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燕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高校已不能再單純依賴政府的財政撥款,更需要增強自身的經營能力和辦學活力,多渠道吸納辦學資金,提高現有資金的使用效率。因此,高校同企業一樣需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講求經濟效益以合理的投入取得最佳的辦學效益。但如何準確地、公正地評價高校的經濟效益卻非易事。高等教育的功能體現在培養高層次人才,創造和傳播人類科學文化知識,促進民族和人類整體素質的進步,其產出表現為高素質人才,科研成果等形式,難以像企業生產的產品那樣可以用價值計量,且難以在短期內表現出來,因此高校的效益核算不能套用企業的盈利計算模式,而引入了“績效”的概念。
“績效”一詞源自管理學,是一個組織或個人在一定時期內的投入產出情況,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等物質資源,產出指的是工作任務在數量、質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況,包含了節約、效益和效率,績效的內涵要比經濟效益的含義更廣泛。高校財務績效就是指投入一定的教育資金而產生的能用數量表示的結果、效率和效益;效果,即高校最終有用成果的數量和質量的總和,如科技成果等;效率,是高校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例,綜合反映資金潛力的發揮程度;效益,反映預定目標的實現程度和經濟利益的實現情況。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體系就是由一系列反映高校教育資金投入而產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財務指標組成的有機整體,用以評價高校的資金使用狀況和產出的效益。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供給嚴重不足、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問題。教育資源的稀缺性與教育需求的無限性導致高等教育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供給受到師資、投入規模、教育成本等因素的制約,不是無限制的,使得高等教育的供給始終落后于人們的需求。而另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運作方式卻一直是粗放型的,政府對高校資金的使用效果不作考核,致使高校發展不計成本,不講效益,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充分的配置和利用,浪費現象嚴重,加劇了高校的供求矛盾。我國高校建設固然需要政府及全社會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優化資源配置,使有限的教育資源流向經濟效益好的地區和學校。采用績效評價能全面地反映高校的產出成果,體現高校的發展目標,讓政府了解資金使用的效率,為公平高效地配置有限的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的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教育的多元化投資主體正在逐步形成,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可量化的評價系統,以正確地評價各高校教育資源的使用狀況,作為投資者的決策依據。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有利于銀行等債權人準確了解高校財務信息,降低投資風險;有利于社會公眾加強對高校的了解,實現社會監督,防止貪污腐敗等現象的發生。同時績效評價也是高校展示自身價值和能力的機會,讓外界了解高校的潛力與活力。
財務績效評價體系通過建立起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正確評價高校財務的發展現狀,資金使用效率,各項支出是否符合預期目標和發展潛力,從而找出高校發展中的優勢和不足,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為進一步加強管理提供準確可靠的決策依據;同時財務績效評價還有利于對相關責任人的考核管理,推動各個職能部門建立責任機制,建立起全面的自我評價與自我監督體系。
高校的收益主要體現在其取得經費收入維持自身良好的運轉,以及社會功能的發揮。
1.經費的獲取能力
獲取經費的主要途徑有從政府獲得教育事業、科研事業和基本建設撥款,收繳學費,通過縱橫向科研和技術開發、技術咨詢等技術服務獲得科研收入,興辦校辦產業以及從社會各界獲取贊助收入。經費的獲取能力反映了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能力和后勁。評價經費獲取能力的主要指標有:總收入、財政撥款額、自籌經費總額、學費收入、科研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
2.社會績效
(1)教學成果:反映高校培養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專業結構與規劃的合理程度,教學質量的優劣等方面,數量指標:本科畢業生人數、授予碩士、博士學位人數;質量指標:學生退學率、資格考試通過率、一年后畢業生就業率、優秀博士論文篇數、獲省部級以上大學生競賽獎勵數、省市級重點學科、重點建設專業、省級以上精品課程數
(2)科研成果:反映學校縱橫向科研、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的能力。數量指標:科研項目數、發表論文數、技術服務收入;質量指標:省部級成果獎、全國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發明專利、SCI、El、SSCI收錄論文、省部級以上課題立項數
1.收入結構分析
即財政撥款、學費收入、教學服務收入、科研服務收入、其他服務收入、校辦產業收入、投資收益,以及捐贈收入等各類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反映高校的收入結構及其對各類資金的依賴程度。典型指標如自籌經費收入比重。該指標反映學校對國家的依賴程度及學校自我籌措資金的能力。指標越大,說明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越強。
2.支出結構分析
(1)人員經費占總支出的比重:是指用于教學、業務輔助、行政管理等方面支出中的人員經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人員經費比例越高,公用經費比例就越低,用于事業發展的部分就越少。同等規模可比的基礎上,降低人員經費比重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體現,指標越低越好。
(2)教學性經費開支占教育事業費比重:是用于教學性經費支出占教育事業費支出的比重。為了有效地利用高校的財力資源,應適當地降低非教學性開支,尤其應杜絕行政機構龐大,人浮于事,提高教學性開支的比重,確保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
1.投入產出總體狀況
(1)學校年度收支比:是指將學校本年度預算內、外的總支出與總收入進行比較,若總支出大于總收入,反映學校該年度出現負債和赤字,已動用歷年結余財力,數額越大,說明學校財務運轉越困難。若總支出小于總收入,說明學校的財務運行尚處在正常狀態。收支比是評價學校年度財務狀況的重要指標。
(2)資產收入率:是指年經費收入總額與年平均資產總額的比例。該指標從資產利用效益和資產規模效益的角度反映利用資產獲取經濟收入的水平。指標越高表明資產運營效能越強,獲益水平越高。
2.人力資源利用率
(1)師生比:是全部在編專業教師人數與全部在校生人數折合平均本科生人數的比例。由于各類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各不相同,導致工作量的差別,因而需將碩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按一定系數折合為本科生,以增加學校之間的可比性。這一指標說明高校的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辦學效率。師生比越高,說明學校具有較高的管理水平,辦學效益越好。
(2)教職工人均獲取經費額:是指學校總收入與年平均教職工人數的比例。該指標說明每個教師創造的總經濟收入。這一指標從平均量上說明教職工的事業發展能力,說明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隨著學校事業的發展,人均獲取經費的能力越強。
(3)教師人均科研經費:是指科研活動收入總額與教學、科研人員人數的比例。該指標反映教師的科研能力,與之類似的指標還有論文(專著)發表率等。
3.專項資金利用率
(1)科研成果效益:是科研成果收益額與投入科研總經費的比例。反映高校投入科研經費,最終轉化為科研成果而創收的水平。數值越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好。
(2)專項資金成功率:是專項成功數與計劃項目數的比例,反映投入專項資金取得的相應的成果,如:特色專業、精品課程、精品教材數、科研獲獎數等。數值越大,專項完成較好,資金使用效率越高。
4.資產設備的利用率
(1)教學科研設備占固定資產比重:教學科研設備價值與固定資產價值總額的比例。
(2)教學科研設備使用率:是設備實際利用時數除以校歷計劃時數。
反映高校內部財產物力資源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效益就越好,反之,效益就越低。
5.其他對外投資收益率
反映高校年度全部金融資產投資活動的效率以及校辦產業的投資收益率。它是高校積極盤活金融資金,利用現有人力物力資源,努力組織投資活動的成果。本指標值越高,說明學校的投資收益越好。
良好的人才結構,組織結構,管理機制,設備投入是高校未來取得良好績效的基礎。反映高校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主要指標有:博士學歷以上、高級職稱以上教師比例、專職教師所占比例、教職工保持率、參加國際會議及舉行學術報告次數、生均占地面積、圖書館藏書量、實驗中心與實訓基地數、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等。
本文探討的績效評價僅是高校財務分析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評價高校實力時還應結合償債能力、發展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地分析,同時還需考慮不可計量的影響因素,如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質,管理機制、聲譽、組織結構、制度健全程度等對高校的整體財務狀況進行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