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華
(江西省萬年縣中醫院婦產科,江西萬年335500)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h內失血量超過500mL者,是產科重要并發癥,也是孕產婦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有研究指出[1]因產后出血死亡者占孕產婦死亡人數的25%。我國2000年死亡孕產婦中,產科出血占50%[2]。本研究對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住院的56例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全部產科住院患者1840例,產科出血患者56例,占3.0%。孕產婦的年齡18~44歲,平均(26.8± 3.2)歲;孕周34~45周,平均(37.9±1.6)周;正常陰道分娩40例,剖宮產16例;初產婦25例,經產婦31例。有引產、人工流產史者44例,占78.6%。所有患者均符合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即胎兒娩出后24h內失血量>500mL。
采用容積法和稱重法計算產后24h出血量。(1)經陰道分娩患者:胎兒娩出羊水排凈后,立即在產婦臀下放置接血器收集排出的血液;胎盤娩出后,進行側切縫合,并在產婦陰道內放置尾紗和滲血紗布。最終,產后出血量是24h內接血器收集的血液、血染紗布及染單上的血量。(2)剖宮產患者:在子宮壁切開后以負壓瓶吸盡羊水,然后用空的負壓瓶采集產婦流血量。最終計算負壓瓶中的出血量,術中床單上的出血量以及按陰道分娩測量的術后出血量的和為總出血量。
產婦入院后整個產程均有護理人員跟進,密切關注產婦子宮、胎盤、胎膜的變化。對于胎盤娩出后產后出血的產婦,第一時間組織醫護人員進行治療。一般而言,產婦分娩后少量出血不需要干預,能發揮自身止血機制的止血功能,如子宮胎盤剝離面縮小、子宮收縮、凝血物質的儲備等達到逐漸止血的目的。但是,符合產后出血定義的產婦出血量較多,筆者所在醫院均對其進行了干預。主要方法是:雙手加壓持續按摩子宮,促進子宮收縮,發揮自身減少出血的作用;出血量較多的產婦,可進行腹主動脈壓迫和子宮腔填塞(不留死腔);對于持續出血的產婦,持續靜脈滴注宮縮劑,如縮宮素、米索前列醇、卡孕栓等;根據產婦情況進行手術,如進行B-Lynch縫合術、盆腔血管結扎、次全子宮切除術等。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分類資料采用率進行描述,用χ2檢驗進行比較,檢驗水準為0.05。
1840例產婦中,自然分娩者1562例,發生產后出血者40例,占2.6%;剖宮產者278例,發生產后出血者16例,占5.8%。自然分娩和剖宮產產婦的產后出血比例比較,χ2=8.16,P<0.05,認為剖宮產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的產婦。
全部產后出血產婦均進行積極的治療干預措施,出血情況得到很好的控制。其中,33例產婦通過按摩子宮的方法在半小時內止血;15例產婦通過子宮腔填塞和腹主動脈壓迫得以止血;6例產婦在靜脈滴注縮宮劑后止血;2例產后出血嚴重的產婦在分別行盆腔血管結扎術和次全子宮切除術后止血。
孕產婦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和凝血障礙,分別占51.8%、26.8%、17.9%和3.6%。比較兩種分娩方式的產后出血原因,發現兩組最主要的原因均為子宮收縮乏力,其次是胎盤因素。但兩種分娩方式不同的出血原因在于,自然分娩產婦的產后出血有一部分是由于軟產道損傷引起的,而剖宮產產婦的產后出血的部分原因是凝血障礙。經卡方檢驗發現,兩種分娩方式產婦產后出血的原因分布不同χ2=9.52,P<0.05。見表1。

表1 不同分娩方式與產后出血原因比較[n(%)]
56例產后出血患者中,有引產、人工流產史者44例,占78.6%;合并妊娠高血壓24例,占42.9%;產程異常者17例,占30.4%;瘢痕子宮19例,占33.9%;前置胎盤13例,占23.2%;胎盤早剝11例,占19.6%;雙胎巨大兒7例,占12.5%;羊水過多3例,占5.4%。
56例產后出血產婦經過積極的治療干預,均在1h內止血,沒有發生并發癥。
對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56例產后出血患者產后出血原因進行分析發現,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和凝血障礙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同時,產后出血與生產方式、引產史、人工流產史、孕產次、有無人流和引產史以及產程異常、前置胎盤、合并妊娠高血壓、胎盤早剝、瘢痕子宮、雙胎巨大兒和羊水過多等因素有一定的關系。
本研究發現,剖宮產的產后出血發生率顯著高于自然分娩者,這與有關研究報道結論一致[3,4]。因此,醫院應大力宣傳自然分娩對產婦和嬰兒的好處,嚴格掌握手術指征,對無剖宮產手術指征的產婦盡量勸說其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提高剖宮產手術的技巧,合理選擇切口,及時縫扎術中出血點,減少剖宮產手術產婦的出血量。
對待產產婦和孕婦進行正確的預防指導,對產后出血的產婦進行積極治療,對于減少產后出血量和降低產后出血率有重要的意義。(1)大力宣傳正確的避孕方式,指導無懷孕打算的婦女正確合理避孕。研究發現有人流和引產經歷者占產后出血的78.6%。因此正確避孕,減少不必要的妊娠及人流,能夠減少對子宮內膜的傷害和陰道及子宮的感染。(2)宣教孕期保健知識,加強孕產婦產前檢查,做好孕期保健,教會孕婦自我監測,及時發現可疑危險因素并進行干預及預防[5]。(3)密切觀察產婦產程的進展以及產婦胎盤、子宮、胎膜的變化,做到及時干預[6]。同時消除孕婦待產時的緊張情緒,及時補充能量。(4)婦產科醫護人員應強化專業知識,進行繼續教育學習,提高助產技術,重視并做好高危妊娠的管理和篩查,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情況,降低產后出血率。(5)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剖宮產的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高于陰道分娩。(6)產婦產后早期哺乳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宮縮,減少產后出血。
[1]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3.
[2]梁娟,李維敏,王艷萍,等.1996~2000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變化趨勢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257-260.
[3]羅麗婭.剖宮產產后出血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5,15(16):127-129.
[4]宣錦紅,薛菊輝,巫云.剖宮產產后出血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5,21(23):37-38.
[5]陳建英,曹迎九,吳偉燕.降低產后出血率臨床措施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20):2797-2798.
[6]王志弘.產后出血防治措施的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4):7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