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紅英 王公新
財務管理目標是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的基本要素,是財務管理實踐中進行財務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財務管理目標是指在特定的理財環境中,通過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所要達到的目的,是評價企業理財活動是否合理的基本標準,它決定著財務管理的基本方向。研究財務管理目標,既是建立科學的財務管理理念經體系的需要,也是優化我國財務管理行為的需要,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其目標必須與企業的目標相一致,探討我國的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利潤最大化起源于亞當·斯密關于“經濟人”假說,是西方經濟學界的傳統觀點,時至今日這種觀點仍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從歷史上看,由于企業在各歷史階段的經濟環境不同,這一目標又表現為不同的提法:
1.生產論或產出論
20世紀20年代以前,企業追求的目標是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這與當時生產力水平較低、社會產品匱乏、物資供不應求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產品生產出來,銷售一般不成問題,從而企業利潤就可以達到最大化。
2.銷售論
它從20世紀20年代后期持續到50年代,企業把銷售更多的產品作為管理目標。因為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震撼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對企業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供大于求的經濟蕭條狀況使銷售受阻,商品價值不能實現,銷售成為企業管理的主要矛盾。企業仍然是圍繞爭取最大利潤這一目標來行動的,多種多樣的營銷術,如開展市場調查,進行市場預測,開發新產品,開展售后服務等等無不是追求最大利潤的手段和措施。
3.爭取顧客創造用戶論
這一觀點是銷售目標的翻版。創造用戶的目標無非是多銷售產品,用戶多了,銷售入多了,利潤也就多了。
以上三種提法都可歸納為利潤最大化目標,都是從企業微觀利益出發的。
其一利潤最大化未考慮利潤實現的時間和資金時間價值;其二利潤最大化未能有效地考慮風險問題,可能導致財務人員不顧風險去追求最大的利潤;其三利潤最大化往往會使企業財務決策帶有短期行為的傾向,而不顧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會導致企業短期行為嚴重,從而出現資源掠奪式經營和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成為社會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
所謂資本利潤最大化或每股利潤最大化就是指股東所持股票的每股市價最高化,即股東財富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克服了利潤最大化的部分缺陷,考慮了風險因素、貨幣的時間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業片面追求利潤的短期行為。由于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的實現程度通常是依據普通股每股價格,將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更具有適用性。這是因為:第一,普通股市價是所有指標中最具有可觀測性的指標,隨相關信息的變動而不斷變動。可以對管理者的決策作出及時反饋。第二,與收入、利潤等短期指標不同,普通股市價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決策的長期影響。第三,普通股市價最大化目標可以為企業投資方案,融資方案提供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因此,在西方財務理論中,股東財富最大化逐漸成為股份公司理財目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理財觀念的更新,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1)股票價格不穩定。(2)不利于處理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各種利益關系。(3)不利于維護中小股東的利益。(4)適用面很窄。“股東財富最大化”只適用于上市公司,而對非上市公司很難適用。
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指通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經營,采取最優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基礎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所謂價值是指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企業價值最大化充分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風險價值和通貨膨脹價值對企業資產的影響,不斷增加企業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價值,使企業的市場出售價值最高,因而許多企業將它看作最佳的財務管理目標。
企業價值最大化要求企業關注:一現金流量。二加強風險管理。根據世界知名品牌跨國公司資料分析,保持長久可持續發展的秘決之一是穩固地提高企業現金實力,盡量少承擔財務風險,將負債比率降低到足夠低的程度。三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決定企業價值的是企業在一個較長時期所獲得的現金流量多少。四加強企業制度化的建設,在團隊建設中通過法制代替人治。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體現了對經濟效益的深層次認識,不僅考慮了風險與報酬的關系,還將影響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及各利益關系人的關系,使企業所有者、債權人、職工和政府都能夠在企業價值的增長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滿足,從而使企業財務管理和經濟效益均進入良性循環。
1.管理的目標應著眼于企業的總目標
企業以營利為目的,這是企業的重要本質屬性,也就是說企業的生產經營應以提高經濟效益、確保資金的保值增值、避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為總目標。首先,只有保持以收抵支和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企業才能具備繼續生存的基本條件;其次,只有及時籌集到所需資金,才能保證企業和穩步發展;最后,只有合理,有效地使用資金,企業才能獲利。
2.目標應協調各契約關系主體的利益
隨著經濟學界契約理論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贊同把企業視為一個契約網絡的觀點,即企業實質上是企業組織中各成員間的一系列實際的和隱含的契約作用的具體化。契約關系的形成改變了企業要素所有者的地位。現代企業不再僅僅屬于股東,而應歸屬于各利益關系主體,如債權人、股東、員工等等。企業是各種要素的所有者達成的一個契約。企業的利益是所有參加簽約的各方共同利益,而不僅僅是股東的利益。另外,從“收益與風險”對等的關系看,各契約關系的主體都為企業承擔著一定的風險,他們的收益大小與其承擔的風險高低相對稱。所以說,影響企業利益的是多方契約產在系的主體,企業利益是多方契約關系主體博奕的結果。財務管理目標應力求使各契約關系主體的利益最大化。
3.目標應充分考慮社會責任
企業在采用正當、合法的手段來謀求利益的同時,更應擔負起其所要履行的社會責任,如維護消費者利益、創造就業機會,加快技術更新、保護生態平衡、支援發展社區的文化,企業只有考慮其經濟行為對國家、社會、公眾的影響,才可能把“蛋糕”做得更大。在工業經濟時代,由于生產資料的缺乏,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與其所履行的社會責任往往是對立的,呈現出此消彼長的關系,而當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時候,作為生產資料的知識技術則具有明顯的可共享性與可轉移性,企業對知識的形成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將大大推動企業對知識的要求和應用。因而企業的社會責任將更加廣泛而深入。也就是說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企業在理財活動中必須為此做出經常性地努力。
在分析評價了“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三種目標模式的各自優缺點后,結合以上提出的三點基本要求,我們可以將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定位于在履地社會責任的前提下,追求有效增值最大化和相關者利益協調化。
1.這一財務管理目標更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雖然多種經濟成份并存,但國有經濟仍占主要地位。在國有經濟內部,企業的行為主要受到國家利益與公司社會責任的雙重制約,有效增值最大化符合國家利益的要求,另外,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國有著獨特、復雜的發展歷程,我國企業更注重職工的利益和權利,強調社會財富的積累,強調各方利益,從而實現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符合我國經濟改革與建設的基本要求。
2.它符合上述關于確立我國企業理財目標模式的三項基本要求
增加值是企業創造的新財富的價值體現,增加值的指標可以衡量企業為社會創造的新財富的實際水平。增值的實質就是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從而企業能正常地生存,收入大于支出。能按時償還債務、支付利率、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有效增值還需要按照經濟和社會的規則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分配,用增加值作為財務目標,可以兼容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而基于各利益相關者對自身財務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作為企業就應當把有效地協調利益關系、保證利益在相關者之間的有效配置確定為企業理財目標的一部分。
3.指標克服了其他目標模式中有關指標的不確定和難于計量的缺點
價值增值一般可以分為有效增值和無效增值,區別就在于有效增值可以為企業帶來實際經濟效益的流入,而無效增值是由于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方法以及信用風險等因素造成的,選擇有效增值最大化就剔除了無效增值給企業帶來的虛假收益。另外對于其具體的評價指標,筆者認為銷售收入、現金流量與產品市場占有率三個指標不存在貨幣時間價值問題,并且概括了各契約關系主體的利益,克服了利潤指標與股票價格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