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建甸
建筑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具有投資大、資金密集、建設周期長,資金周轉較慢的特點,因此,建筑企業對于重大事項、投資決策都必須以完善的控制制度加以約束,以防止給企業造成大的損失。特別是對于國有建筑企業而言,其經營管理者也履行著國有資產管理者的角色,需要對各級國有資產出資人負責,其經營行為與職業操守往往備受關注。因此,建筑企業在業務方面應根據內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集體審議簽制度、決策責任制度,實施不相容職位的分離,通過授權與分權實現企業的內部管理行為。
建筑工程項目鏈條長,涉及面廣,與上下游相關企業密切相關。建筑企業往往是受托承建工程,如果建筑企業出了問題,則直接影響到甲方與分包方的正常工作。由于國有建筑企業往往承接著大型工程項目,如重點基礎設施、大型工業與民用建筑、重點建設項目等等,如果企業內部控制失效,不僅在工期進度、資源配置上受到損失,使完工產品偏離設計效果與功能,則必然造成經濟資源的浪費,影響企業及投資者的社會評價,直接影響到人民的正常生產生活。
建筑企業的產品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產品,往往具有周期長,環節多,涉及工種復雜等特點,如果有一個環節沒有處理完善,都將影響到整體建筑工程質量。這說明建筑工程產品具有機會成本較大的性質,一旦某個環節發生損失,都將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和經濟后果,損失難以彌補。因此,在事前,建筑企業必須就每個項目進行完整、科學的測算,按企業的內部關于風險與承接業務的相關規定進行盈利預測、標書編制,科學決策。
根據美國COSO委員會提出的“內部控制系統”概念,內部控制的整體構架主要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等五項要素。內控環境不但包括了組織體系、制度建設的相關內容,更加要體現人員觀念方面的問題。建筑企業在運行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如果建筑企業在公司治理和公司內部控制制度上不完善,將存在因內部管理失誤造成經營風險的巨大隱患,且隨著市場競爭與政策變化因素呈現不斷加大的趨勢。
1.資產管理粗放。最為典型的就是建筑項目的原材料管理方面,存在著較多的不完善之處。由于建筑工程涉及的原材料、周轉材料、固定資產品種雜、數量多,從驗收、入庫、領用、發放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材料驗收沒有詳細紀錄,出入庫制度流于形式;或者對于材料、資產不盤點導致不符;鋼材等大量建材露天存放,防護設施與人員不到位,出現被盜、損失的隱患。
2.資金管理與配置不經濟。一方面企業沒有根據施工進度計劃及合同撥款規定合理籌集資金,或者請款催收時不及時,導致資金缺口出現。另一方面,企業有可能在資金結余時沒有提前計劃有利的投資方向和項目,造成資金閑置。此外,某些建筑企業缺少科學的資金使用計劃,過量購置汽車、設備、用房等不動產,導致流動性緊張,無法應付急需的用途,陷入財務困境。
3.片面強調業務,忽視與財務相關的關鍵環節。部分建筑企業片面強調業務在企業中的重要地位,而對于財務控制相對忽視,認為財務只是記賬、算賬、報賬、納稅,而忽視了財務對資金管理、成本控制、資產管理等方面的職能,導致財務工作不能得到全面的支持,使得財務數據反映不真實或者滯后。
部分建筑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中的內部監督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如單位的內部財務、稽核、審計部門對于內部機構、人員的監督力度還很不夠,為企業關鍵崗位或關鍵職位出現錯誤或舞弊制造了可乘之機;如建筑企業對于工程項目進行違法轉、分包,挪用、侵占公款、設立“小金庫”等。建筑企業的產品事關國計民生,如不從嚴監督,出現的后果只能是層層盤剝、偷工減料,導致工程質量出現問題。
1.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從組織結構、授權分權方面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如企業應根據公司治理的實際情況,由行政、財務等部門牽頭制定企業內部控制方案,企業最高管理者應結合內部控制制度對審批流程、權限進行分權。在內部控制制度中要體現不相容制度相分離、相互牽制的原因,以防止國有資產受到侵害。
2.以會計核算制度為基礎完善全面預算制度。要結合建筑企業產品的特殊性,實施項目預算與年度預算相結合的預算管理機制。研究項目成本、費用預算的編制程序、執行和調整程序,以及預算的編制組織管理程序,通過流程的最優化來管制資金和成本。
3.做好企業文化工作,普及內部控制理念。內部控制包括的一些規范事實上屬于非成文規范,是由企業全體員工自覺遵守的。國有建筑企業可以通過黨、團、工會等相關活動,在企業文化中進行內部控制的宣傳教育,如工會可以組織“技術比武”、“崗位練兵”等活動,反映內部控制的關鍵控制環節。
1.做好流動資產的管理工作。如資金收付應嚴格按合同規定的進度條件進行催收,盡量爭取“早收晚付”。對原材料要做好采購、驗收、領用與盤點環節,防止材料的毀損與遺失。根據進度計劃、預算指標建立原材料采購比價、招投標制度并嚴格執行。
2.工程項目計價與造價核算環節。以勞務層內部承包協議、勞務層合格工程量的實測驗收、勞務層的計量結算為重點,建立承包單價內部協商機制、承包單價談判及審批機制為核心。
國有建筑企業的內部監督既包括對于常規性的內部控制監督,也包括工程項目實施中的風險監控與預警。對于前者,國有建筑企業可通過公司內的紀委、監察部門做好員工操守與盡職行為監控,并可視項目實際情況派駐項目紀檢人員。對于后者,當工程項目預算或計劃與實際情況發生偏離時,應適時進行評估,判斷是否發生風險,風險的可按程度,對于消極因素,企業管理者就需要進行分析,找出異常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做好國有建筑企業內部控制,既是法律法規與監管部門的要求,也是現代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更是國有資本出資人履行監督職責的重要依據,對于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意義重大。做好國有建筑企業內部控制,需要各級管理者重視內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的基礎性地位,構建和諧的內部控制環境,結合行業運行流程做好關鍵點的控制,做好內部監督,以實現建筑企業的精細化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