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涌
提高農村財務管理水平有利于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財務管理環境發生了深刻變革,為了適應“十二五”期間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有必要對當前我國農村財務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進行改進,更好地發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功效。
首先,目前我國農村財務管理的基本規范制定時間早,更新速度慢,靈敏度差,難以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97年農業部、財政部先后頒布實施《村合作經濟組織財務制度(試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制度(試行)》,用以規范農村合經濟組織的會計核算及財務管理,但其對村級會計信息的規范要求僅限于會計記錄和簡單會計報表的編報。2005年實施的新《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為適應農村稅費改革在會計科目設置和核算內容方面作了修訂,但其在信息的強制性披露、計量屬性選擇以及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等方面依然沒取得實質性進展。其次,現行農村財務制度對村級會計核算主體定位模糊,實際會計核算中對村委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加區分,導致了農村財務管理的混亂。再次,2006年新頒布的會計準則除《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外,幾乎不涉及農村財務活動中相關交易和事項的會計處理。
主要表現在:(1)民主監督制度不健全。村級財務監督的對象是村委會成員,而村委會成員又是民主監督的直接或間接組織和領導者,監督者與被監督對象間往往有多重利益關系,使得村級財務監督缺乏獨立性。(2)村民民主監督意識不強。一些村民集體觀念、民主法治觀念淡薄,致使群眾監督流于形式。(3)審計監督缺乏有效性。作為農村財務審計執行主體,鄉鎮農經部門與被審計者存在某些方面的利益關系,或受物質條件所限,難以充分發揮其職能,致使審計不客觀,執行不到位。
《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暫行規定》對村級財務公開的內容、程序、民主理財小組、鄉鎮黨委政府在財務公開中的職能作了相應該規定,但因為村民的需求等外部驅動力不足,披露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農村會計信息的外部需求主體為全體村民,內部需求主體主要是以鄉鎮政府為代表的監管部門。村民除關心涉及切身利益的信息外,要么無意識或因渠道不暢而無法獲取所需會計信息,因而弱化了對村級會計信息的需求,導致部分地區村級財務公開的信息缺乏重要性、相關性、可靠性和明晰性,群體事件時發,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1)農村財會人員學歷普遍較低,會計專業知識不健全,不具備新形勢下所要求的專業勝任能力。大部分村級會計只有小學或初高中文化,擁有中專、大專學歷的只占少數,其中部分人員對農村會計業務處理只是處于了解層面,不乏不會記賬者,導致賬務處理不及時,隨意編制報表,難以提供規范的會計信息。(2)會計人員聘用不規范,財務隊伍不穩定。大部分村級會計無會計從業資格證便上崗,崗前崗后也不注重后續教育,其中一些會計隨村委班子的更換而變動或直接由班子成員擔任。(3)大部分財會人員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違法亂紀問題突出。
(1)應隨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及時對現行的規范進行修訂,進一步完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明確會計核算主體,采取相匹配的會計核算基礎,即以村委會為主體的,采用收付實現制;以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的,采用權責發生制。(2)根據農村經營管理的實際情況,增設或調整相關會計科目,增強會計處理的可操作性。(3)以《關于開展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為依據,完善“村賬委托鄉管”機制,規范會計操作流程。
(1)建立以注冊會計師為主導的外部審計監督機制。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出臺有關農村財務審計的法律法規,為注冊會計師充分發揮其獨立性與專業勝任能力的優勢提供法律保障。注冊會計師可以接受全體村民的委托,對涉及村民利益的相關會計信息進行鑒證,也可以接受政府部門委托進行涉案審計。(2)建立村級財務內控制度,如授權批準、民主理財制度等,嚴格各項財務管理和責任制。(3)建立約束與激勵并存的軟環境刺激機制,對優秀的村級管理者進行獎勵,對違法亂紀行為嚴懲不怠。
(1)推行會計電算化,規范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列報。在當前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擴大會計電算化在農村會計處理中的應用范圍,以從源頭上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提高經營管理水平。(2)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對村民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其法制意識,確保其作為有效的會計信息需求主體的地位,以增加外部需求的方式來驅動信息披露。(3)嚴格按《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暫行規定》,公開的內容要符合重要性、及時性、明晰性、實質重于形式等原則,并由鄉鎮主管部門檢查后備案。
(1)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相結合,豐富財會人員的專業知識,提高其專業素質。鄉鎮主管部門應定期對村級會計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特別要注重職業道德建設,鼓勵優秀者進入中等職業學校或通過專科、本科自考來提高學歷,并建立物質獎勵基金。(2)會計人員由鄉鎮主管部門直接選派,垂直領導,以增強其獨立性。相關部門可從“三支一扶”人員、大學生村官中擇優選聘會計人員,委派到各村委會任職,人事關系、工資福利等由鄉鎮直管,并定期交叉任職。(3)制定專門的管理辦法,明確財會人員權利義務,獎優懲次,確保財務管理的質量。
[1]吳教華.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的農村會計管理探討.財會研究,2010(7).
[2]田平,王耀華,胡劍安,郝一潔.鄉村自治下農村村組財務核算模式研究.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
[3]汪洋.淺析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商業經濟,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