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漢章
(漳浦縣第三中學,福建 漳浦 363213)
課程模式和課程結構的多樣化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在課程模式多樣化和課程結構優化中,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逐漸引起教育界的重視。充分利用有利條件,開發與利用地方課程資源,有效地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已成為廣大教師與課程改革的組織者和研究者必須面對的共同任務。
課程資源是指滿足課程活動所需要的思想、知識、人力、物力等,它是與課程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有密切聯系的課程外部系統,一般按三級管理分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個層面。地方課程資源是指國家內部的各地方具有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組織等方面的獨特資源。就歷史學科來說,鄉土教材、歷史文物、遺址和遺跡等,都屬于歷史地方課程資源。地方課程資源蘊涵著豐富的歷史內容,這些正是課程實施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凡是教育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其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程度一般也比較高。在我國的課程體系中,由于長期以來受狹隘課程資源觀的影響,歷史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一直沒有成為歷史教育界的共識??v觀二十世紀的百年歷史教育史,從民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先后頒布了三十幾個中小學《歷史課程標準》或中小學《歷史教學大綱》,雖然其中有不少版本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或多或少涉及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但就總體而言,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始終沒有真正落實,長期受到淡化或忽視。直到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實施建議”部分首次明確提出了歷史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歷史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才逐漸引起教育界的重視。
開發與利用歷史地方課程資源,對于實施歷史新課程和深化歷史教學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中學歷史不好教,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這是一個沉悶而又沉重的話題。為了扭轉這種尷尬的局面,不知有多少歷史教師進行了艱辛的嘗試和努力,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隨著課程改革帷幕的拉開和課程資源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除了教法滯后、考試評價制約等諸多因素外,應該說,僵化的課程資源觀導致歷史課程資源極其單調乏味——這正是學生對歷史學科 “不感冒”的根源。試想,幾本歷史教科書和少得可憐的歷史掛圖,怎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怎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歷史地方課程資源具有形象具體、生動活潑、內容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和學生親自參與等特點,這些不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極佳抓手嗎?毋庸置疑,將地方課程資源引入歷史教學,必將大大豐富歷史課程的內容和情趣,必將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學生的主體意識,是指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自覺的、能動的自我意識,即學生對自己作為學習活動全過程的主體(主體地位、主體價值、主體能力等)的一種自覺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起點和依據。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它需要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過程,需要學生盡情地探究,學會廣泛搜集和利用有用的課程資源,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做主動的探索者與老師一起親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教學過程,不再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觀摩。這樣的活動過程對于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大有裨益的。
人文精神是指人類有史以來不斷形成、積淀、豐富的精神文化的總和,它主要表現為積極的價值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情感和良好的思維品質,表現為對社會文化、道德中一切積極、健康、進步的精神因素的體現和追求。人文精神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任務和內容。開發與利用歷史地方課程資源,有利于引導學生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鄉土和社區問題加以研究,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區發展的聯系,使學生了解社區、接觸社會、關注社會、關心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適應地方或社區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
課程資源雖然是這次課程改革提出的新概念,但對于廣大的教師來說還較為陌生。我認為,當前,開發與利用歷史地方課程資源是有其可行性的。
與過去相比,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個重大變革是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增強了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2001年7月,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它明確規定:“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边@一規定以法規的形式保障了學校教師在課程方面的權力。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我國課改實驗區和發達國家在開發利用地方課程資源方面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鑒的資料。同時,地方課程資源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日常生活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教材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潛在材質和現實內容。另外,各地近年來普遍重視鄉土歷史教材的編寫,地方史志的修纂,老革命回憶錄的整理,牒譜的收集,以及歷史文物、歷史遺址遺跡的保護與管理,等等,其中有不少內容可供選用。
(三)教師能力水平提高的可行性。
教師既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又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他們是決定教學是否可行的核心因素。因此,只有教師得到良好的發展,才可能實現對課程資源更有效的開發與利用。在目前的情況下,師資問題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加以解決:第一,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組織教師進行系統培訓,提高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義的認識,及時向教師介紹課程資源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時推廣課改實驗區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總結出的好經驗;第二,盡可能地構建教師發展的網絡組織,拓寬教師困難解決的渠道,例如以市(縣)或區為單位建立教師學科專業組織或建立專門的網站,為更大范圍內的教師交流提供一個空間與舞臺;第三,采取各種措施鼓勵教師自我學習、自我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課程意識和課程能力。
開發與利用地方課程資源,是保證課程實施、目標實現的基本條件之一,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一個亮點,因此,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地方課程資源,對于實施新課程和深化中學歷史教學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教育報,2001-7-27.第2版.
[2]鐘啟泉,張華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
[3]朱煜.歷史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課程·教材·教法,2002.9.
[4]范兆雄.課程資源的層面與開發.教育評論,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