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偉
(玉環縣坎門中學,浙江 玉環 317602)
進入21世紀,人類加快了向現代社會邁進的步伐,科學技術、文化思想日新月異,國際間的交流不斷加強,競爭日趨激烈。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從根本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高低,而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有賴于基礎教育的持續發展。基礎教育改革已成為世界潮流。根據教育改革要求制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談到歷史課程內容的選擇時指出:“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這正體現了新課改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為落實新課改的理念,《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實施意見》提出學生學習要達到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我想興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方面,地方史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本著這樣的想法,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進行了一些嘗試,逐漸形成了將地方史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來開展歷史教學的新思路。
為了解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地方史運用的情況,我借助《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維普(鏡像站)》、《萬方數據》、《獨秀學術搜索》、《Google學術搜索》等中文數據庫檢索了2010—2011年發表的有關高中歷史教學的論文,其研究對象多為新課程下歷史課堂的構建、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及對于教學的反思,等等。從檢索的情況來看,以“地方史教學”為研究對象的文章還是不少的,如《地方史教育滲透常規歷史教學例談》(廣西教育,2011)、《地方史教學在課程改革中的幾點思考》(新課程:教研版,2010)、《淺談利用地方歷史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嘗試》(科技信息,2010),等等。盡管這些文章都提到地方史的價值,但并未將地方史資料與歷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當然也有一些文章在將地方史資料運用到歷史教學方面作了一些個案性的嘗試。如《地方史資料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應用——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一課為例》(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歷史教學和地方史資源的結合——校本課程設計之思考》(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0),等等,但這方面文章還不是很多。
實際上,在當前新課改的大背景之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環節,而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或動機則是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是當前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僅以歷史這門課為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玉環縣地方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一些作用及教師運用地方史應具備的因素。
地方史的研究是目前史學界方興未艾的一個領域。所謂地方史,指的是以某一地域為對象,充分利用地方的史料進行歷史研究。之所以考慮到將地方史運用到高中的歷史教學中主要是基于兩點因素:其一是自己在攻讀歷史學碩士期間,專業為專門史,研究的對象為寧波地區的區域歷史,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形成了研究地方史的基本思路。其二是自己在從事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感覺教科書的歷史事件多發生在一些大的中心城市,而我工作的地點卻只是一個在改革開放時代崛起的海島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若只和學生講教材中的那些歷史事件,往往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因為那些事件的發生無論是從空間上還是從時間上對他們都是很遙遠的。作為一個中學的學生,他們對外面的世界了解得很少,對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了解得比較多。因此,自從來到玉環縣的一所普通中學任教后,我就開始嘗試著將地方史運用到歷史課的教學中。在這嘗試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興趣感陡然提升,這也堅定了我在這方面的努力與嘗試。總的說來,地方史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大的歷史感覺離我們太遙遠了,特別是對于玉環這樣缺少文化底蘊的海島縣城的學生來說,對于發生在其他城市的事件,他們往往很少有興趣感。對于他們來說,關注更多的無疑是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因此,在坎門中學教學過程中,我在這一方面開始了嘗試。記得在講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講到科舉制度時,我問學生:玉環有沒有“進士”。學生們當即回答:“沒有!”聽罷,我問學生:“有沒有家住楚門鎮的?”我讓來自楚門鎮的學生回答:你們知道你們那里有個“進士巷”嗎?學生說:“知道!”我問他們:“知道這個地名怎么來的嗎?”他們搖搖頭。我告訴他們:這里曾出了一個進士叫林芳,他住的小巷子也因此而被命名為“進士巷”。盡管其他地方的學生不太清楚 “進士巷”,但當他們了解自己的家鄉玉環也有進士時,不僅感到驚訝、產生自豪感,而且對科舉制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發現歷史原來就在他們的身邊。
2.加深學生對教材主干知識的理解。盡管當前使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版)內容豐富,涉及面很廣,但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其選取的材料多是有關全局性的,而涉及局部性的材料,總是有詳有略,有所側重,又不是等量齊觀的。且教材中的材料多是有關主干知識的,能夠反映歷史發展脈絡的。但是,有時缺乏細節支撐的歷史課程,必然變得枯燥、乏味與難懂,極大影響了歷史學科的生動性、形象性,喪失了歷史學科應有的魅力。即使有細節,也很難顧及全國所有的地方。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要想將重要知識點講深、講透、講得生動、有味,有時離不開地方史料的補充。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第二冊》(人民版,2009版)為例,該書的專題一第四節在講到明代中國的“海禁”政策時,只是引用了一些朱元璋頒布的“海禁”法令,而未用材料加以說明。法令是比較抽象的,是很難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究竟明代海禁政策實施如何?學生根本不清楚。而在有關“海禁”政策這個方面,玉環自身的歷史材料是很豐富的。據《玉環廳志》卷一記載:“明初,倭寇為患。洪武二十年,命信國公湯和相視沿海要地,于漩江之北玉環鄉楚門老岸筑城設所以備守御,而徙江南玉環山之民于腹里鐃其石。曰:居者死,耕者斷足,其地遂棄海外。”該志中對明代“海禁”政策在玉環的實施作了詳細的記載,在講課時的運用豐富了教材資料的缺乏,加深了學生對海禁政策的理解。
3.增進學生的愛國情感。偌大的一個中國是由無數個地方組成的。愛家鄉是一種愛國的集中體現。當很多學生聽了他們平時從來不知道的且與玉環關聯的一些歷史知識之后,對家鄉的情感無疑又加深了。盡管鴉片戰爭、五四運動、巴黎和會等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地點不在玉環,但在這些歷史事件后,也有玉環杰出人士的參與。如在鴉片戰爭期間,玉環城關林正陽追隨鎮海總兵葛云飛參加了定海的保衛戰;玉環坎門的郭云觀曾先后參加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擔任代表團的秘書。因此在講課中,我就注意將玉環人與這些重大事件直接聯系加以說明,從而使得學生對這些重大事件不再陌生,同時自然萌生一種對杰出鄉人的欽佩之情。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之下,我們需要培養公民對自身生活城市的認同感。同時,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發展,畢竟社會的發展應該是全方位的。而高中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新一代公民,他們價值觀的培養,直接影響到他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為此,歷史這門課在構建學生的家鄉認同感方面則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而歷史教師應該做的是積極發掘地方文化中的一些典型素材,以便更好地與教材知識有機結合,合理地引導學生思考。
地方史是地方鮮活的記憶,其資源是豐富的,既有文字資料,如地方志、拓片、家譜、舊報刊等,又有實物資料,如文物、遺址、古董、老照片等,還有無形的資料,如傳說、民諺、方言、老人的口述等。如何將這些地方史資源有效地加以整合,并能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靈活地加以運用,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運用地方史的前提是:對教材的基本知識要做到非常熟悉。現行的普通高中歷史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組成部分,且必修與選修之間及必修教材內部都存在著知識點重合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對這些知識點加以有效整合,從而構筑一個清晰的歷史知識網絡體系。
在掌握教材基本知識點之后,還需要明確教材每章節的重難點,根據每節課教學重難點知識點的需要,搜集與之相關的典型的地方史資料,以豐富教材主干知識,促使學生突破重難點。
總之,對教材的熟悉與理解是靈活運用地方史的一個重要前提。只有我們充分了解了大的歷史,并能準確把握人類歷史演進態勢,方可將地方史恰當地加以運用。
2.教師運用地方史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了解地方史。了解地方史是運用的一個重要基礎。只有了解地方史,才可能運用。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積累豐富的地方史知識,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入手:第一,閱讀地方志,地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書,通過地方志,我們可以很快了解到地方的方方面面的情況;第二,充分利用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料室;第三,利用文保機構的考古發現資料,并將其列出一個清單;第四,利用數字圖書館的網絡資源;第五,有必要做些實地考察,多了解地方,這樣才可能講得有味。當然,學習地方史,還需要對地方的地理環境了解,特別是對于地圖方面,盡力不要出現地點張冠李戴的低級錯誤。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使用地方史資料,可以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教材主干知識的理解,培養他們對家鄉熱愛的情感。但同時也要注意使用地方史資料的度的問題。畢竟課堂只有四十五分鐘,要充分利用這寶貴的時間。地方史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好比是佐料或潤滑劑,其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核心知識點。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切忌出現主次顛倒的現象,切忌出現一節課只談地方史,而不談大歷史的情況。真正科學、合理的做法是將地方史與大歷史有效整合,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主動地投入到課堂的教學中來,同時充分利用地方史中的優良文化傳統來感染、教育學生、啟發學生。
[1]錢放.談地方史,民族史與中學歷史教學的關系──中學《新疆地方史》教學中的幾個基本問題.中學歷史教學,1994,(1).
[2]陳全瑜.對歷史教學中地方史教學的幾點建議,1995,(Z1).
[3]孟慶祝.鄉土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歷史教學問題,2003,(6).
[4]胥寶玉.如何開發利用地方歷史課程資源.黑龍江教育(中學版),2003,(3).
[5]周學君.運用地方史知識加強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5,(1).
[6]董云杰.利用包頭地方史資源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2).
[7]陳方南.新課改形勢下的鄉土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2007,(1).
[8]李文生.高中歷史教學與包頭地方史結合初探.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9]羅天智.淺析中學歷史教學中地方史的教學.網絡財富,2009,(22).
[10]王梅.地方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使用實踐.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11).
[11]馬敏.地方史在中學歷史新課標教學中的作用.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
[12]曾文成.地方歷史遺存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3]鄭寧.歷史教學和地方史資源的結合——校本課程設計之思考.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0,(5).
[14]楊麗.淺談利用地方歷史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嘗試.科技信息,2010,(28).
[15]宋旭飛.開發利用地方歷史課程資源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6]榮進.地方史資料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應用——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一課為例.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7).
[17]玉環廳志.光緒十四年胡鐘駿續增刻本.
[18]張樹華,楊雁斌主編.當代國外學術論叢(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687.
[19]浙江省玉環縣編史修志委員會編纂.玉環縣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專業指導委員會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歷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