯一的,但是教師運用開放的教學思想,以自己的人格和智慧引導學生從束縛、禁錮、依附、定勢中走出來,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漫游,學會在真實的世界里生存發展,喚醒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激發出學生心底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需求,啟迪學生對問題的自發質疑和求知欲望,使整個課堂到處是思想的碰撞、心靈的交融和彼此的理解和接受,這雖然不是理想課堂教學模式的全部,但是一個重要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