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萬強,毛現雙,楊劍波,凌雪君
(賀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賀州 542800)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患者常在行脾切除術后發生門靜脈血栓,文獻報道發生率為10.5%~64.3%[1-4],本文通過對我院收治的門靜脈高壓患者行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對處理措施進行總結,現分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普外科共收治肝炎后肝硬化脾切除術患者356例,術后發生門靜脈血栓45例,發生率為12.64%,將該45例患者作為血栓組,該組肝功能Child分級A級7例,B級11例,C級27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齡22歲~66歲,平均(43.6±10.1)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門脈高壓癥、脾腫大、脾功能亢進、食管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行脾切除術,術后常規行門靜脈彩超檢查,確診為門靜脈血栓。同時選取同期我院收治無門靜脈血栓形成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構成比、年齡、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照分析兩組的臨床資料,分析血栓形成的原因,總結處理措施。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2.0建立數據庫,通過卡方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血栓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見表1。肝功能Child分級:血栓組A級7例,B級11例,少于對照組的A級17例,B級22例,而C級27例,則多于對照組的C級11例,經χ2檢驗,兩組A、B級例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級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手術方式上血栓組脾切除加斷流術43例,多于對照組的38例,脾切除加分流術血栓組2例,少于對照組的12例,兩組例數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術后血小板≥600×109/L血栓組31例,多于對照組的16例,術后血小板<600×109/L血栓組14例,少于對照組的34例,兩組例數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術中應用肝素血栓組8例,少于對照組的26例。兩組例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血栓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例(%)]
近年來門靜脈高壓患者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發生率逐年增高,逐漸成為患者預后的嚴重影響因素,引起了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5]。血栓形成原因及相應的預防處理措施成為探討的重點[6]。本研究通過對我院45例門脈高壓脾切除術后門脈血栓患者與50例未發生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主要是在肝功能分級、手術方式、血小板及術中是否應用肝素等資料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血栓組肝功能隨著分級的增加,比例隨之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肝功能越差,血栓發生率越高??赡苁怯捎诟闻K是合成蛋白質的重要場所,肝功能降低會導致抗凝血酶降低,血小板增高,血液處于一種高凝狀態,使門靜脈易出現血栓[7]。有研究表明,脾切除加斷流術術后門靜脈血栓發生率較高,本組中血栓組脾切除加斷流術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能由于脾切除術后門靜脈壓力降低,使得門靜脈血流緩慢,此時行斷流術阻斷了胃底和食管下段的門體側支循環,從而加重了門脈系統血液淤滯情況。另外本研究還發現,血栓組血小板增高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提示血栓與血液高凝狀態明顯相關。除此之外,血栓組術中應用肝素比例明顯少于對照組,也是血栓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綜合上述情況,門靜脈高壓患者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與術式、肝功能分級密切相關,術后應注意密切觀察血小板等抗凝系統的變化,及時發現,及早應用肝素對于預防和治療門靜脈血栓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丁兆武,高憲平,劉偉偉.脾切除加斷流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J].中國實用醫刊,2008,35(11):60-61.
[2]朱雄偉,陳剛亮,王 強,等.門脈高壓癥脾切除術后持續性發熱原因的探討及處理[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2):13.
[3]王茂春,李 澍,朱繼業,等.門靜脈高壓癥外科手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J].中華外科雜志,2004,42(5):269-271.
[4]浦 澗,汪建初,陸 濤,等.脾切除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09,21(38):2698-2700.
[5]劉國河,張 新.門靜脈高壓癥斷流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6,15(5):395-396.
[6]崔 慶,馮延昌,高 敏,等.門靜脈高壓癥斷流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J].山東醫藥,2002,42(3):37-38.
[7]呂強聲,徐美榮,方慶安.門靜脈高壓癥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成因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2005,25(3):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