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華劉旭
1.品種及品質因素制約優質高效農業發展。優質品種選育工作的嚴重滯后,有機肥施用嚴重不足,作物生長期內的施肥不平衡,生長后期施肥不足,從而影響農產品的營養品質和外觀品質。
2.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不健全。農資供應質量不能保證,不施和少施有機肥,作物品質下降;濫用農藥造成農產品污染。產后系統缺乏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和有效的監控機制,對市場流通的監管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3.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滯后,優質不優價。一是質量檢測手段落后,二是檢測標準欠科學,從而誤導生產者重視產量而忽視質量,三是優質不優價,表現為產品的質量差價拉不開,四是對優質農產品的品牌保護不力,假冒侵權盛行。
5.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石油工業和資源消耗型農業的發展,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
6.政策導向及保障機制不強。政府對干部及相關部門考核和導向不力,缺乏可以量化、可以操作的質量考核指標,地方政府和有關的管理部門缺乏追求質量的動力,而生產者缺少發展優質高效農業需要的技術、資金、政策支持。
1.大力推廣現有農業科技成果。一是探索將探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機制,加大成果轉化力度;二是集中力量對部分成果進行可行性論證,將其盡快推向市場,為農業生產服務。
2.加快培育優質新品種。一是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更多的農作物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新品種,二是研究可提高化學肥料利用率的施用技術、肥料品種;三是研究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生物、化學與工程技術和設備;四是研制安全、省力、環境友好的新型生物制劑;五是研究畜禽高產、優質新品種。
3.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強優質高效農業的基礎性研究,力爭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突破。
4.建立健全農村技術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努力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素質。
1.發展農業產業化組織,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加工、保鮮、運輸和銷售、實現農產品的多層次、大幅度增值、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搞好優質農業的區劃和布局,積極培育、引進、扶持龍頭企業,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2.加強產后系統建設,首先加大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其次是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轉制、重組;再次是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質量保證體系;最后是通過產業化經營,提高原料農產品供應的穩定性、批量化和標準化水平。
3.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對重點規劃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重點保護和治理,重點放在日益成為農村最主要污染源的鄉鎮企業。同時加強農藥等農資的生產、使用規范和安全的管理。
4.加強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通過組建全國農副產品信息網和利用現代化傳媒手段調查了解市場信息,為農民提供較準確的需求信息和農業技術信息。
5.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抓好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水、電、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1.建立健全農產品的質量考核監督體系和質量標識制度,對農業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標準化管理。進一步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同時強化農產品的包裝管理,保護商標和品牌,打擊假冒產品。
2.培育和完善農產品的優質優價機制。首先加強對優質優價政策的宣傳;第二是做好優質農產品的廣告和宣傳;第三是廢除收購部門自收自檢的制度,建立第三方檢驗制度;第四是普及現代化的檢測手段;第五是改革和完善農產品保護價格收購制度;第六是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和農產品市場的監督管理。
3.進一步增加投入,解決優質高效農業的資金瓶頸。一是按照“誰開發、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調動投資主體的積極性;二是政府要加大對優質高效農業的投入;三是完善農業發展基金制度,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籌集資金;四是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主導作用,增加優質產品的投入比重。
4.建立適應優質高效農業的干部考核制度。建立產品數量與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并重的綜合考核體系,把農產品凈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效益指標列為重要考核內容,作為衡量工作成績的基本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