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磊
財務預警系統,就是以企業信息化為基礎,對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控的系統。即采用及時的數據化管理方式,通過全面分析企業內部經營、外部環境各種資料,以財務指標數據形式將企業面臨的潛在危險預先告知經營者,同時尋找財務危機發生的原因和企業財務管理體系中隱藏的問題,并明確告知企業經營者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因此,構建企業財務預警體系對于企業避免財務危機、防范財務風險、降低損失、提高效益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財務預警意識淡薄。企業經營者受傳統思想的約束和制約,其經營者只會考慮眼前的利益,認為只要把企業做大做強,企業就會有發展前途,缺乏風險意識,從而導致決策失誤,這是財務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財務預警方法陳舊。現階段財務預警方法的運用可以分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在我國企業中無論對定性分析還是定量方法的實證運用都比較少,即使有也是在運用現有的方法上進行簡單分析、比較,深入完整的論證不多。
(三)財務預警管理落后。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經營范圍的多樣化,在企業中會出現管理層次不清、責權不明的現象,導致企業的管理較多采用經濟的方法,管理方法單調,難以在企業中形成較強的凝聚力,對財務預警的監控和執行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四)警示功能單一。完善的財務預警系統應具備信息收集、預知風險和控制風險三種功能。當前,企業財務預警系統主要通過對會計信息系統中的數據進行監測分析,找出與企業財務狀況有關的指標,與事先設定的臨界標準比較,以發現財務危機的征兆。即財務預警系統主要是發現問題、預示風險,卻不能控制風險。這種功能缺失的財務預警系統是不完善的,無法充分發揮它在企業管理系統中的作用。
(一)牢固樹立風險防范意識是企業財務預警系統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運行的前提。風險防范意識首先要求全員上下,尤其是領導層在思想上對潛在的危機有清醒的認識和警惕,還要求相關人員具備認識與控制各種風險的能力。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只有牢固樹立起風險防范意識才可能編織出企業財務管理的安全網。
(二)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完善財務預警模型。現有的預警模型都是外國學者根據本國上市公司的資料進行統計計算得出的,存在種種局限。隨著市場上功能日益增強的統計軟件的開發與會計資料庫的建立,財務管理決策或監測當局可以建立更適用于本公司或本行業的財務預警模型,并根據自身情況對評價指標加以改進,及時預測反映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的設計不應單純使用量化的模型、指標,非量化因素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量化模型、指標的優點在于其客觀性、精確性,但其廣泛應用受不同企業條件的差異性、評價標準的主觀性及數據獲取的難度與成本等限制,難以全面滿足企業需要。而非量化因素有時會比量化指標更為可靠、靈敏和有效。因此,財務預警系統應該既定量地比較分析、模型描述、趨勢把握,又結合非量化因素甚至有經驗分析人員的直覺判斷作定性分析評價,定性、定量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四)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的有效運行還依賴于預警信息傳遞路線的暢通和對策反應的及時性。財務預警系統不僅包括原始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預警信息的產生,其最終價值的體現還在于該預警信息能迅速反饋到經營者那里并及時采取相應對策。
(五)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財務預警系統對內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應該包括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組織建設權責分明、交易處理程序適當、信息記錄真實、披露及時等內容。
(六)積極探索和應用風險控制方法。控制風險才是財務預警系統的根本目標。財務預警系統一旦發出風險預報,則應立即根據預警信息類型、性質和風險程度等選擇相應的風險管理對策。風險控制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種:(1)回避風險法。是指企業在進行風險決策時,盡可能選擇財務風險較小的投資方案,在方案實施過程中,發現不利情況則及時中止或調整方案。(2)轉移風險法。是指企業通過購買保險、期貨交易或簽訂轉包合同等辦法將風險轉移給他人。(3)分散風險法。是指企業通過聯營、橫向或縱向多樣化戰略來分散風險。(4)降低風險法。是指企業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加強管理等方法來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