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琴
近幾年,在國家倡導“兩個反哺”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下,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用凸顯。為了全面了解蒼南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和財政專項補助資金使用績效,蒼南縣審計局抽調精干力量,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題調研組,通過走訪、座談和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財政補助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及其運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蒼南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11月,至2009年底全縣已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833家(注冊資金5.6億元),特別是2008和2009年,僅兩年時間就增加了665家,占總數的79.83%。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種植、養殖、加工、服務等領域,其中蔬菜類176家,畜禽類170家,水果類83家,水稻種植類84家,水產養殖類175家,農業服務類18家,其他類58家。
本次調研重點走訪了享受財政補助資金較多的62家專業合作社,截至2009年底這62家合作社近三年共收到各級財政及涉農主管部門財政補助資金1394.06萬元,其中得到補助資金最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接受財政補助資金達168.9萬元。合作社大量財政資金的投入,有力提升農民專業生產經營能力,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但從調研結果看,該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各級政府堅持多渠道、多層次投入,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政資金支持,但從合作社運營和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情況來看,運作不規范、經濟效益低下、監管疏漏等問題突出,主要表現在:
(一)大部分專業合作社設立及運作不規范。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扶持力度,部分農戶為了拿到政策優惠紛紛發起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存在很大的投機心理,少數農民創辦合作社的目的就是為了套取政府補助資金。同時工商登記管理部門在對合作社核準登記時缺乏必要的審查,有的合作社僅提供幾個身份證就可以委托中介機構全權代辦,而且按規定合作社是不需要工商年檢的。導致部分合作社成員未達到《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規定的要求7個以上,有些合作社實際是一家農戶獨立在運作;部分合作社合而不作,平時并無實際性的協作只為申請項目補助,有名無實,有違服務“三農”的宗旨。
(二)多頭管理、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合力。現行體制,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政主管部門是農業局,農村經營管理總站是具體指導服務機構。工商部門負責專業合作社的登記注冊,農辦負責市級以上的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林業、漁業、農業、供銷社只扶持各自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雖然有各自分工,部門間缺乏溝通協調機制,部門鄉鎮工作脫節,各類政府資金得不到有效整合。
(三)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效益低下。部分農業主管部門存在“重投入,輕引導”的問題,未組織專業人員對項目申報的可行性進行充分論證,往往憑關系分配,批復補助項目數量過多,單個項目補助金額往往偏小,難以發揮實際效果。部分合作社由于事前沒有進行科學細致的可行性研究,在選址和選擇種植養殖的品種上,具有較大盲目性,導致資金使用效益低下,或者未能產生經濟效益,如某油茶專業合作社,選址在城郊的磚瓦窯旁邊,植株生長緩慢,后來還因為火災影響基地全部燒毀,未能產生經濟效益。同時,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對農業專項資金使用沒有實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監督,甚至對項目資金的使用績效檢查也是走過場,未能要求合作社提供詳細的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情況相關材料;個別合作社已經注銷,財政補助資金還在繼續撥付。
(四)部分合作社乘機“圈地建房”。根據省國土廳與農業廳《關于切實做好設施農用地管理服務的通知》文件精神,合作社在運營過程中,需要有儲藏、加工、收購產品的場地以及辦公場所等用地,應當視同農業用地,給予辦理相關手續,政府為鼓勵合作社發展,在用地管理上比較松懈。部分合作社趁機大規模興建辦公樓、倉庫等,有的甚至未經批準以發展觀光農業等借口圈地建房。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民有、民管、民受益”的新型農村經濟組織,使農民在市場競爭中“抱團”贏得資產的增值成為可能,同時也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又一條重要途徑,要進一步在扶持發展上加大力度,就必須整合各種政府資金,管好用好財政資金,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管理與監督工作,使農民合作社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
(一)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領導小組,實行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農業、林業、漁業、工商、財政、糧食、供銷等部門的聯系和溝通。組織人員對已建立的合作社運作情況進行一次摸底,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按照規模大小及規范性程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按照得分高低進行分類管理;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扶持”的原則作為今后各主管部門財政資金補助的參考依據,不同類別合作社給予不同額度和不同年限的財政扶持。
(二)加強項目申請指導科學立項。有關主管部門及鄉鎮農業服務部門應加強對農業項目在申請立項時的指導和監督,規范項目申報審核管理。除對申報項目合規性進行一般性審核外,還要根據項目申報地的具體情況,對申報的項目進行科學細致的可行性分析,避免因決策失誤造成農業資金損失浪費。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改善生產基地基礎設施、改良品種和開展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建設等,形成產業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整合農業專項資金,建立農業專項資金項目庫,實行項目庫管理。由縣財政牽頭建立農業專項資金的項目數據庫,各主管部門將每年農業專項資金項目的可行性論證情況、項目實施情況以及每年的項目驗收結果納入數據庫管理。這樣既可以避免項目的多頭申報,又可以以此為下年度的項目資金分配提供參考依據。
加強資金使用監管工作。首先把握項目資金監管的關鍵環節,做好項目公示,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接受群眾監督。各業務主管部門要將每年補助資金發放的對象和條件及時張榜公布或通過網絡予以公開;財政補助資金發放和合作社的使用情況,在鄉鎮政府公示欄進行公示。財政資金分配管理和監督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資金管理工作中,我們既要完善制度,強化管理,同時更要加強監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對農業專項資金使用實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監督,強化專家評審機制,對農民合作社項目資金的使用進行績效評價,充分體現公正公平;強化項目預決算制度,保證資金安全。
(四)落實責任追究制度。關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政扶持資金是否及時、足額撥付到合作社,有無截留、擠占、挪用;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否按規定用途使用財政扶持資金,有無將財政扶持資金歸個人或少數人使用。對發現的擠占、挪用、截留、浪費、騙取等問題,不僅責令部門、單位進行糾正,還應該對相關責任人員追究相應的責任。對內控制度不健全、利益分配制度不規范、帶動作用不明顯,合而不作的“空殼合作社”不予以扶持;違規使用專項資金情節嚴重,拒不整改的合作社,除從嚴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外,有關部門應停止或減少安排扶持發展類政府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