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燕
政府非稅收入相對于稅收收入而言,是指除稅收以外,由各級政府、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它組織依法利用政府權力、政府信譽、國家資源、國有資產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務、準公共服務取得并用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或準公共需要的財政資金,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種形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對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現就我縣政府非稅收入的現狀及如何更有效地加強非稅收入管理做一下初步探討。
我縣非稅收入管理局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財政局預算外股,2003年5月發布的《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監察部、審計署關于加強中央部門和單位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的通知》的(財綜[2003]29號)文件中,第一次對“非稅收入”概念提出了一個較明確的界定,這種從“預算外資金”到“非稅收入”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在建立公共財政體系、規范政府收入機制上認識的深化。
自成立非稅收入管理局以來,我縣不斷加大對非稅收入的管理力度,采取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促進非稅收入管理工作規范發展。目前我縣政府非稅收入主要表現有:
1.政府非稅收入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管理的范圍不夠清晰,收繳管理體制改革與其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政策銜接不夠緊密,使部分資金仍游離于監管之外。盡管縣政府和財政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但在實際工作中,對于某些收費項目鑒定其是否應該納入預算管理仍有困難。另外如國有資產中房屋等征收難度較大的政府非稅收入,尚未納入財政管理,游離于財政部門監督管理之外。
2.對非稅收入認識不夠,正確的非稅收入理念尚未確立。一些部門或單位,對非稅收入的財政屬性及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認識不清,把非稅收入視為單位自有資金,“兩權不變”以及“誰收誰用,多收多用,多罰多返”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有的部門、單位和個人甚至把政府或行政事業單位為履行或代行政府職能,依據政府職能,依據國家法律法規收取的各種財政性資金與“三亂”聯系在一起。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對非稅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思想上抵觸,行動上拖延,不愿及時、足額繳納收入的現象依然存在,甚至故意隱瞞、挪用、截留、坐支等現象普遍存在。
隨著我國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各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職能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加之政府非稅收入具有靈活性、不穩定性、非普遍性、多樣性、資金使用上的特定性等特征,如今非稅收入管理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非稅收入管理將擴寬到新的領域,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應采取以下措施加強非稅收入管理:
1.廣發宣傳發動,使政府非稅收入有關知識深入人心。以每年“非稅收入宣傳月”活動為契機,大力營造全員學習非稅入知識的良好氛圍,增強全社會挖掘非稅收入潛力,依法繳納非稅收入的意識,使非稅收入應收盡收。
2.組織精干力量,開展政府非稅收入項目清查,全部納入日常監管。目前由于非稅收入征管主體多,執收行為欠缺規范,個別亂收、亂罰、亂支的現象依然存在;再就是非稅收入的管理范圍主要集中在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以及罰沒收入的管理,對于增收潛力很大的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益、政府財政資金產生的利息收入等還沒有作為管理的重點而全部納入管理范圍。因此有必要在全縣范圍開展一次徹底的非稅收入項目清查,可實行單位自報和財政部門核查的方式,對于不報或漏報的,一經發現按《財政處罰處分條例》進行相應處罰。
3.建立政府非稅收入管理體制,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為解決非稅收入征收、減免隨意性,以利于非稅收入征繳合理、公平和規范,應建立科學的政府非稅收入管理體制,將非稅收入從立項、標準、征收減免程序、資金分配、財政部門在非稅收入管理工作中的職能以及支出使用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實現依法征管、源頭控管、以票控管為手段,遏制亂收亂罰為基本目標,確保應收盡收、集中財力的目的,從而滿足政府實施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資金需要。
4.強化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監管,提升非稅收入管理水平。財政部門要對各單位執收(包括票據領購、使用、繳銷等),代收銀行(收繳銀行賬戶、委托代理協議履行等)各方面實施全面監管,加強各職能部門的協調配合,合力提升非稅收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