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青 何傳啟

在過去500年里,世界上大約先后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中國失去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機會,并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表現平平且收獲不多。21世紀的新科技革命正向我們走來。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研究,受到部分院士的關注。
2011年5月5日和9日,《科學時報》連續發表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截至5月26日,共收到108位院士的反饋意見,意見充分顯現出兩院院士崇高的民族責任感、愛國使命感和科學精神。
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專家意見表”主要包括五個部分和22個議題。院士對22個議題的看法,分為同意、反對和不確定三種;22個議題的支持率在12%至83%之間,反對率在0%至37%之間。統計結果顯示,院士對第六次科技革命相關內容的支持程度比較高。
1.關于22個議題的專家意見的統計
在“專家意見表”列出的22個議題中,21個議題的支持率高于反對率,1個議題的反對率高于支持率;14個議題的支持率達到或超過50%,10個議題的反對率約為0%或1%。
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體部分的支持率約為46%~72%,反對率約為0%~6%。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擴展和帶動部分的支持率約為36%~81%,反對率約為0%~4%。
2.關于5個方面的專家意見的統計
首先,關于主要標志的看法。信息轉換器和人體再生的支持率最高,分別為72%和69%。兩性智能人的支持率最低,僅為12%;反對率達37%,反對率超過支持率。合成生命、新生物學和人格信息包的支持率分別為39%、34%和29%,它們的支持率都高于反對率。
其次,關于主體部分的看法。信息和仿生工程的支持率最高,達到72%。思維和神經生物學、納米和仿生工程、生命和再生工程、整合和創生生物學的支持率分別為64%、61%、58%和46%。關于主體部分五個方面的反對率為0%~6%。
其三,關于擴展和帶動部分的看法。生命科學的相關學科、材料科學和生物材料的支持率比較高,皆為81%。地球和環境科學、綠色超級制造和超級運輸的支持率分別為79%、50%和36%。關于擴展和帶動部分五個方面的反對率為0%~4%。
其四,關于受影響的學科的看法??臻g科技、能源科技、海洋科技、國防科技等的支持率為83%。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等的支持率為69%。科技倫理學和現代化科學等的支持率為60%。
其五,關于政策建議的看法。中國戰略技術研究院的支持率為51%,反對率為10%。中國現代化研究院的支持率為34%,反對率為13%。中國高等科學研究院的支持率為33%,反對率為18%。
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專家意見表”的第六部分是請院士對前五個部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主體部分、擴展和帶動部分、受影響部分和政策建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院士們的看法和建議,存在一定的多樣性,不同部分之間有一些交叉。
1.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內容建議
部分院士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應包括:再生生物學、合成生物學、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突破、延長人類有效生命、人的平均壽命提高、人的健康和醫藥方面的成就(包括人類各種慢性病、遺傳病等)、攻克癌癥和艾滋病、人類更健康和更有智慧、生命延續和再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大發展、未來人體系統、知道人思維發展的極限、智慧化→感知+認知+用知(自適應)、高級機器人、智能機器的革命、機器智能重大突破、解決能源危機、新能源與資源學革命、能源變革、綠色能源取代既用的石油煤礦、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材料科學拓展、降低人類社會生產發展風險的科學、部分環境控制和預報、強震預報和抗震設施的研究突破、地球科學、人與自然更趨和諧、新農業革命和新工業革命等。
部分院士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體部分應包括:生命科學、再生工程、生命生物信息工程、生命與仿生、生物醫學、藥學、癌癥預防和治療、神經生物學、腦科學、認知科學、智能科學(心智科學)、信息與電子學、信息和仿生學、信息科學與材料、納米、仿生學的結合、納米材料學、材料科學、能源科技、核聚變能源的成功和商業化、綠色低碳、能源創生和能量再生的技術革命、地球表面系統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巨大天災的應對、人工部分氣候控制、地球物理災害、宇宙災害控制、制造工程科學和復雜系統科學等。
部分院士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擴展和帶動部分應包括:生命科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合成生命、生命科學中的生命電子學科、生物醫學、未來醫藥學、醫學工程學、種植業養殖業能夠持續發展、人類賴以健康和幸福生存的相關學科、信息綜合技術、材料科學、材料與環境、環境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地球科學帶動水災、旱災、地震、海嘯等預測、空間科技、航天國防、海洋科技、能源科學、深海給取、干泳技術、超深勘探科學、綠色制造和綠色運輸、氣象、物理化學、宇宙學、天文學、工程技術、自然哲學、人口科學和現代化科學等。
部分院士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受影響部分應包括:能源科技、海洋科技、空間科技、航天科技、宇航科技、材料科學、國防科技、環境科學、環境的控制和修復、演變規劃、災難規避、生態學和自然科學、人類進化科學、信息科技、先進制造、液化炔化工學科、二氧化碳儲存利用技術、復雜性科學、科技倫理學、社會科學等。
2.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政策建議
關于組建中國高等科學研究院、中國戰略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現代化科學研究院的建議,院士意見不完全一致。主要觀點包括:三合一先試辦;三個研究院應有一個組織負責協調,可以另起爐灶;對現有中科院的基礎研究所徹底改造,不要另起爐灶;可建在中國科學院;利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社會科學院和現有各職能部門的研究機構進行綜合研究,不必另設機構,否則機構重疊,職能難以劃清。
有院士認為:針對科技革命的挑戰,改變國家科技體制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有效發揮科技人才的才能而不是浪費,改革教育體制,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設立科技性研究院,高級科學研究院(如美國的NIH在人類健康領域的成就),和本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的組建現代化研究院等對策都是必要的。要注意研究生命科學中動物體內部信息傳遞及抗擾機制,量子阱器件的發展與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交叉融合。盡快建立相關研究機構和投入研究經費。有院士建議,組建中國能源和資源研究院、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和中國未來人研究院。
關于科技政策的院士建議包括:加強投入,集中一批優秀人才,深入探索研究;建議制訂關于倫理、生物安全和生態平衡方面政策法規;糾正各種不利于科技創新活動的政策和規定;注意科技革命與社會科學的關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更好結合;完善評價機制、推進體制改革、科學學、教育學研究;中國在第六次科技革命中如何解決企業創新力差的關鍵問題;注意布局,擇優支持,切忌扎堆;自由開放,反對壟斷;從小學基礎教育中加入文明進步史知識;聯合全世界科學家研究減少工業化、城市化給人類生產帶來的生存危機和風險,提高人類生存的幸福指數(而不是懶惰指數)等。
院士對“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的研究報告的看法大致分為三大類:支持類、中性類和反對類。其中,多數院士表示支持,有些院士持中性意見(沒表示意見),少數院士提出了反對(或部分反對)意見。有院士對第六次科技革命提出了警示意見。

1.院士的反對意見
有院士認為:(1)21世紀人類生存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綠色能源問題。(2)電子和信息革命只是剛剛開始不久,至少需要數十年才能達到下一個科技革命時代。(3)人類進入太空,探索宇宙奧秘是公認的,但提出開發太空和宇宙移民則是天方夜譚。(4)可能需要將第六次、第七次科技革命次序顛倒,或者交叉進行。(5)解決人類健康與生存,人類優生和永生,而不是人類個體的永生和人體再生,這不符合自然規律,人類沒有生死循環,數量無限膨脹,地球空間、資源有限,地球無法承載,人類如何永生?
2.院士的警示意見
有院士認為:(1)我國已失去四次機會,而第五次機會成績平平的主要原因是從上到下普遍的“實用主義”,若要不失去第六次機會,需力主從“實用主義”中脫身出來。(2)生命再生工程除涉及倫理問題外,還會帶來不平等和人口爆炸問題。(3)不首先解決能源供應及環境污染以及人類道德、倫理問題,人類文明有可能出現倒退危機。(4)過了極限,人類將否定自己,政策制定要防止挑戰極限。(5)第六次科技革命到底是不是人類需要的?國家決策要慎之又慎!
3.院士的支持意見
徐光憲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認為:“這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進化史的一次質的飛躍,由國家之間依靠戰爭來爭奪天然資源,走向依靠科技來獲得地球人的可持續發展。”謝聯輝院士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是以人為本,以生命科學為先導,兼融合其他科學文明,推動人類未來的思想和行為范式的質的突變。
陳俊愉院士認為:前五次科技革命我們都錯過了,這次定要積極參加。梁應辰院士認為:從國家和民族角度,深感要采取堅定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趕上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楊士莪院士認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國家,相信一定能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過程中,為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